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负债
隐性负债(Implicit Liabilities)
隐性负债的概念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是指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法规加以规定,但由于公众期望,或政治压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些财富被统一纳入计划,用于国家建设。发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应得收入的一小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公费医疗、福利分房、退休金等承诺。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将不再承担过重的社会职能,上述承诺无法兑现。经济学中称之为国家对工人的“隐性负债”。政府的隐性负债主要指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特别是养老金的欠账。据世界银行1996年测算,这部分债务1994年占中国GDP的46-49%,大约为21468-32202亿元。
隐性负债一般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某种因素的改变而显性化的债务。这种债务的显性化可能会造成长时间内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也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企业资产的突然损失。另外,隐性负债是隐性契约的表现形式之一。商品交易完成后,服务所有权并未随之发生转移,这便形成了企业对顾客的隐性负债。这种负债以顾客满意为要求,只要企业没有满足向顾客所作承诺,顾客满意度没有达到100%,企业就存在对顾客的负债,即隐性负债。
隐性负债的存在原因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而存在:
1.基于企业的传统产生。这个传统可以是企业的制度明文规定的,也可能是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直执行的。例如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名义工资低于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但是国有企业给职工提供住房、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使实际收入差距远小于名义差距。在企业的职工构成较年轻时,企业的医疗支出不多,经营成果还不错。但是随着职工结构老龄化,医疗费用会突然进入高峰期,企业的效益也直线下降。
2.基于某种先决条件的改变而产生。企业拥有某项资产是有条件的,例如国有企业拥有的土地,可以暂时不缴纳土地出让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价格暴涨。当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或者改变土地用途时,需要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必须按照新标准缴纳,其金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土地上建筑物的重估价值。此外,许多国有企业曾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例如低息贷款和税法规定外的减税免税政策,在企业转制后,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要求企业偿还这些优惠的款项。
3.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当企业因面临转型或者关停并转而关闭部分工厂时,对部分员工需要支付法律规定的赔偿金。中国目前的赔偿金是根据工龄计算的,一般是在企业服务一年,赔偿一个月的金额。可以预计,随着中国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企业为此而支付的金额会越来越大,可能逐步与国际接轨。以最近美国福特汽车裁员为例,福特汽车为每个员工支付了6万美金,这个标准是按照这些职工需要转换劳动技能,必须重新接受大学教育4年,每年学费1.5万美元的。
4.基于新的政府目标而产生。这种类型的隐性负债包括:政府在劳动者保护、产品质量赔偿标准、环境保护方面标准的提高,企业必须为此改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而增加的支出。例如,中国政府签署了一项国际条约,要求减少废气的排放,那么设备不达标的企业必须为设备改造增加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这些规定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因为我国过去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保护不足,国内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行标准有很大差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必须适应越来越高的标准,那些勉强达到中国国内标准的企业必须去适应新的标准,企业将来的资本支出和盈利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隐性负债的基本危害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具备隐蔽性,往往把一个健康的企业拖入泥潭。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目前陷入了破产的传言中,债券也被穆迪等机构降级。陷入今日的困境,与通用汽车庞大的医疗负担有很大的关系。追溯到20多年前,当时的CEO 和工会达成协议,工资保持稳定,但是为职工负担医疗费用。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预期,通用汽车难以自拔。
意外事故往往会让隐性负债提前爆发。2005年底,吉林化工的事故发生后,政府的环保意识上升。当广东省发现北江的水质被污染后,断然关闭了上市公司中金岭南在韶关市的工厂,如果不进行改造,这个工厂可能被永久关闭。而今天许多钢铁股价格低于净资产,与投资者对隐性负债的 预期关系很大。
忽视隐形负债会让并购方输掉整个交易。一个有名的案例就是ABB公司并购美国某石棉生产企业,对消费者诉讼准备不足,最后被消费者的索赔搞得焦头烂额,只好低价卖掉。
隐性负债的区别分析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不是表外负债,也不是或有负债。尽管隐性负债与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一样,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表外负债一般是指由于表外融资带来的债务,是基于一系列契约产生的。主要形式有长期租赁,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企业进行 大量的表外融资主要是将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外,可以明显地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加融资额度。
或有负债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当某种法律条件成就时,一方依据对方的请求而应当履行的某种额外责任和义务;但当条件不成就时,该责任或义务不会存在,一般是指由于担保,诉讼失败而带来的债务。
隐性负债与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区别在于:
第一、它不是基于明确有形的合同产生的,不可能通过律师的尽职调查等手段来获得必要的信息;
第二、它的金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法律的改变而变化,而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有确定的金额或者最大可能的金额。
第三、大部分隐性负债最终会会显性化,而表外负债不会显性化,或有负债在条件不成就时,就会不存在。
隐性负债的存在根源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主要来自企业对政府职能的直接承担。这样的隐性负债比较常见,例如国有企业的许多福利,国外企业对职工再就业培训费用的承担;隐性负债也有政府运作不规范的结果,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用地缓收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显然有失公平,单是企业一旦改制,对土地出让金的“秋后算账”又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担。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政府的目标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法规的调整将使隐性负债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法规的完善和在国际上承担的义务的增加,未来20年将是中国企业大量隐性负债大量显性化的时期。
隐性负债的评估 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不是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刻意隐瞒的结果,因此靠审计,评估等专业程序难以发现。而采用收益现值法,市场价格乘数法等方法得到的企业价值如果低于企业的资产评估价值加总,难以得到资产占有单位特别是国资管理部门的确认。对投资方来说,不评估隐性负债,盲目支付了高溢价,为以后的整合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评估企业的隐性负债,是资本交易的必要手段。
一般来说,大部分隐性负债的显性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隐形债务会立刻显性化。如果具备一个规模大、层次多、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价会随时反映隐性负债带来的影响,股价对净资产的折价就是企业的隐性负债数额。政策层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投资者对股价的重估。而没有资本市场的指引,企业的隐性负债需要其它的手段进行评估。
投资者要想准确评估隐性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假设买入企业后不产生任何协同效应,在清算的假设下对企业进行估值,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资产交易中受到的一系列限制,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就是企业的隐性负债。
2.寻找资本市场的类似公司,根据市净率和市盈率等指标估算企业价值,对行业板块共同下跌的因素进行评估。
3.对员工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福利安排进行评估,企业给员工提供的高福利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非经营资产或者高额非经营所必需的费用。基于工资刚性的特点,投资方必需考虑维持同样支出的成本,预提相应的费用。例如每个40岁以上的员工每年医药费支出比30岁的员工高出1000元,投资方应该根据职工的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提该费用。
4.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对公司产品进行评估,匡算环保成本,劳动保护成本,预测资本支出和利息负担。如果产品对人体有害,提取足够的赔偿基金必不可少。
5.对法律法规的现行规定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如果企业过去的经营行为要涉及大量的灰色活动,而政府把反商业贿赂作为执政目标,投资者必需预提诉讼费用,建立赔偿准备金。
时代背景编辑本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技术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隐性负债现象在诸多企业中间存在:
(1)从市场环境看,由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使得厂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产品销售品种和数量变得难以预测,一些企业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另一些企业虽然没有被淘汰,但却不堪重负,挣扎在“死亡”线上;只有少数企业成了市场的弄潮儿,引领市场潮流;
(2)从技术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一些企业实现生产的高度电脑化、自动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应地形成了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准时制造系统(JIT)等生产模式、管理体系和组织方式,导致软硬件投资巨大,专业人员薪金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增加,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3)从社会环境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行为更加个性化,需求多元化,使企业产品更新、淘汰速度加快,生产周期也大大缩短。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们应以市场为导向,从传统的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为能对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顾客化”生产方式,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从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看,从原先单一的厂长负责制,逐步演变成多元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等组成的管理机制。然而,在其演变过程中,一些企业股东大会很少召开,监事会形同虚设,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大部分股东并不直接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这样,公司的控制权就落入少数拥有较多股份的大股东手里,他们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直接转移、操纵股价、关联方交易、关联方融资等方式从其他股东向自己转移财富。同时,各种制衡因素也在同步增长,使公司治理逐步规范化。
本质内涵编辑本段
在市场、技术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适应或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隐性的(或潜在的)负债。尽管这种负债表面上看还没有真正发生,也不能用货币准确地计量,但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潜伏在企业的机体之中,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化。
隐性负债是相对于显性负债而言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形成的未通过现实的交易事项,在会计账户中尚未真实记录的,难以完全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各种潜在的负债。如企业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设备陈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等。
产生原因编辑本段
基于企业的传统产生
这个传统可以是企业的制度明文规定的,也可能是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直执行的。例如中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名义工资低于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但是国有企业给职工提供住房、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使实际收入差距远小于名义差距。在企业的职工构成较年轻时,企业的医疗支出不多,经营成果还不错。但是随着职工结构老龄化,医疗费用会突然进入高峰期,企业的效益也直线下降。
基于某种先决条件的改变而产生
企业拥有某项资产是有条件的,例如国有企业拥有的土地,可以暂时不缴纳土地出让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价格暴涨。当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或者改变土地用途时,需要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必须按照新标准缴纳,其金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土地上建筑物的重估价值。此外,许多国有企业曾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例如低息贷款和税法规定外的减税免税政策,在企业转制后,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要求企业偿还这些优惠的款项。
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
当企业因面临转型或者关停并转而关闭部分工厂时,对部分员工需要支付法律规定的赔偿金。中国目前的赔偿金是根据工龄计算的,一般是在企业服务一年,赔偿一个月的金额。可以预计,随着中国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企业为此而支付的金额会越来越大,可能逐步与国际接轨。以最近美国福特汽车裁员为例,福特汽车为每个员工支付了6万美金,这个标准是按照这些职工需要转换劳动技能,必须重新接受大学教育4年,每年学费1.5万美元的。
基于新的政府目标而产生
这种类型的隐性负债包括:政府在劳动者保护、产品质量赔偿标准、环境保护方面标准的提高,企业必须为此改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而增加的支出。例如,中国政府签署了一项国际条约,要求减少废气的排放,那么设备不达标的企业必须为设备改造增加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这些规定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因为中国过去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保护不足,国内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行标准有很大差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必须适应越来越高的标准,那些勉强达到中国国内标准的企业必须去适应新的标准,企业将来的资本支出和盈利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法人治理结构制约机制失效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约机制失效也是形成企业隐性负债的主要动因之一。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权合约的具体运行机制,但在现实运行中却有不少企业失去了制衡机制。如四川长虹管理层决策失误和高层管理者的私心作祟等因素导致2004年报亏37亿元之多。其决策失误表现为:多元化战略失败、资源管理失误、营销机制出错;其高层管理者私心表现为:储备能量,伺机计提,其目的造成企业亏损的假象,以便低价收购,转移资产。
企业产品市场的变化
自于众多企业的竞争,消费者消费行为不断变化,新产品层出不穷,替代品也陆续出现,使企业原有很畅销的产品转眼间就变得滞销了,市场的份额也在一天天减少,尽管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措施,如广告、降价等,但销售额还是逐年下降。企业收入的减少,自然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要增加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必须在人才、技术、设备、广告、包装等方面加大投入,如是企业隐性的、潜在的负债,逐渐变为现实的支出或显性的负债。
企业人才、技术方面的落后
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就是人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关键就是缺乏人才,但人才的投资代价却是很高的,从培养或引进人才费用看,其培训费、工资、奖金、住房及相关的设备、软件设施等其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而如何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更是需要一系列激励措施。只有加大人才的投入,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人才的投入费用也可能形成企业现实的负债。
技术与人才是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研发依靠人才,其研发费用更是高得惊人,而引进技术,如购入专利技术等,其费用有时比开发技术费用还要多。这样一来,人才、技术方面的投入更促使企业隐性负债向显性负债转化。
设备更新的影响
由于新技术日新月异、生产组织方式的变更、原有的设备其功能、先进程度日益退化,甚至淘汰,特别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的兴起,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生产达到了高度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而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了适应新的技术发展的需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亟待购买更先进的设备及其软件设施与技术,这样一来必须要投入巨额资金,也自然会形成企业新的现实的负债。
其他方面看隐性负债形成
其构成因素主要有企业领导人的观念陈旧,经营理念不能适 应市场的变化;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拳头产品;盲目扩张,财务运筹失当导致资金链条断裂;缺 乏诚信经营等等,或者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造成企业隐性负债的形成。
存在根源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主要来自企业对政府职能的直接承担,这样的隐性负债比较常见,例如国有企业的许多福利,国外企业对职工再就业培训费用的承担;隐性负债也有政府运作不规范的结果,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用地缓收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显然有失公平,单是企业一旦改制,对土地出让金的“秋后算账”又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担。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政府的目标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法规的调整将使隐性负债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法规的完善和在国际上承担的义务的增加,未来20年将是中国企业大量隐性负债大量显性化的时期。
基本危害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具备隐蔽性,意外事故往往会让隐性负债提前爆发。是公司面临危险境地,严重的可能直接导致破产。
企业破产
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目前陷入了破产的传言中,债券也被穆迪等机构降级。陷入今日的困境,与通用汽车庞大的医疗负担有很大的关系。追溯到20多年前,当时的CEO 和工会达成协议,工资保持稳定,但是为职工负担医疗费用。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预期,通用汽车难以自拔。
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往往会让隐性负债提前爆发。2005年底,吉林化工的事故发生后,政府的环保意识上升。当广东省发现北江的水质被污染后,断然关闭了上市公司中金岭南在韶关市的工厂,如果不进行改造,这个工厂可能被永久关闭。而今天许多钢铁股价格低于净资产,与投资者对隐性负债的预期关系很大。
交易风险
忽视隐形负债会让并购方输掉整个交易。一个有名的案例就是ABB公司并购美国某石棉生产企业,对消费者诉讼准备不足,最后被消费者的索赔搞得焦头烂额,只好低价卖掉。
区别分析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不是表外负债,也不是或有负债。尽管隐性负债与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一样,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表外负债一般是指由于表外融资带来的债务,是基于一系列契约产生的。主要形式有长期租赁,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企业进行大量的表外融资主要是将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外,可以明显地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加融资额度。或有负债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当某种法律条件成就时,一方依据对方的请求而应当履行的某种额外责任和义务;但当条件不成就时,该责任或义务不会存在,一般是指由于担保,诉讼失败而带来的债务。
隐性负债与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区别在于:
第一,它不是基于明确有形的合同产生的,不可能通过律师的尽职调查等手段来获得必要的信息;
第二,它的金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法律的改变而变化,而表外负债和或有负债有确定的金额或者最大可能的金额。
第三,大部分隐性负债最终会会显性化,而表外负债不会显性化,或有负债在条件不成就时,就会不存在。
基本评估编辑本段
隐性负债不是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刻意隐瞒的结果,因此靠审计,评估等专业程序难以发现。而采用收益现值法,市场价格乘数法等方法得到的企业价值如果低于企业的资产评估价值加总,难以得到资产占有单位特别是国资管理部门的确认。对投资方来说,不评估隐性负债,盲目支付了高溢价,为以后的整合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评估企业的隐性负债,是资本交易的必要手段。一般来说,大部分隐性负债的显性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隐形债务会立刻显性化。如果具备一个规模大、层次多、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价会随时反映隐性负债带来的影响,股价对净资产的折价就是企业的隐性负债数额。政策层面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投资者对股价的重估。而没有资本市场的指引,企业的隐性负债需要其它的手段进行评估。
投资者要想准确评估隐性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假设买入企业后不产生任何协同效应,在清算的假设下对企业进行估值,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资产交易中受到的一系列限制,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就是企业的隐性负债。
2、寻找资本市场的类似公司,根据市净率和市盈率等指标估算企业价值,对行业板块共同下跌的因素进行评估。
3、对员工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福利安排进行评估,企业给员工提供的高福利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非经营资产或者高额非经营所必需的费用。基于工资刚性的特点,投资方必需考虑维持同样支出的成本,预提相应的费用。例如每个40岁以上的员工每年医药费支出比30岁的员工高出1000元,投资方应该根据职工的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提该费用。
4、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对公司产品进行评估,匡算环保成本,劳动保护成本,预测资本支出和利息负担。如果产品对人体有害,提取足够的赔偿基金必不可少;
5、对法律法规的现行规定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如果企业过去的经营行为要涉及大量的灰色活动,而政府把反商业贿赂作为执政目标,投资者必需预提诉讼费用,建立赔偿准备金。
建议措施编辑本段
一些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挑战的同时,企业领导人站在战略高度运筹帷幄,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资源,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研究开发新技术提供新的动能,为企业发展准备了后劲动力,也为企业打造品牌、引领市场潮流、化企业隐性负债为显性收益创造了条件。
企业家应站在战略高度,纵览全局、运筹帷幄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而领导者的战略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行为取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企业领导人战略智慧的竞争。每一个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尽相同,而且在经营实践中,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又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企业的领导者应分析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如何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使其战略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内部条件和形势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的动态平衡。企业决策者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形势和变化,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源,并通过正确有效的经营战略,使内部环境条件达到协调平衡,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因而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营销策略,根据消费者的变化调整产品策略,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人才技术方面应从战略角度去考虑,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本企业技术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并树立品牌意识,使企业产品引领市场潮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这样才能化隐性负债为显性收益。
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竞争,调动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风险与机会并存,只有及时搜集、传递、加工、处理市场需求、竞争方面的信息才能使企业紧跟市场潮流,踏准市场节拍,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要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信息,了解分析顾客对本厂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构造、包装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到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
其次,企业要充分掌握市场技术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国内外同行业技术研究进度、科研成果及目前已销售产品的技术含量,本企业产品在技术方面与同行业先进技术比较还存在哪些差距,并在技术、人才培养引进方面下工夫;
第三,将企业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资源相结合,通过信息传递和交流将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人思想与行动协调统一起来,在产品、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先进厂家进行对比,寻找差距,找出解决方法与途径,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人才培养、引进与技术创新战略
当今世界,企业经济效益已由靠简单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向依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即由原先的靠增加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数量转向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其在制造过程中的物耗,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建立企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科技投入、自主创新企业核心技术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发展壮大,应对相关科技发展状况了如指掌,特别是科技前沿动态信息应及时跟踪。因此,建立企业科技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科技信息,并储存和积累,为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首先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企业主要领导要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硬件、软件等方面都要为围绕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保障。只有核心技术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研、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实现现代化,必须靠知识靠人才,人才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无形资本的携带者,企业优势来源于人才优势,企业资本的主体来自于它的携带者--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业不仅要有财力方面的投入,还要有组织管理方面的系统安排,如对人才的培训、到知名大学相关专业进修,甚至出国留学等,既要花费一定的代价,还要善于管理。
而引进人才虽说比培养人才所花时间短,但短期内投入却比较多,如工资、住房、软硬件设备的提供等等,其代价相当大。而如何使用人才更是大有学问。如何在人才管理方面引进竞争、约束激励机制是企业领导者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的机制总是在不同层面上,不同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创造力。
机制力的设计就是机制的创新,好的机制应尽量减少人为的因素,表现为一种自动的、良性的、有效的运作方式。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也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以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使他们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打造企业品牌,引领市场潮流
产品的科技含量只仅仅构成品牌产品的要素之一,企业产品要成为品牌需要付出一系列努力。
每个品牌的形成都是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共同体,这种文化底蕴决定了其在客户中具有独特亲和力和渗透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部分,品牌效应就在于品牌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互动可以形成亲密、持久、稳定的关系,这只能靠品牌服务的实施,才能使品牌产品的魅力深深根植于消费者心目中,从而使顾客心理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产生品牌忠诚,也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消费者购买的虽然是商品,但选择的却是形象。
名牌作为声望、印象、信誉、质量、服务、感觉为消费者带来物质利益与心理享受。从而使名牌这个无形资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从而化企业隐性负债为显性收益。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
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是多元的,主体的多元性决定权利的分散性。
企业所有权如何在多元主体之间配置以及分散的权利如何协调,这就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权合约的具体运行机制。常见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员共同组成,这些权利机关的协调运作依赖于有效的投票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经理的激励机制和雇员的参与机制等等。该机制的设计强调在管理上相互制衡作用,避免公司的控制权落入少数拥有较多股份的大股东手里,规避投资风险,稳健经营,严格遵守重大决策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