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理论   
[30] 评论[0] 编辑

生活质量理论

内容
生活质量理论生活质量理论
生活质量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认为经济的增长是一种消极的矛盾现象,在一定情况下会引起社会的倒退。主张经济增长应当从属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以适应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

2.认为平均收入的增长或者人均消费量的增加不是衡量社会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主要的指标应该是能够说明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并指出物质福利和消费量增长造成了某些消极后果。

另外,从沃尔特·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来看,在经济起飞以后,罗斯托主要从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活质量问题。罗斯托认为,生活质量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其一,服务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成为主导部门。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加速发展,服务业提供的是“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其二,汽车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汽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社会环境问题。因此,“追求生活质量”必须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到所谓“生活的质量”。从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中,人们不难看出生活质量包含的主要内容:在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和满足人们不断的文化教育消费和环境生态需求。

发展
生活质量理论生活质量理论
阶段强调提高生活质量,既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也不是过度福利化倾向,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提高生活质量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现代经济学十分重视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形成比较系统的生活质量理论。从提出“生活质量”概念(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1958年),到后来从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方面研究生活质量问题(罗斯托《政治和成长阶段》1971年),以及现在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在生活质量之内,有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更趋完善,并且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同时,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将此视为生存价值的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并积极为提高本国的生活质量而努力。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文件中也对提高人民生活,增加社会福祉给予特别关注,大力倡导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一些国家还建立了相关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监督生活质量。如中国就有专项研究,对生活质量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指标,进行城市生活质量的比较。所以,提高生活质量正在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次,提高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收入增长和供给的增加,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为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命题不可能在短缺经济条件之下提出,只有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和实现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经济由短缺到比较富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条件。

第三,提高生活质量是现代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果。随着需求多样化发展,推动了产业分工的发展,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兴起,在提供生活便捷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升了社会生活质量。如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方便和丰富了生活,因为服务业提供的是“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细化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产业化充满了生活空间,生活中的许多环节和劳务角色被产业化所替代,从而把人们从琐碎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在更好地履行社会角色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

第四,提高生活质量是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的进步。提高生活质量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消费文化、消费理念更新的结果。传统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是以节欲主义为中心的,强调节制欲望、限制消费。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重生产、轻生活”,或者是“先生产、后生活”。显然,这破坏了生产与生活的和谐,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就是要实现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以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从经济发展的本原上构筑和谐。

第五,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改变现实社会环境状况的需要。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负面,是生态危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治安下降,严重危机到人的生存和发展。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建议
生活质量理论生活质量理论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前提。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没有经济的充分发展,人们只能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徘徊,不可能提出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也会进一步提升,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民众有信心消费、有能力消费,减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增加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驱动力。在现代生活中,文化概念越来越重要,以至于现代消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文化不仅增加消费的价值,还形成对消费的驱动力。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这些与生活直接相关的产业,凸显了文化力的作用。

四是更新消费观念,端正生活态度。要树立良好生活观念,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既要积极创造生活,又要学会享受生活,既要注意生活节俭,又要追求生活质量。鼓励人们把握生活机会,投身生活、创新生活。

五是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提高生活质量惠及所有人。享受高质量生活,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普遍行为。否则,提高生活质量就偏离了方向,就失去了生活质量的本来意义。

六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产业支撑。提高生活质量需要不断拓展新的产业空间,通过新产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为此,要根据需求变化,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产业,进一步推进产业细分化,使产业分工细化到生活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需求。[1]

附件列表


3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社会资本理论    下一篇 市场导向理论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