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
会计计量亦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其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其中,资产计价就要用货币数额来确定和表现各个资产项目的获取、使用和结存;而损益决定则是指通过量化和比较来确定经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转移、消耗或折耗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数量差。 会计计量应坚持三个基本质量标准:(1)同质性,即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再现体)应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客体)保持一致;(2)证实性,即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计量结果可以互为证实;(3)一致性、即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保持前后期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会计信息产生误解。
会计计量与会计的旨在提供有关经济主体数量信息的基本功能密切相关,是现代会计的发展动力之一。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财务会计在诸如成本计算、存货计价、折旧处理、损益计处、递延摊销、税金处理、盈利分配、投资计算、价格变动调整等方面的实务和理论问题,在很大程序上也是会计计量不同内容和所面临不同问题的反映。
l.劳动价值论
由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创立,马克思推向科学与完善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以交换价值为表现形式,在商品社会,即货币价值形式;
(3)商品按照价值施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劳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
(1)价值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当然没有价值),价值量建立在客观交易的基础上,比较可靠;
(2)无法解释价值之谜;
(3)无法解释当今众多的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
2.边际效用价值论
由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萨缪尔森(Samulson,B.A)继承和发展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
(1)效用(类似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效用和稀缺性构成价值的充分条件;
(2)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
(3)边际效用(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最后一单位物品所提供的效用)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均等定律。
边际效用价值论有以下特点:
(1)价值不仅面向过去和现在,还面向未来。价值量建立在对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可靠性差;
(2)解释了价值之谜;
(3)解释了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问题。
两论的共同问题在于:无法给出价值的具体量化模式,一般借用价格来表现价值。在非垄断条件下,交换价值近似地代表了双方对价值的共同认识,是主观心理评价的现实表现。
作为计量单位的一个首要条件是“刚性”,如米、克等单位有严格的生成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购买力单位是相对合适的,但这只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被采用。会计计量通常使用的是名义货币,并且假定其价值不变。通过跨国股权投资形成的国际企业集团中,不同国度的企业一般采用东道国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同样假定名义货币币值不变。
既然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价值运动,而价值运动又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是要计量会计要素的历史价值还是现在价值?由于价值往往是由交换价格代替,那么是要计量要素的现实交易价格还是潜在的交易价格。对会计计量属性一般从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流向(流入、流出、预计)两个方面考虑。
2.会计计量属性的分析
(1)价值理念、金融创新与会计计量属性。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均末给出价值的具体计量模式,对用什么代替价值存在分歧。
劳动价值论强调交换(过去的)价值可以代替价值,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客观。同时,劳动价值论又认为价值是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同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不相同。所以,同一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价值的计量,现行市价和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是恰当的(往往要求有市场对应的参照物),这两种计量属性兼有客观的和主观的成份。至于是否有必要对资产重估则受制于许多因素,如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从计量属性的时间角度,劳动价值论对应的计量属性是立足“过去、现在”的,不能突破到“未来”。
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效用(使用价值)代表价值,效用是主观评价,从计量的时间角度,它可以突破到“未来”,因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对创新金融工具是可行的。对已使用的资产其目前的价值的计量,即使没有现实市场作参照也可以“主观评价”。但是,这些计量属性的客观性较差,不保证客观性,所追求的相关性会成为“空中楼阁”。
实际上,在“过去”的问题上,两论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不存在绝对垄断的竞争市场上,价格代表了交易双方对使用价值的共同认可,即交换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效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大的特点是客观和“有据可查”,并且历史信息是预测未来信息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使这一计量属性很难退出历史舞台。在“现在”的问题上,劳动价值论仍然要求有相应的参照物,使价值重估“有据可查”,边际效用价值论则忽视这一点,强调“主观评价”,劳动价值论末涉及“未来”的价值计量。
(2)资本保持观念与会计计量属性。“财务资本保持观念(financial capital maintenance concept)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是企业净资产的代名词。因此,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应当是企业原有的净资产。
实体资本保持观念(physical capital maintenance concept)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因此是企业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代名词。所以,企业要保持的资本,也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曲晓辉,1991)。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以名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人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根据实体资本保持观念,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收益只能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3)信息技术与会计计量属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与预测技术的进步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创造了条件。但这种预测从技术上讲,只能说明“是X的概率为Y”这样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预测的主体讲,信息提供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败德行为(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存在,数据预测的客观性难以确保。信息使用者期望有关未来的信息,并不意味期望着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非定量化信息将更受关注。为此,使用者一般倾向于提供有关前瞻性的信息,由他们自己来作财务预测。Jenkins的报告验证了这一结果:“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其理由主要是出于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不过,他们主张多种计量属性混合模型(Mixed— attribute Model)。
3.会计计量属性的共存
历史地看,一种经济(会计)理论有历史的局限性,新事物出现之后,无法解释而存在不足,如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创新金融工具的价值。而新产生的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尚不成熟,也无法解释所有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理论。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地兼容并处。至于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则要视具体主体、具体要素项目具体分析之后才能确定,如对创新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当是现值计量属性,所以多种计量属性共存是一种趋势。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