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   
[256] 评论[0] 编辑

规模经济理论

概述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收益变化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概念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1]

理论的产生
规模经济理论最优经济规模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1),张伯伦(EHChamberin),罗宾逊(JoanRobinson)和贝恩(JS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

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

理论的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聚焦规模发展模式扩大
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DChandler)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也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大小公司.”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条件下,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管理成本越低,从而企业规模扩张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不仅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规模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

经验总结
规模经济理论纵向经济联系
1.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规模经济理论实质上是规模经济的工厂模型,反应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厂的技术经济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而企业在购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产出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即使是实现了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企业理想中的规模经济,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无论如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之一。

2.理论界认为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工厂模型和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还有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范围经济。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LAC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LAC曲线向下平移,成本节约。外在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何谓聚集经济,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我们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的外在经济(亦称为外在不经济)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

3.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企业生产所面I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极易出现过剩。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新的花色品种、新的使用功能、新的制造工艺。企业的这种追求竞争优势的行为是通过开展R&D(研究与开发)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结果则是形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因此而导致的规模扩张必须注意购并企业与被购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产生范围经济,而且许多表面上无关的产品实际上具有关联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不仅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中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无线移动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以上三个理论都以购并后的生产能力为核心展开探讨,忽视了有效规模是在工厂规模经济条件下,由经营和管理等能力所决定的一个区间规模,并且受到市场的制约,利润率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控制好财务结构和财务费用,还要发挥对市场的影响力,争取价格自由等等。规模经济最终必须以资本利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检验企业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最后标准是资本利润率。以下两个理论则涉及这方面的因素。

4.在正统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的交易都实际上被假设是瞬间完成的,这意味着交易活动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这样的假设作了典范性的突破。在这篇论文里,科斯回答了他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企业的起源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首要含意是:交易活动是稀缺性的.可计量的.也是可比较的,因而可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轨道。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而必须进行合作生产。由于合作生产的总产品要大于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所得出的产品之和,这样,每个参与合作生产的人的报酬也比分散生产时更高。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则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哪个更低。

5.由“木桶理论”可引出这样的推论: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将各项因素看成是支撑整个企业管理运作的平台,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强弱失调,必将使得整个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快速做长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外部展开,比较而言,内部整合更为平稳。但长时间的以内部生产要素为改造重点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单个企业所能挖掘的资源也将逐渐枯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对“短板子”而没有做长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转变思路,通过外向整合对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经营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环境上台阶,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途径
规模经济理论道路规模经济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可以找到企业实现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购并活动使其资产、管理能力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得到不断下降的LAC曲线。但是LAC曲线下降到最低点以后开始上升,这说明作为特定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适宜的生产规模受到购并后企业资产存量、管理能力、人员分工等因素的限制,所以生产规模一旦超出了最优状态,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在大多数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得到规模内在经济的全部好处之后,规模内在不经济的情况往往要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才会出现,所以大型企业之间的购并要考虑购并后是否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生产中的规模经济,通过购并扩大生产能力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购并需要成本。中小企业往往存在资金瓶颈,然而在存在聚集经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这时大可不必从事购并活动。

然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购并行为也不例外。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未必能带来利润的最大化,它受到市场容量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的制约。即使实现了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如果市场容量有限,产品难以卖出,则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变换产品的品种、花色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可以加强研发而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或者购并其产品与本企业产品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到底是自主研发还是购并则取决于交易费用,如果企业内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就购并;如果企业内交易费用大于市场交易费用,则自主研发。同样,前面所谈到的聚集经济问题,聚集经济是由外部经济所引起的,外部经济的本质就是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如果企业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了,从而提高了市场交易费用,这时进行购并又有了必要,企业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购并实现产业一体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并实现规模经济。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企业竞争力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而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当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真正系统、完整地将竞争作为专门领域进行研究并卓有成效的学者当推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著名“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或者说,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产品的成本和歧异性有所作为.据此,波特提出了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经济竞争中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获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是企业素质在市场上的综合体现.规模经济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表现为: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成本优势,同时也为建立歧异优势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才能保证企业研发、服务、广告等的费用投入,并且只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才能分摊、消化这些费用,从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使顾客价值上升.尤其是面对越来越昂贵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迅速缩短的产品寿命周期,要求更高的产品特色与服务等,都使得企业在建立成本优势和岐异优势的各种价值活动中必须通过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获得支持.换言之,规模经济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从而使竞争优势更强、更持久,为迅速提升并维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此外,根据波特对产业内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者、替代进入者、供方、买方及产业内竞争者)的分析,对一个特定产业而言,规模经济还直接决定了产业进入威胁的大小.规模经济越明显的产业,进入壁垒也越高.因为它迫使进入者或者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生产并承担遭受原有企业强烈抵御的风险,或者以小规模生产而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劣势.而且,规模经济还直接决定了买、卖双方的侃价能力。总之,尽管影响或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但能否确保规模经济始终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基础。追求规模经济也成为现代企业提升与维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内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曲线
一、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
普遍因素:又称技术经济因素,决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是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起来的企业应该达到的规模。关键设备:每个大型企业的生产过程都包括许多环节,其中总有一些环节的机器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机器设备称为关键设备。生产中各环节设备和人力的配套规模。如汽车厂:冲压设备100万套/年,发动机生产线50万台/年,汽车组装线6~10万辆/年。组合:1×2×10~17。1地理因素;2、地区劳动力与资本供应状况;3、地区市场规模;4、原料与燃料生产分布状况;5、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分布状况;6、地区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

二、最优经济规模的确定
1、根据普遍因素确定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2、公倍数原则;3、一项关键设备的出力原则;4、确定企业规模经济曲线,得出随着工厂规模的每一变化,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幅度;5、根据地理因素确定具体地区的工厂的最优规模。

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区域规模经济
一、集聚的类型
指向性集聚: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同指向同产业部门集聚: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相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基于一种区位优势而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产业,形成产业群落。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基于地区的多种区位优势集聚了大量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多产业群落。经济联系集聚:为了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而形成的集聚,因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围绕第二层次的产业部门还可能向外扩展形成第三层次的产业群体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构成一个象太阳系似的多圈层的横向联系系统。

二、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
地区集聚群体的发展过程往往是从建立在地区优势基础上的部门开始的,以后逐步围绕该主导部门形成纵向与横向经济联系的部门。可以概括为:Exp Agl Exp’ Agl’ Exp’’… (Exp——主导部门(出口部门);Agl——集聚经济效益;Exp’——增大的主导部门;Agl’——增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曲线
三、影响集聚规模的因素
1、资源条件;2、地区的经济基础;3、地区及地区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4、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5、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
6、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四、聚焦规模发展模式扩大
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是指因集聚不合理或集聚超过一定限度导致的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
集聚不经济产生的原因:1、因不合理的集聚而造成的不经济: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密切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指向性不同的企业集聚在一起。2、因集聚过度而造成的不经济:过度集聚造成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过度集聚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带来一系列问题。 

相关词条

品牌联合

绿色会计

会计政策

金融发展理论

福特主义

BT模式

实体经济

国际租赁

现代经济学

企业财务文化

规模经济理论

货币数量论

机会成本

溢出效应

品牌效应

消费者剩余

混合经济体制

品牌理论

规模效应

货币资本化

参考资料
1、http://economic.nenu.edu.cn/RE/contact/chapter1/section2.htm
2、http://www.jjykj.com/viewnews.asp?id=2830
3、http://cn.qikan.com/Article/xfdl/xfdl200815/xfdl20081519.html

附件列表


25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规模经济学    下一篇 规范经济学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