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理论   
[0] 评论[0] 编辑

马歇尔冲突

 

 

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

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冲突

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

人们总是难以避免在两难中选择,对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位剑桥学派的掌门人在对价格机制的诠释方面,表现得才华横溢,但面对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之间顾此失彼的矛盾,却显得一筹莫展。是去追求规模经济而宁愿扼杀竞争的活力?还是为了保持竞争的活力而去牺牲规模经济?马歇尔将这道世纪难题留给了后人。在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们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即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做最佳配置,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各产业间移动,从而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相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具体说明

具体地说,一个社会有限的经济资源是如何达到最合理分配的呢?西方经济学认为,担此马歇尔冲突大任的是价格和竞争。价格以及由价格而来的利润就像一盏信号灯,指示着哪种商品生产、哪个产业部门的资源分配过多或资源分配不足。分配过多则生产过剩,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分配不足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获利丰厚。这样,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追求个人利益的竞争就会使资源从无利可图的地方转移出来,投向获利丰厚的部门,从而达到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分配,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趋向均衡。

同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劳动生产率、进而表现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别。那么,成本较低的生产者就可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赢得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它的生产能够进一步扩大,占有更多的资源。相反,那些成本较高的生产者就会在竞争中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并最终失去手中的资源。这样价格和竞争又可以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分配资源。由于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是自动的,无需任何人费心劳神,因此,只要保持充分的竞争,经济资源的配置最终总能达到最优。正是基于这种看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进步的原动力。这一信条后来经过马歇尔的包装和诠释,显得更加完美和诱人,以至于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维护自由竞争作为经济学的第一要务。

经济学归根结底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作出选择的学问,作出选择之所以必要,首先是因为现实世界存在的诱惑太多。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飓风席卷整个世界,致使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技术和物质上成为可能。于是,人们开始对规模经济抨然心动。所谓规模经济,通俗地讲就是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这里所说的经济,实际上是指节省、效益或者好处的意思。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很多的工业部门具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即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其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是不断下降的,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在这种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与其让很多企业相互竞争,每家都生产一点,谁都吃不饱,平均成本居高不下,倒不如把全部生产都交给少数几家,甚至是一家企业,让它(们)开足马力,社会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

举例说明

以长途电话为例,如果允许许多企业开展竞争,去铺设各自相互重叠的通讯网,马歇尔冲突无疑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让其中的一家企业扩大规模,将所有的业务都交给它经营,反而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充分享有规模经济,对提高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根据1959年英国学者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对汽车工业的研究,当一种车型的年产量从1000辆增加到1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5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求规模经济。

不幸的是,每个产业的市场规模都不是无限的,当有限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行动碰在一起时,必然导致生产越来越集中,企业的数目不断减少。最终有可能形成一个独霸市场的垄断寡头,从而使它获得人为操纵价格的力量。即使在少数几个企业占有某一产业大部分生产的垄断市场上,它们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常常可以通过合谋或组成卡特尔等形式,控制这一产业的价格,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比如: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过剩,如果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一部分资源就应从该产业中退出,但由于市场垄断扼杀了自由竞争,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在暗地达成协议,来限制产量,维持固定价格,使这些企业在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不发生资源的移动。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反过来,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垄断寡头又通过设置种种壁垒,阻止资源的流入和新企业的出现,从而使自己安享超额利润。这样,一旦垄断价格得以形成,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就不存在了,垄断企业的市场地位就会相对稳定下来。竞争的压力大大减小了,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也就相应地减弱了。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曾举过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美国有个欧文斯发明了一个能引起制瓶业革命的制瓶机,德国制瓶工厂主的卡特尔收买了欧文斯的专利权,可是把这个发明品搁起来迟迟不用”。

一句话,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令人垂涎欲滴,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发展。它将使价格机制失去作用,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遭到扭曲,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被人为地扼杀,整个经济活动失去了活力。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最早是由马歇尔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揭示的,因此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马歇尔经济学    下一篇 马歇尔企业家理论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