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会计科目   
[0] 评论[0] 编辑

资产损失

什么是资产损失

资产损失,是指企业清产核资清查出的在基准日之前,已经发生的各项财产损失和以前年度的经营潜亏及资金挂账等。企业清产核资中清查出各项资产损失的核实和认定,依据有关会计科目,按照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待摊费用挂账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其他资产损失等分类分项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企业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资产损失进行审核和认定工作。[1]

资产损失认定的证据

在清产核资工作中,企业需要申报认定的各项资产损失,均应提供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企业收集到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部门、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一)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二)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   

(三)工商管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四)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及清偿文件;   

(五)政府部门的公文及明令禁止的文件;   

(六)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   

(八)符合法律条件的其他证据。   

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是指社会中介机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分析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对企业的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证意见书,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专业鉴定机构等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或鉴证意见书。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本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对涉及财产盘盈、盘亏或者实物资产报废、毁损及相关资金挂账等情况的内部证明和内部鉴定意见书等,主要包括:   

(一)会计核算有关资料和原始凭证;   

(二)资产盘点表;   

(三)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四)企业内部技术鉴定小组或内部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应当聘请行业内专家参加技术鉴定和论证); (五)企业的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六)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的损失,要有对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对作为资产损失的所有证据,企业都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逐级审核,认真把关;承担企业清产核资专项财务审计业务的中介机构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规定做好相关证据的复核、甄别工作,逐项予以核实和确认。

资产损失认定的原则

为保证企业资产状况的真实性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对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已丧失了使用价值或者转让价值、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账面无效资产,凡事实确凿、证明充分的,依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政策规定,认定为损失,经批准后可予以财务核销。   

企业对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各项资产损失,应当积极组织力量逐户逐项进行认真清理和核对,取得足以说明损失事实的合法证据,并对损失的资产项目及金额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进行核实和认定。对数额较大、影响较大的资产损失项目,企业应当逐项作出专项说明,承担专项财务审计业务的中介机构应当重点予以核实。   

企业对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各项资产损失,虽取得外部法律效力证明,但其损失金额无法根据证据确定的,或者难以取得外部具有法律效力证明的有关资产损失,应当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经济鉴证后出具鉴证意见书。   

企业对经批准核销的不良债权、不良投资等损失,应当认真加强管理,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组织力量或成立专门机构进一步清理和追索,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对经批准核销的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等实物资产损失,应当分类排队,进行认真清理,对有利用价值或者能收回残值的,应当积极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企业清查出的由于会计技术性差错引起的资产不实,不属于资产损失的认定范围,应当由企业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差错更正办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提出相关意见后自行处理。   

企业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互相往来款项、投资和关联交易,债务人核销债务要与债权人核销债权同等金额、同时进行,并签订书面协议,互相提供处理债权或者债务的财务资料。

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范围

 在企业采购产品、服务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订立合同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的;   

(三)未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支付预付款项的;   

(四)采购标的物与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明显偏高的;   

(五)采购标的物与合同约定严重不符而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六)虚报、瞒报物资(劳务)采购价格的;   

(七)授意、指使或者串通进行违规采购的;   

(八)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订立合同的;   

(二)擅自压低价格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   

(三)擅自提供赊销信用或者超出信用额度、期限提供赊销信用的;   

(四)应收账款未进行及时催收、对账,以及对异常应收款项未及时追索或者未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的;   

(五)提供虚假产品或者服务的;   

(六)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使用、调度资金的;   

(二)超越权限或者违反程序授权、批准资金支出的;   

(三)违规拆借资金的;   

(四)因资金管理不严,发生贪污、失窃、携款潜逃等事件的;   

(五)支票等票据丢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六)违反有关规定委托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从事理财业务的;   

(七)未及时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清理未达账项的;   

(八)现金未及时入账、留存现金超过核定限额或者私存私放资金的;   

(九)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履行规定的投资决策程序的;   

(二)对投资项目未进行必要、充分可行性研究论证的;   

(三)越权审批或者擅自立项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的;   

(四)未履行规定程序超概算投资的;   

(五)对投资项目未进行有效监管,发生损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非主业投资的;   

(七)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从事股票、期货、外汇,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投资业务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违规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的;   

(二)风险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的;   

(三)资金来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   

(四)以个人名义使用企业资金从事投资业务的;   

(五)违规买卖本企业股票、债券的;   

(六)未履行规定程序或者未经授权擅自决策的;   

(七)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从事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活动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违规进行保证、抵押、质押的;   

(二)对担保项目未进行有效监管,发生损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三)未履行规定程序或者未经授权擅自为其他企业及个人提供担保的;   

(四)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在资产转让、收购和改组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企业管理层转(受)让资产或者产权(股权),主导制订改制方案、指定中介机构、确定转让、收购价格的;   

(二)未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   

(三)干预或者操纵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造成鉴证结果不实的;   

(四)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材料,造成审计、评估结果不实的;   

(五)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无偿分给其他单位、个人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场交易(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或者超越规定权限擅自转让资产或者产权(股权)的;   

(七)在企业资产租赁或者承包经营中,以不合理低价出租或者发包的;   

(八)以不合理低价或者无偿转让资产、主要业务的;   

(九)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   

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实物资产保管不当、维护不善,造成非正常毁损、报废或者丢失、被盗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未按照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或者披露已发生的资产损失,导致企业严重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除第十六条至第二十四条以外,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者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等其他情形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资产损失责任划分

企业资产损失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一)直接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造成资产损失起决定性作用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主管责任是指企业部门主管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主管工作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分管领导责任是指企业分管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分管工作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四)重要领导责任是指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管理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因未建立内控管理制度或者内控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陷,造成企业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除按照本办法对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企业分管负责人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分别承担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子企业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除按照本办法对子企业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其上级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分管领导责任或者重要领导责任。   

企业因违反有关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参与决策的企业其他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参与决策的人员经会议纪录证明决策时曾表明异议的,可以免除相应的责任。   

企业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资产损失的,除按照本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认定外,总会计师或者企业分管财务负责人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企业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未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经查实,除按照本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外,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比照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最低退休金负债    下一篇 转贷款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