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
纸币定义 编辑本段
纸币是指以柔软的物料(通常是纸张)造成的货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纸币简介 编辑本段
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时间约在公元九世纪。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那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作为真正的货币。在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印刷的银单一经公众接受就成为真正的钞票了。
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多种纸币,流通于世界193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纸币本位制 编辑本段
纸币本位制(paper money standard)以不能与金银相兑换的纸币作为本位币,即作为价格标准和最后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这个制度是在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完全崩溃以后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又可以细分为两类:自由的纸币本位制和管制的纸币本位制。前者指纸币本位制的国际流通与汇率不受本国政府的干预,后者则无这两方面的自由。
银行券与纸币的联系与区别编辑本段
银行券指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是一种信用货币。
银行券和纸币本身都没有价值,这一点两者是相同的。
银行券和纸币的区别在于:
(1)纸币是从货币的作为流通媒介的职能中产生的;而银行券则产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2)纸币是由政府发行、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而银行券则是由银行通过短期商业票据贴现方式发行的。
(3)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兑现;
(4)纸币如超量发行就会贬值,而银行券不会贬值。
但是银行券不贬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银行券的发行量要以银行贴现的商业票据为依据;二是银行券必须能随时兑换贵金属货币,即银行券要有信用和黄金双重保证。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银行券停止兑换黄金,从而出现了银行券纸币化现象。在当代社会经济中,由于各国银行券已经不再兑现金属货币,同进各国的货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程序发行出去,因此银行券和纸币已基本成为同一概念,成为现代货币。
词目:纸币拼音:zhǐ bì
基本解释
[paper money;paper currency;bank-bill;bank-note] 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纸制货币
详细解释
1.
纸制的货币。一般由国家银行或由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我国纸币源于北宋之"交子",演变沿袭至今。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按 范淳父 为《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纸币之设,本与钱相权。 元祐 间已有此语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况且金银体重,岂是一车载得尽的?不知 宋 时尽行官钞,又叫得纸币,又叫得官会子,一贯止是一张纸,就有十万贯,止是十万张纸,甚是轻便。” 郁达夫 《纸币的跳跃》:“ 文朴 轻轻地把她的手捏了捏紧往外推了一推,她也顺势把手松了松,两张簇新的纸币就扑答的掉落在他的被面之上。”
2.
即纸钱。 宋 梅尧臣 《庙子湾辞》:“竟持纸币挂庙陬,微风飘扬如喜收。”参见“ 纸钱 ”。背景
随着物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货币开始是由大家公认的某些等价物充当,如贝壳等。后来逐渐由金银等贵金属充当。金属货币使用久了,就会出现磨损,变得不足值,人们就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欧洲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不过那时发行纸币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作为真正的货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开始发行银单。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
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多种纸币,流通于世界193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目前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纸币上的图案大致能够反应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其内容也传递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张国家名片,呈现了这个国家在努力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国家伦理。
马达加斯加法郎:风俗与景物
英镑:神圣的女王
奥地利先令:纸币上的音符
法国法郎:浪漫的文学与绘画
纸币定义
纸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不是货币,但可以执行货币的部分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国家的纸币还可以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如美元、欧元等)。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中国历史上的纸币
交子
一、出现背景
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而流长。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又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900年来,“交子”诞生地始终是个谜。
据专家考证,“交子”最早是以私下流通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又称“私交子”。著名经济史专家、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馆长刘方健介绍说,北宋初年,成都一带商业十分发达,通货紧张,铁钱却流通不畅,于是当地16家富户开始私下印制一种可以取代钱币、用楮树皮造的券,后来被称作“交子”。当地政府最初想取缔这种“新货币”,但是这种“新货币”在经济流通中作用却十分明显,于是决定改用官方印制。但是这两种“交子”的诞生地却一直没人发现。
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
过去的研究者曾认为,成都东门的“椒子街”应该是当时官方印制“交子”的地方。因为《成都城坊古迹考》对成都东门“椒子街”有这样的解释,“一说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尝设交子务于此。”
但是当地的货币收藏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释:“北宋益州的‘交子铺’实为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而益州的交子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纸币发行机构。”显然,说纸币发行机构就是印制地,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诞生地。由于“交子”诞生已900多年,又无具体的实物考证,只有从文献资料中查找。早在3年前,货币博物馆的詹星就开始从历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诞生地。他从图书馆找来《全蜀艺文志》,查到了元代费著的《楮币谱》中有一段文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这说明官方发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净众寺,不过经过了900余年,现在的成都早已没有什么净众寺了,怎么找呢?后来,经过四川南充市的学者丁祖春的帮忙,詹星的查证又深入了一步,原来,净众寺最早建于东汉桓帝延熙年间,六朝时名为安浦寺,唐时名为净众寺,宋代换名净因寺,元末明初更名为万佛寺,明末张献忠进川后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为万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门金花桥侧。
二、产生原因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三、发展过程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四、影响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金融业在世界上的贡献。
会子
一、 会子的由来和“会”字的读音
“会子”的名称产生于北宋,是一种取钱物的凭证。见于记载的有会子、钱会子、铅锡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吕惠卿在讨论陕西交子时说:“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动无钱,谁肯将钱来取会子?”①由此可知会子即是纳钱和取钱的凭证。钱会子②和会子的意思一样。铅锡会子③是出卖铅锡给政府后所得的取钱凭证。
寄附钱物会子可能同寄附铺有关。唐代长安已有寄附铺。《霍小玉传》说霍小玉往往命侍婢将服玩之物托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出卖。南宋初年吴曾说“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④,说明寄附铺在北宋已相当普遍。寄附铺对所寄存的钱物开出凭证称“寄附钱物会子”。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因“诸色人多将京城内私下寄附钱物会子之类出城及于外处行使,有害钞法(盐钞法)”,下诏禁止⑤。寄附钱物会子能出城行使,则具有汇票的性质。绍兴末年,知徽州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⑥这会子又是一种民间的纸币了。
临安(杭州)在南宋初年即有民间发行的“寄付兑便钱会子”,“寄付”当即寄附,“兑便钱”即便钱,意为汇兑。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曾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受到居民的反对,次日即取消了禁令⑦。绍兴三十年二月钱端礼知临安府,将原由富户主持的便钱会子收为官营,“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⑧。七月钱端礼为产部侍郎,会子亦由户部接办,于次年二月设立行在会子务进行管理。行在会子务后来改名为“行在会子库”,故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和吴自牧《梦粱录》中都有会子库而无会子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说绍兴三十一年“置行在会子务,后隶都茶场”。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甲申。
②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七引陶宣干《河东逢虏记》。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六元祐五年八月乙未。
④ 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⑤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六○。
⑥ 《盘洲文集》拾遗。
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乙酉。书中“兑便钱”的“兑”字写作“兑”,这是“兑”的一种写法,并非错字。有学者错认为“充”字,以为它是错字。
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七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巳。
后隶都茶场的应是会子库。《梦粱录》卷九《监当诸局》说:“会子库,在榷货务置,隶都茶场……以务门(榷货务门官)兼职,以都(都茶场)司官提领。”会子库一度撤并,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恢复,绍定五年因毁于火而重建①。
会子因由行在会子库发行,故称“行在会子”:因主要在东南流通,故又称“东南会子”。行在会子虽由中央政府发行,但并不是全国通用的纸币。
会子的“会”应读何音,有必要提一下。“会”可以读hui音,也可以读kuai音。现在在谈到会子时,两种音都有人读,显得不统一。从会子的由来不难推断出“会”字的正确读音。会子意为取钱凭证,有“会合”之意,而无“会计”之意,可见应读hui而不读kuai。后来产生于明末的汇票,很长时期都写作“会票”,后逐渐被“汇票”所取代。从“会票”一词的演变也可见会子的“会”应读hui音。
二、会子的分界和完全搞清分界情况的不可能
会子开始不分界,后来才决定分界,分界后又实行两界并行。何时宣布分界和两界并行,史书的说法不尽统一。何时宣布分界共有三说。
会子分界发行后,旧会子收回,收换期自乾道四年十二月一日至乾道五年三月十曰①。收换时每贯收糜费钱20文,几百文的收10文。会予以三年为一界。由于《宋史·食货志下三》说交于是三年一界,实际上却是两年,有的学者怀疑会子实际上也是两年一界。其实两者不能类推。《宋史》作者说交子三年一界是误以为三年,并不是用三年来代表实足两年②。而说会子三年一界则不是误以为三年,自然不能推彼及此。《宋史·食货志下三》记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宣布第7、第8界会子展界,臣僚言:“会子界以三年为限,今展至再,则为九年,何以示信?”三年一界,两次展界共为九年;如果是实足两年一界,加起来就只有六年了。
会子一共只有18界,要搞清各界的发行和收兑时间好像并不难。其实不然。这是因为:
第一,资料不足。现存有关会子的资料中,关于会子分界的内容很不完备。根据这些资料要想搞出一个完整的分界时间表,只能依靠推测。合理的推测必须建立在有相当资料的基础上,而现存的会子分界资料不足以成为推测的基础。
第二,第l界会子的开始时间难以确定。如上所述,会子分界开始于乾道四年,那么第 l界会于是不是从乾道四年开始发行呢?对此史书上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宋书·食货志下三》说,乾道五年权许行在榷货务都茶场“收换第一界,自后每界收换如之”。这是把乾道四年以前发行的旧会子算作第1界,因为如果乾道四年以后发行的会于是第1界,则乾道五年还没有到收换期。但王应麟《玉海》卷一八六却说:“乾道四年造成第一界,才一千万耳。至七年行第二界,即置局收第一界。”明确把乾道四年发行的算作第1界,这又同《宋史·食货志下三》所说的淳熙“三年,诏第三界、四界各展限三年”发生了矛盾:照《玉海》的说法,乾道七年发行第2界,则三年后的淳熙元年才发行第3界;而照《宋史》的说法,淳熙三年第3、第4界都已经期满而宣布延期流通了。
第三,何时开始两界并行难以确定。乾道五年初决定两界并行,何时开始实行各书记载不一。《玉海》说到淳熙六年“始叠用第六、第七两界”,这时距宣布两界并用的时间已足足10年。而《宋史》说淳熙三年宣布第3、第4界各展限三年,则两界叠用至迟在乾道九年或淳熙元年就开始了。而且对两界并行本身也难有确切的解释,可以是一开始就发行两界;也可以是一界发行一年、二年或三年后再发另一界,原来一界并不收回,从而形成两界并行的局面。
第四,三年一界并未严格执行。会子虽有三年一界的规定,但并未严格执行。如第14界会子在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或四年开始发行,到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还在流通,前后达20余年。
以上情况说明会子分界情况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后人根本无法完全搞清它的本来面貌。对会子的各界起迄年份已有多人试图列出完整的时间表,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张时间表是完全正确的。这并不一定是用功不到,而是因为客观上不可能。
从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开始,会子不再分界,第17、18界“永远行使”。到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颁行金银见钱关于,一贯准第18界会子三贯,限一月内以第18界会子收兑第17界会子。第18界仍继续流通,直到宋亡。
① 《文献通考·钱币二》。
② 参见拙文:《<宋史>交子起源析误》,《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
三、宋孝宗管理会子的成功
会子发行后即遇上宋金战争。政府用会子支付军费,而并无保证会子币值稳定的有效措施,贬值是不可避免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次年为隆兴元年(1163年)。隆兴二年宋金达成和议,孝宗即着手整顿会子。乾道二年(1166年)七月,用内库及南库银100万两收兑会子,次年又以内库银200万两收兑会子焚毁①。这两次的收兑资料出处不一,可能后者包括前者。从绍兴三十一年至乾道三年,共印造会子2800余万贯,到乾道三年正月在外流通的尚有800余万贯。因当时规定各路纲运全部要现钱,故州县不许民户输纳会子,外地商人低价收买会子,运到临安兑钱或向各地榷货务兑物,造成六榷货务的供应紧张。淳熙二年(1175年)辛弃疾曾在奏疏中谈到会子贬值的情况说:“往时应民间输纳则令见钱多而会子少,官司支散则见钱少而会子多,以故民间会子一贯换六百一二十足,军民嗷嗷,道路嗟怨。”②宋代行省陌制度,以770文为一贯,“一贯换六百一二十足”说明会子贬值达一成以上。乾道三年正月以后,继续用度牒、助教帖各500道供榷货务定价收兑会子。到这年六月,在外会子只剩下490万贯。乾道六年闰五月又规定“诸路总领监司州军受纳、解发钱贯须是现钱、会子各半”,实行了“钱会中半”③之制。
乾道五年宣布两界并行后,会子的发行额又逐步增加,至淳熙元年(1174年)民间流通的会子达2200余万贯④。经过回笼以后,淳熙二年四月在外会子降到了200万贯,会子成为难得之物,出现了“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的情况。商人用会子的好处是:“一为免商税(金银有税),二为省脚乘(运费),三为不复折阅(贬值)。”⑤
发行额200万贯只是一时现象,淳熙三年以后会子的发行不断增加,到淳熙末年已达4000余万贯⑥,超过了规定两界发行额的一倍以上。虽然发行额大大增加,而会子币值却继续保持稳定。淳熙七年还是“会子与见钱等”⑦。淳熙十二年临安会子一贯可兑钱750文⑧,比省陌少20文,恰好等于糜费钱。即使糜费钱在外,贬值也不多。淳熙十三年仍是“军民不要见钱,却要会子”⑨。淳熙年间的会子流通,曾被朝臣们誉为“楮币重于黄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乾道二年见《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乾道三年见戴埴《鼠璞·楮券源流》,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官会折阅》和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六《东南会子》。《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是内藏、南库银各100万两。
②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二。
③ 《庆元条法事类》卷三○《钱会中半》。
④ 《宋史》卷三八四《叶衡传》。据叶衡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时间推算应在此年。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五二《楮》说淳熙甲午(元年)会子的发行额达4120万贯,和《叶衡传》不一致,不大可信,故不取。
⑤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淳熙二年四月壬子。
⑥ 《玉海》卷一八六说淳熙六年第6、第7两界会子共发行4800佘万贯。淳熙六年是始发年份,4800余万贯则应是第6、7界的最后发行数字。而且淳熙六年的年份也可存疑,因为据《宋史》卷三五《孝宗纪三》,淳熙十年才请造第7界会子。又《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六《东南收兑会子》则说第6、7界共发行4123万贯。
⑦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八淳熙七年九月癸亥。
⑧ 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四《官会折阅》。
⑨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三淳熙十三年七月。
或会子“重于见钱”①。纸币重于黄金或现钱虽是溢美之辞,但反映了当时会子确有相当的稳定性,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宋孝宗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纸币币值稳定并留下了不少纸币管理言论的皇帝。他管理纸币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一是实行钱会中半的制度,使人民手中的会子能保持对政府的一半的法偿能力;二是控制会子的发行数量,在会子贬值时就实行纸币回笼政策。淳熙十年,当他看到新印会子的数额时,说道:“新印会子比旧又增多。大凡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②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朴素地反映了纸币流通的规律。由于财政的需要,他不得不增加会子的发行,但对会子贬值一直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诫朝臣要谨慎对待会子流通,会子的发行数量决不能过多。淳熙十二年,他还表示自己因担心会子贬值,“几乎十年睡不着”③。会子作为封建社会的国家纸币,它的发行主要不是为了有利于商品流通,而是为了财政的需要。因此这一年孝宗又表示:“会子之数不宜多。他时若省得养兵,须尽收会子。”④养兵成了孝宗心目中发行会子的最主要的原因。
乾道淳熙年间会子发行额表
时 间| 界 数|发行额(万贯)| 出 处
乾道二年(1166)七月|—| 2800余|《文献通考·钱币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 980|《文献通考·钱币二》
乾道三年(1167)正月|—| 800余|《文献通考·钱币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三年(1167)六月|—| 490|《文献通考·钱币二》
淳熙元年(1174)| ?| 2200余|《宋史·叶衡传》
淳熙二年(1175)四月| ?| 200|《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宋史全文》卷二六上
淳熙?年|第6、7界| 412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东南收兑会子》
淳熙?年|第6、7界| 4800|《玉海》卷一八六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纸币的整理修复和归类
对纸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是集币的首要工作,因为纸币一旦进入市场,经流通之后,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污染,表面会很脏并附着很多细菌,如果不对其进行初步加工,细菌在潮湿地便会发霉、产生霉点,这样便会污染我们的集钞本,影响收藏效果,也会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价值,减少其保存寿命。可见,一套行之有效的归类整理方法对于纸币收藏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对于各种品相的纸币,有以下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对于未流通过的全品相纸币,可以直接进入集钞本。对一些中、高档品还应进行塑料袋包装,以免用手触摸时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塑料真空封装以隔绝空气。
(2)面对着已经弄脏了的纸币,则要经过浸泡、吸水、干燥等清洗工序对其进行修复。浸泡时间应由纸币的好坏决定,切记一点,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洁剂都不被允许加入水中浸泡纸币,否则会使纸币脱色或变色,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用清水浸泡后,要随时更换已经变黄了的水,然后用能吸水的纸张垫在清洗过的纸币下面,均匀轻压使吸水纸吸去附着的多余水份,之后让它自然晾干,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热机进行加热干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类似旧私贴这种用旧式老棉纸印制的纸币,则不能进行水浸,以防纸化开、破损,只能用沾湿的棉花弄湿纸币的四边和角,把卷曲部分展平清洁。
(3)对于透明交条粘贴过的纸币,该如何进行处理呢?粘贴纸币的透明胶条,时间长久之后,变黄、硬化且有所卷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处理,将其揭下来。此时最好的处理方法便是用建筑行业调油漆用的稀释料把 胶带弄湿,用钳子慢慢将胶条撕下,而对于纸币上残留的胶,可用稀释料轻轻擦拭去掉。
(4)对于已破损或断开的纸币,则可用相同颜色的旧棉纸如(旧以契等)修补破损部分和断开处。对于一些有缺损的纸币,应选找有类似花纹、颜色相同的老纸币,在正面加以贴补,对于高档纸币,则建议最好请专门从事纸币修补行业的技师对其进行加工修补。红军纸币
正面上方刊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2个字,左右各印五星,中间及四角由对称花饰组成,并有纪值“伍角”二字,下方注明“凭票贰张兑换银元壹圆”。背面以花饰为主。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浅紫色,背面呈浅红色。纪年:1933。从票面设计内涵分析,尤其是将东半球和西半球地图分别嵌入“伍”和“角”这两个字的圆圈之内,以示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据笔者查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1932年3月在江西瑞金叶坪成立,毛泽民任行长。当时打算发行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7种面额的纸币,但由于战争的原因,5元和10元纸币没有发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国家银行随军长征,并一度停止发行货币。红军到达遵义,为筹集物资,又发行纸币作军饷发给战士,离开遵义时,用银元和实物收回。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政府成立了西北办事处,国家银行也成立了西北分行。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随中央政府机关迁至延安后,为进一步适应统一战线形势的需要,统一使用法币,从而停止了国家银行货币发行工作,并全面回收苏区纸币,因回收彻底,留传至今的属凤毛麟角,收全一套难度极大。清代纸币
清代印刷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多为木版或铜版印刷,与宋、元、明时相仿。票 面呈竖方形,尺幅较大,虽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单调,印刷技术并不复杂。民间多能 仿制。当时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间伪造,又无技术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盖官府印鉴,用以保 证信誉和增强可靠性。这在中国印钞史上,尚属早期、简单的仿伪措施。与此同时,政府还 制定了维护钞票信誉的法律,通过对伪造者和揭发报官者进行惩罚和奖励的法律条款,来防 止和制裁伪造者,以保证钞票的流通和信誉。
清代纸币
不兑现纸币
不兑现纸币是由政府发行的不能兑换成黄金或白银的纸币,其购买力源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纸币造假
1、造假者用电子分色原理仿制印刷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由于电子分色印刷采用的样板是真品,而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又大多使用平版印刷,防伪效果较差,因此,目前所见伪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若将伪币与真品放在一起,几乎难以分辨。集币爱好者在收藏这类纸币前应对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背景要有所了解,真品当年在全国各地分散印刷,所用的纸质、规格不一致,且真品币面上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有多种规格,无一重复;而伪币所采用的纸张基本上选自同一产地,纸质相似,且伪币上的阿拉伯数字编号仅一至两种规格。
2、第二套人民币壹分、贰分、伍分币有两种版别,第一个版别是1953年原版纸币,罗马字母后面有一排阿拉伯数字编号,俗称“带号码”,第二个版别是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缓解流通市场找零的困难,利用原1953年版纸分币的钢模,隐去阿拉伯数字,重新印制的壹分、贰分、伍分币,俗称“无号码”。造假者看准了钱币市场上原版“带号码”纸分币价格近100元一套和再版“无号码”纸分币价格仅1元一套之间的差价,于是在再版纸分币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数字,冒充原版“带号码”来蒙骗一些识币不精的集币爱好者。所以,人们在购买“带号码”纸分币时应仔细观察阿拉伯数字编号与纸币上的文字、图案、颜色是否自然一致。
3、第三套人民币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历来是造假禁区,过去从没发现过赝品。近年来,造假者采用高科技手法将第三套人民币中的壹元、市价为4元,贰元、市价为45元的普通五角星水印改制成五角星和古钱币水印、市价壹元为50元,贰元为140元。制作方法是将普通五角星水印的纸币在沸水中泡开,再将电脑复制的古钱币图形剪下,放进夹层中,“合成”后阴干夹平即可。集币爱好者若购买古钱币水印的壹元、贰元币,除仔细观察水印是否自然外,还应检查纸边上有无“合成”痕迹,以免上当受骗。人民币的发行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解放区的石家庄成立,并在成立之日开始发行钞票,即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最大面额为5万元,最小为1元。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并主持中共中央财经工作的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写。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所以第一套人民币曾先后在石家庄、北平、上海、天津、西安、沈阳等十几个地方印制过,版面多达62种。
人民币的发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国内市场货币、建立中国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第一套人民币面额大、票面种类较多、印制粗糙、说明文字多为汉字一种等缺陷,也给管理和使用带来许多困难。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奉命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新发行的人民币面额较小,计价结算较为简单,且说明文字增加到汉、蒙、藏、维吾尔四种,便于在少数民族地区流通。同年4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停止流通。
1962年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行了第三、第四套人民币,除印制更加精美外,为扩大流通范围,票面上的说明文字又增加了壮文、汉语拼音和盲文。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五十岁生日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推出了完全独立设计、印制的第五套人民币,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的人民币将以崭新的面貌担负起新时期的重任。纸币贬值
纸币贬值是指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货币需要量/货币发行量)×100% 。例如 ,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那么该国的纸币贬值率=1-100/200×100%=50%。纸币本位制
完全崩溃以后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又可以细分为两类:自由的纸币本位制和管制的纸币本位制。前者指纸币本位制的国际流通与汇率不受本国政府的干预,后者则无这两方面的自由。历版人民币回顾
第一版人民币介绍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 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的。从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币为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版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发行统一的货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在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封锁的情况下产生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就开展了统一货币的工作。如华中解放区发行统一的华中币,收回和统一原来新四军开辟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多种名称不同和市值不等的地方货币。其它解放区也采取了类似的统一货币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区统一货币工作尚未完成时,国民党反动派就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许多地方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 1947年夏,解放区战争迸入我人民解放军胜利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在各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胜利,各解放区迸一步巩固和发展,华北、西北、华东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各解放区之间贸易联系、物资交流日益发展。但是各地货币不统一,货市比价不固定,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给野战军的机动作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改变各解放区货币版别多、种类繁杂、比价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状况,统一各解放区货币。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统一领导华北区财经工作,并着手开展统一货币工作。不久,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停止发行,冀南银行币成为华北解放区的统一货币。1948年1月,西北解放区停止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西北衣民银行币成为西北解放区的统一货币。10月,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币与华北解放区货币相互流通。11月,华北解放区统一流通北海银行币。从此,北海银行币成为山东和华中各解放区的统一货币。1948年底,全国各解放区除中原、东北等解放区自成独立货币体系外,华北、西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统一解放区货币,经华北人民政府、山东人民政府、陕甘宁和晋绥两边区人民政府会商决定,合并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经理胡景云、关学文。同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 六字由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题写。第一批发行的人民币有10元、20元和50元三种券别,首先在华北、山东和西北三大解放区流通使用。随后发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种券别的人民币。此后,各种券别和版面的人民币逐步推广到全国各个解放区。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 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京。全国解放后,各大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银行相继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到1953年12月,人民币发行券别有1元券、5元券、10无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种;版别共62种。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 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 50000元券2种。
由于当时各解放区的环境和全国解放区初期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思想还不够统一,图案既有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也有反映交通运输的情景,还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胜古迹的......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不明确。钞票种类多,面额大小差别大。从1948年12月到1953年12 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面额则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期,1元券几乎退出流通领域。印制工艺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区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凸凹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钞票的质量差别较大、参差不齐。
统一发行人民币,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版人民币介绍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连续几年收大于支,国家商品库存、黄金储备也连年增加,货币制度也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50000元),而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中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方便。另外,由于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62种),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比较严重。
第二版人民币
为了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和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命令。命令指出:为适应国家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在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收回旧币(第一套人民币),公布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共11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 1万元。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一切货币收付、交易计价、契约、合同、单据、凭证、帐簿记载及国际间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币为计算单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前的一切债权债务,包括国家公债也按法定比率折合第二套人民币计算和清偿。所有第一套人民币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1955年3月1日公布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共11种,当天发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种,1957年12 月1日又发行10券1种。同时,为便于流通,国务院发布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金属分币(简称硬分币),与纸分币等值,混合流通。后来,对1元券和5元券的图案、花纹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更换颜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 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币的版别由开始公布的11种增加到16种。1964年 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币在设计、印制发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极大关怀和高度重视。他们亲自审查了整个设计方案。在设计时,采纳了周总理提出的许多具体的、宝贵的修改意见,使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第二套人民币主景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钞票式样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边框形式,采用了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第二套人民币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它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其中角币为正面单凹印刷;1元、2元、3无和5元券采用正背面双凹印刷;10元券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接纹印刷技术。第二套人民币的凹印版是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称赞这套人民币好看、好认、好算.好使。实践证明,第二套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对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版人民币介绍
第三套人民币是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的。当时,我国经过了连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党中央制订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金融状况逐渐好转。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方便群众使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其间自1 962年4月20日至1980年4月15日,经过18年的逐步调整,共陆续发行过13个品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1960年版,正面图案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色枣红色一角券;
(二)1962年版,正面图案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主色调为深棕、浅绿的一角券
(三)1962年版,正面图案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主色调为酱紫、桔黄的一角券
(四)1962年版,正面图案为“武汉长江大桥”,主色墨绿色二角券;
第三版人民币
(五)1972年版,正面图案为“纺织厂生产图”,主色青莲色五角券;
(六)1960年版,正面图案为“女拖拉机手生产图”,主色深红色一元券;
(七)1960年版,正面图案为“车床工人生产图”,主色深绿色二元券;
(八)1960年版,正面图案为“炼钢工人生产图”,主色深棕色五元券;
(九)1965年版,正面图案为“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主色黑色十元券;
(十)1980年版,直径分别为20mm、23mm、26mm、30mm的硬1角、硬2角、硬5角和硬1元币。
第三套人民币自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以来,已在市场上流通了37年。部分券别因改变图案、冠字号码及颜色等印制工艺,从70年代已实行只收不付,目前该套人民币仅占整个市场流通量的1.4%,基本上只作为钱币爱好者的收藏品。
随着第五套人民币的陆续发行,市场流通中人民币版别、券别过多,如果加上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分币,已经形成第二、三、四、五套人民币多版流通的状况。为了调整人民币券别种类,便于流通使用,减轻商业银行分版清分票币的工作量,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发布公告,第三套人民币自2000年7月1日起,停止在市场流通;200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商业银行网点限期办理兑换。
办理兑换第三套人民币事宜,将以方便广大群众为原则。从2000年1月1日起至6月30日,该套人民币持有者可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商业银行将根据有关规定,将第三套人民币兑成等额现行人民币。从2000年1月1日至 6月30日期间,第三套人民币与第四、五套人民币仍会存在混合流通的情况,但截止到7月1日,商业银行即不再办理兑换手续,市场上也不再允许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第四版人民币介绍
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4月27日开始陆续发行的1980年版人民币。
第四版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是在经济发展、商品零售额增加、货币需要量增加的情况下发行的。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这样,不仅要求货币发行在总量上与之相适应,而且在券别结构上也要与之相适应。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1987年4月25日, 国务院颁布了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陆续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六种,辅币有1角、2角和5角三种,主辅币共九种。第四套人民币与现行人民币等值。 第四套人民币发行后,与第三套人民币在市场上混合流通。现行1分、2分、5 分纸、硬币继续流通。
这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采取“一次公布,分次发行”的办法。1987年4月 27日首先发行50元券和5角券,1988年5月10日起发行100元券、2元券、1元券和2角券,其它券别以后陆续发行,届时公布。
1992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1元、5角、1角金属人民币。它们与三种铝分币一起构成我国较完整的硬币系列。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这套人民币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强调这一主题,100 元券采用了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的侧面浮雕像;50元券采用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人物头像;其它券别采用了我国14个民族人物头像。每张票面人像清晰,栩栩如生。在设计风格上,这套人民币保持和发扬了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特点。主币背面图景取材于我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它们分别是井冈山主峰、黄河壶口、珠穆朗玛峰、长江巫峡、南海“南天一柱”和长城等。票面的纹饰全部采用富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图案,如凤凰牡丹、仙鹤松树、绶带鸟翠竹、燕子桃花等。这些图景、纹饰与主景融为一体,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印制工艺上,主景全部采用的大幅人物头像,雕刻工艺复杂;钞票纸分别采用了满版古钱水印和固定人物头像水印,它不仅表现出线条图景,而且表现出明暗层次,工艺技术很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印钞工艺技术水平和钞票的反假防伪能力。同时,这套人民币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的基础上,增加发行了50元和100元两个券别,这对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便于流通,提高社会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民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第五版人民币介绍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纸币的收藏
各版人民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若说具体各套人民币中的具体高价值品种,应属以下品种:
第一套人民币:
1951年版一万元“牧马图”券(90万元)、五百元“瞻德城”券(42万元)、五千元“蒙古包”券(70万元);
第二套人民币:
1953年版三元券(31000元)、五元券(22000元)、十元券(175000元);
第三套人民币:
1960年版壹角券(3900元)、1962年版“背绿水印”壹角券(28500元)、1962年版“背绿”壹角券(2700元);
第四套人民币:
1980年版50元券(2300元)、100元券(700元);
第五套人民币:
正在发行流通,尚无珍稀品种。
纸币品相的鉴别
纸币品相是指纸币表面保有的完好程度。不同品相的纸币其收藏价值是不一样的。
收藏纸币一定要注意纸币的品相,因为纸币的品相与价格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纸币的品相主要有以下五类:
(1)全新品,俗称挺版,此种纸币没有参加过流通,而且保存完好,无任何折痕,皱纹和褪色,保持原印钞厂油墨光泽,纸身清洁,硬挺,四角尖锐,此种纸币价格定为100%。
(2)极美品,此种纸币参加过短暂流通,最多只有有三道轻微的折痕或有一道较明显折痕,纸面干净,颜色明亮,四角可能有钝,此种纸币价格约为“全新品”价格50%到80%。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使此种纸币卖个好价,他们将此种纸币用熨斗熨过,四角用裁纸刀略裁去一点,使币边挺直,四角尖锐,看上去好似"全新品"而价值却比全新币略便宜。市场上第二套3元券就有此种情况。所以购买纸币最好用尺量一下纸币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以免上当受骗。
(3)上品,此种纸币因参加流通时间较长,所以可能有多道折痕及污迹(不超过10处),币边也不齐,但无裂痕,纸身也较硬,颜色也较明亮,此种纸币价格约为"全新品"的40%左右。
(4)中品,此种纸币因经过长期流通,币面有多道折痕及皱纹,币面轻微破裂,但中央无洞,币面色彩暗和褪色,并有脏污,币身软弱无力,但整体来讲,此种币看上去不十分难看。此种纸币的价格约为"全新品"的20%左右。
(5)下品,纸币经过长时间流通,币面有无数折痕及皱纹,币边有口,四角圆钝,中央有洞,币面污迹并褪色,看上去破旧肮脏,但整张纸币保持完整无缺。此种纸币的价格约为"全新品"的12%左右。
(6)下下品,纸币参加流通的时间非常长,币面缺失,但缺失面积不超过整张纸币的20%,其余同“下品”,此种纸币的价格约为“全新品”的4%左右。
定级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也受客观因素影响,比如同一张纸币钞票,在不同的强弱光线下,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了方便于买卖双方协调,定级标准及各自的含义,应尽量统一。
各国纸币不同等级的价格制定,一般是经评级委员会成员提出评级价格,然后加以平均,取得一致意见,最后定下来。有些图案"奇特"的钞票,事先并无估价,一旦出现在市场上,其价格由买卖双方议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