会计政策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①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括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结帐后事项;
②资产项目: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资、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递延资产的处理;
③负债项目:应付项目、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退休金;
④损益项目: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非常损益;
⑤其他。人们认为,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
当然,以上所列示的并非全部,亦非适用于任何企业。企业很可能仅有几项会计政策与以上项目有关,但如果相关的会计政策并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会计政策,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集中说明;特殊行业还应当说明该行业特有业务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也应揭示;会计政策的披露,不得用于纠正会计报表本身的错误。我们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将是更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克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拘于篇幅的缺陷,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1、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
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同时要考虑诸如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因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往往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经济形势与对外经贸往来
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采取各种建立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法等抵御风险的会计政策;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趋旺,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对外经贸往来对会计政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外币业务会计政策上。
3、企业组织形式与资本结构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则低得多,从而对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企业资本结构不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不同,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更多考虑债权人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
经营特点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情况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的就会不同;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坏帐会计政策上可能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其会计政策也会不同。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衰退期更为可行。
5、通行惯例与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既要考虑会计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际惯例和历史经验,并参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财务会计上的两种基本理论——实体论与业主权益论,反映到会计实务上,就是以损益表为中心的配比模式,与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对两者作出抉择,必然影响到会计政策。目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配比模式,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计价模式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
6、教育状况和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包括良好职业道德在内的优秀品质,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传统、企业文化理念、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会计核算工具的先进程度等等,也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
(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5)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是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对换入资产的计量。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7)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例如,企业确认收入时要同时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
(8)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
(9)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这种情况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则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改变原会计政策,按照新的会计政策执行。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对发出存货计价排除了后进先出法,这就要求执行企业准则体系的企业按照新规定,交原来以后进先出法核算发出存货成本改为准则规定可以采用的会计政策。
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原有会计政策,按变更后新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便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企业一直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持续地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此时,企业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
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应当正确认定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形。下列两种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第一,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这是因为,会计政策是针对特定类型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交易或事项有本质区别,那么,企业实际上是为新的交易或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往租入的设备均为临时需要而租入的,企业按经营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但自本年度起租入的设备均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则该企业自本年度起对新租赁的设备采用融资租赁会计睛处理方法核算。由于该企业原租入的设备均为经营性租赁,本年度起租赁的设备均改为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改变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第二,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某类交易或事项采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未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前没有建造合同业务,当年签订一项建造合同为另一企业建造三栋厂房,对该项建造合同采用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不是会计政策变更。至于对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政策,不按会计政策变更作出会计处理,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也不作为出会计政策变更。例如,企业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少量的低值易耗品,并且价值较低,故信用低值易耗品时一次计入费用;该停业整顿地近期投产新产品,所需低值易耗品比较多,且价值较大,企业对信用的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改为五五摊销法。该企业低值易耗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占的费用比例并不大,改变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后,对损益的影响也不大,属于不重要的事项,会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的改变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一、会计客体的假设前提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背离。
一般意义上,经济业务纳入会计系统是以持续经营和币值稳定为前提,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现实中,企业破产风险危及着持续经营假设,物价变动动摇了币值稳定前提,这时,就需运用适应于企业破产和物价变动的相应会计政策。
二、会计处理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纳入会计客体范围的会计事项,大多与未来持续存在的经济事项相关,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为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涉及主观估计与判断的事项有不同的结果,从而可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三、消除会计数据滞化因素的需要。
经济业务从发生到被会计系统感知予以确认直至报告前,呈静止状态存在,但会计反映的是动态的价值增值过程,为使二者相对做到同步协调,保证提供及时性会计信息,应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修正滞化了的会计数据,以再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如采用适当的折旧方法,消除固定资产从上个确认日起的价值损耗,以再现其报告时日的“真实价值”——净值。
四、会计信息质量间矛盾存在的影响。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重视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需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如基于维护可靠性,应采用交易时点确认、历史成本计量;而为了保证相关性,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合约签订时点确认、公允价值计量等。
一、选择动机。
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受到个体需要、环境制约和管理者意志的综合影响,其出发点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实施,改变会计数据的分布,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达到增加收入、维护信誉和避免管制等于已有的目的。如在以会计收益作为奖励和业绩考评基础的情况下,行为者会选择有利于未来收益提前化、本期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政策;而如奖励计划中包括有认股权,行为者更愿采用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在订有债务契约时,行为者将采用避免违反契约条款的会计政策;就外部管制而言,由于高收益将增加企业的税赋和引致政府的特别关注,行为者将采用低计收益的会计政策;但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高计收益又是必需的。
二、行为能力。
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个别非是整体性的选择。由于不同会计政策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进行组合性会计政策选择,使其既能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又能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协调,实非易事。它需要行为者既要有选择意识,又要掌握可选择空间,还能加以合理运用。其中,前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中者设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度,后者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实际效果。为此,会计行为主体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和主观判断能力;其次,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最后,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在未设定的区域里大胆创新。
一、历史环境的变迁推动着会计政策选择的纵向发展。
历史上每一次会计政策选择的重大进步无不与环境变化相关,从中世纪合伙制出现,到19世纪股份制兴起,直到目前跨国公司遍布,会计政策也亦步亦趋地在会计技术、会计报告以及指导原则上发生着变革,会计政策选择中产生了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会计报告揭示、披露程度的深化,以及会计主体由法律形式向经济实质方面的转变,等等。
二、环境状态的差异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横向差异。
从宏观上看:一方面,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政策选择的运用跨越国界、地区和民族,传递着可比性经济信息,具有技术属性;另一方面,会计政策选择又受到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特别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呈现现差异,具有社会属性。如在判例法和成文法下,会计政策选择从由会计准则直接约束受制于法律、法规和制度,会计的可选择空间有大小之别;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有多元化和一元化之分;在崇尚自由和基于保守的文化习俗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开拓与服务领域有宽狭之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微观上看,企业间的差别更是显著,采用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配合其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尤为必要。如经济规模不同,会计方法可有简、繁之分;发展阶段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可分别采用激进、稳妥战术;资本结构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要有所倾斜,等等。
三、环境需求的矛盾促使会计政策选择应立足于真实、公允。
处于环境中的利害关系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对会计政策选择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如同为投资者,大股东希求采取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而小股东更偏爱能增加当期收益、以发放更多股利的会计政策;债权人力求企业能遵守债务契约(如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程度),更愿企业采用稳健性会计政策;税务机构要求采用能增加当期收益以便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监管机制为了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监管风险,主张缩小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而企业更多地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要求会计政策有更大的可选择性。可见,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它承担着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重任。会计政策选择只能是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相对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立足于符合法律信息质量要求,达到最能恰当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
正是会计实务的这种需求使会计政策的产生成为必然。既然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它也不能消除它;而我们所要治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通过努力可以好转或根治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本单位的资本权益结构、资金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债务负担的对应性、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内部管理水平等,会计政策运用得好,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
1、http://www.5ucom.com/downcw/500102.shtml
2、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05-03-31/15166006.html
3、http://www.easycpa.cn/html/5/
4、http://emuch.net/fanwen/34/1054.html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