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
什么是社会融资规模编辑本段
社会融资规模(又称社会融资总量或社会融资总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有四项原则: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和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一是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按照居民原则,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占款均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二是金融原则。按照金融原则,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国债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国债的发行与兑付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三是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要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重复计算。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相互持有的债券等等,都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四是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也可以是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社会融资规模重要性
央行使用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的指标,这个指标成了记者追问的一个热点。因为央行表示,这个数据是综合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央行一行三会的数据,给出的一个更全面的衡量指标。记者们对这个指标的定义、这个指标的衡量、以及这个指标如何调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央行是每个季度发布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数据。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去年全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4.27万亿元,估计今年这个指标可能会与去年持平,其中新增贷款比重会下降,委托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
社会融资规模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