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者债权债务凭证。
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1)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信用货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银铸币数量不足对商品交换的束缚。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宗交易中使用信用货币,在小额交易中仍用金属铸币。期票作为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期票的转手并不一定伴随着商品的流转,因此,在期票的辗转流通中,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到期的期票就无法兑现,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上资本主义社会内投机、欺诈行为的盛行,信用货币广泛使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通和生产领域中的混乱。
利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量,节约流通费用。但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生产萎缩,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支票往往不能兑现,这势必影响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所以,信用货币一方面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信用货币流通范围的过度扩展,使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包孕的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信用货币的便捷和广泛使用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好处,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危机和困难,这就是货币信用危机。在西方国家,信用危机大多发生在二战前后。二战前货币信用危机一般与周期性的由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同行。在经济危机前,生产兴旺,物价上涨,商业投机活跃,引起信用的扩张。企业家借助于发行有价证券,利用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把生产扩大到超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范围。于是,促成了危机的成熟。而当危机一旦到来,大量商品滞销,物价急剧下降,这时市场萎缩,企业倒闭,信用发生动摇,大批厂商因不能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货币信用领域内造成了动荡和混乱。二战后货币信用危机取得了一种既与经济危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在国内,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存款大量被提取,大批银行倒闭,利率急剧提高,商品和股票价格猛跌;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国际信用的规模大大缩小,国际结算中纷纷要求用黄金支付,引起黄金价格猛涨,汇价剧烈波动等,使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当然也有由某种特殊的经济或政治事件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如1839年英国出现的货币信用危机就是由农业歉收引起的。连续两年的歉收,导致小麦价格暴涨和小麦进口猛增,使英国国际收支恶化,黄金大量外流。此外,战争也会引起特殊类型的货币信用危机。这类危机不同于周期性货币信用危机,它并非有规则地经过一定时间而重复发生的。这类危机一般不表现在货币信用体系的全部环节上,而只表现在个别环节上,通常是表现在交易所、利息率和货币流通方面。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前面我们提到的约翰·劳一手导演的18世纪20年代法国的信用危机。1720年1月,约翰·劳被任命为法国的主计长和监督长。他一手掌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约翰·劳大量发行纸币扶持股票市场发展。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1720年3月25日货币发行扩张3亿里弗尔(里弗尔:法国当时的纸币单位),1720年4月5日扩张3.9亿里弗尔,1720年5月1日扩张4.38亿里弗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通货飞速膨胀,股市暴跌,最终酿成一场经济灾难。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强调政府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推行赤字财政和信用膨胀政策,使货币信用危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以往在周期性货币信用危机爆发时,由于生产过剩,大批商品滞销和信用关系破坏,人们普遍追求现金,从而使货币短缺,物价下跌。战后货币信用危机则是由于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发纸币,使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从而表现为经常性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缓慢——滞胀,并使货币信用危机趋于复杂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曾经过几次货币信用危机。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对货币还不是十分了解,货币当局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人民币急剧贬值,一万元才能买一个馒头。第二次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初过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第三次发生在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年货币发行量超过40%,使通货膨胀率达到28%!实际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各种信用关系有所下降。事实上从2006年至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第四次货币信用危机:货币过量发行,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信用膨胀,证券泡漠化。
银行 | 银行券 | 支票 |
股票 | 通货膨胀 | 证券 |
[2] 学说连线 http://www.xslx.com/htm/jjlc/csjr/2008-03-28-22619.ht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