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
什么是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治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治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治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治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化,组织不得不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拟性以及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治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不仅要关注企业里的岗位和工作,而且还要关注企业里员工的能力和行为,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企业里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企业的匹配,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度和组织承诺感,并进一步转化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价值,把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统一为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实现过程。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治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 “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1.以企业战略为中心要求人力资源治理必须从操作层面走向战略层面,用资产的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用投资的观点看待培训开发和薪酬福利,从本组织的内外环境出发设计一个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治理系统。例如,假设一个组织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创新,它就必须留住核心员工,同时要在员工中传递组织内部积累的新知识,它承受不了各层级人员的频繁流动,开发了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流程却拿这种知识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使用。这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人力资源治理操作过程中,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而应把人力资源治理看作一个系统,让企业的创新战略统领岗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治理等模块,使它们相互匹配并协调一致地促进企业留住员工和员工的知识库,直到这种“新知识”为组织自身所拥有而不是员工个人所拥有。
2.立足于“人”和“岗位”为两个基本点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治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岗位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必须因时、因人和因地而异。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凸现岗位的地位,强调按岗找人,竭力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但这并不能排斥和否定在某些情况下因人设岗的客观需要。事实上,随着大部分岗位的体力要求减少,脑力要求提高,使得工作场所中的体力劳动者正在被知识工人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扁平化,团队工作开始出现甚至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人设岗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正是由于某些特质员工的存在,从而可以组成一个任务团队,在新岗位上实现企业的某个目标。另外,由于知识员工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创造性、流动性,劳动过程隐蔽性及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决定其对企业来说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资产,因而在确定他们与岗位的关系时,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3.人与人的匹配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做到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知识上互补、能力上互补、性格上互补和气质上互补,从而协调合作,共赴事功。因此必须通过素质治理,在识人和承认员工差异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差异性的员工组合起来,形成高绩效的工作团队,一方面能较好地分工与合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投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与人的匹配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因而要通过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员工之间的动态匹配。
4.人与岗位的匹配包括人的素质要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以及岗位给人的报偿要与人的需求相匹配这两个方面。人的素质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治理中要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因而必须进行素质治理和岗位治理,或通过岗位再设计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的素质;或通过培训开发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或根据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组合形成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岗位。岗位给人的报偿与人的需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要做到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这要求必须进行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让员工的努力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好的绩效水平,使员工的绩效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报偿,并且这种报偿正是员工所追求的,从而员工与企业能一同成长。
5.岗位与岗位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中必须使岗位之间权责有序,灵活高效,确保工作流程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员工最大效能地发挥。因而必须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治理,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和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对岗位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对岗位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和界定,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和岗位设置,并通过竞聘上岗、岗位轮换、工作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感和工作满足度。
6.人与企业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中必须使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员工的期望与组织的期望相匹配,员工的责任与组织的责任相匹配。社会心理学者Blau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区分经济性交换与社会性交换两种形态,并且他指出虽然这两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差异,但同样都必须建立在互惠 的基础上。因此要做到人与企业的匹配,就是要通过素质治理、岗位治理、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对员工进行招聘前、招聘中和招聘后的治理,从而用有形劳动契约和无形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员工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上的期望和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的信息化和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治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治理的3P模型,进行战略层面上的4P人力资源治理。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内容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内容包括:素质治理、岗位治理、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如下图:
1.素质治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
素质治理是指在素质测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的素质模型,对员工进行素质增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员工素质必须在测评的基础上进行治理,素质治理对企业的实际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员工来说,就是要通过素质治理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实现从“终身雇用”(1ifetime employment)向“终身可以雇用”(lifelong employability)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形成适宜的员工素质组合,从而保证一方面建立起具有多项技能的员工队伍,满足企业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素质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素质获取治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使组织获得某种优势资源;
②素质保持治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
③素质增进治理,即通过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则,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
④素质使用治理,即通过为员工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员工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由此可知,战略指导下的员工素质治理既提高了员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又提高了其企业服务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岗位治理(position management)
岗位治理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和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治理过程。我们认为,岗位必须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岗位治理较之于岗位分析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4P模式的岗位治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治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爱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度和工作内在激励。
4P模型的岗位治理是动态变化的,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确定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以及如何实现之。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岗位设置治理,即从企业战略出发,根据组织变革和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定岗定编,或者是对原有岗位再设计,或者是设定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精简一些在新企业环境下战略价值小的岗位;
②岗位轮换治理,即从增加员工就业弹性和适应性出发,把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对一些员工进行岗位轮换,以增加员工技能的多样性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③岗位价值治理,即通过战略导向的岗位评价,确定每个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动态调整,从而为企业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客观基础;
④员工上岗和下岗的治理,即动态地确定什么样的员工是与岗位是匹配的,如何进行员工上岗的引导和下岗的面谈,如何进行下岗幸存员工的治理以及如何对待离岗员工的再上岗,等等。
3.绩效治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4P模型的绩效治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治理闭环,将以往偏重考评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考评、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它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治理方法。通过绩效治理不仅在于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而且在于通过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治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因此,可以认为4P模式的绩效治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绩效协议,来实施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它是由绩效的事前计划、事中治理和事后控制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
4P模型的绩效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绩效的计划治理,即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市场的具体情况,通用KPI和平衡计分卡等战略工具,正确确定企业的总体绩效计划和各部门及主要员工的绩效计划;
②绩效的实施治理,即通过目标治理、标杆治理等治理工具将绩效目标落到实处,并为各部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条件;
③绩效的考评治理,即通过一定的考评程序,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对各层次的绩效进行公正和客观地考核和评定;
④绩效的增进治理,即通过绩效面谈和反馈,实现员工与组织的互动,一方面帮助员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下一考核期的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不断改善治理,更好地为员工改进绩效提供支撑条件;
⑤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治理,即把考评结果与员工发展、员工调配、薪酬福利等联系起来,以不断地优化人力资源治理系统。
4.薪酬治理(payment management)
4P模型的薪酬治理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分享成功和战略导向,它将薪酬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主要思考是企业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治理系统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来帮助员工获得喜悦。因而,在理念上要实现把薪酬福利从视为人力成本向视为人力投资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上要实现从交易式的工资分配到共赢式的薪酬治理的转变。4P模型的薪酬治理一方面要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
其具体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①薪酬的目标治理,即薪酬应该怎样支持企业的战略,又该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
②薪酬的水平治理,即薪酬要满足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要求,并根据员工绩效、能力特征和行为态度进行动态调整,包括确定治理团队、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薪酬水平,确定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和外派员工的薪酬水平,确定稀缺人才的薪酬水平以及确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薪酬水平;
③薪酬的体系治理,这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的治理,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个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就业能力的治理;
④薪酬的结构治理,即正确划分合理的薪级和薪等,正确确定合理的级差和等差,还包括如何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员工岗位大规模轮换的需要,合理地确定工资宽带;
⑤薪酬的制度治理,即薪酬决策应在多大程度上向所有员工公开和透明化,谁负责设计和治理薪酬制度,薪酬治理的预算、审计和控制体系又该如何建立和设计。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评价
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是对操作导向的人力资源治理的3P模型的丰富和发展,它以战略人力资源治理和人力资源匹配理论为其理论指导,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这一人力资源治理的理论内核,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有机地衔接起来,明确提出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要从素质测评向素质治理、岗位分析向岗位治理、绩效考核向绩效治理、工资分配向战略薪酬治理的飞跃,从而使战略人力资源的治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有了具体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空间,适应了我国目前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满足了企业的现实需求。当然对4P治理模式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人力资源4P治理模式更具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地研究。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治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治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治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治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化,组织不得不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拟性以及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治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不仅要关注企业里的岗位和工作,而且还要关注企业里员工的能力和行为,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企业里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企业的匹配,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度和组织承诺感,并进一步转化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价值,把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统一为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实现过程。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治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 “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治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1.以企业战略为中心要求人力资源治理必须从操作层面走向战略层面,用资产的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用投资的观点看待培训开发和薪酬福利,从本组织的内外环境出发设计一个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治理系统。例如,假设一个组织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创新,它就必须留住核心员工,同时要在员工中传递组织内部积累的新知识,它承受不了各层级人员的频繁流动,开发了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流程却拿这种知识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使用。这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人力资源治理操作过程中,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而应把人力资源治理看作一个系统,让企业的创新战略统领岗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治理等模块,使它们相互匹配并协调一致地促进企业留住员工和员工的知识库,直到这种“新知识”为组织自身所拥有而不是员工个人所拥有。
2.立足于“人”和“岗位”为两个基本点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治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岗位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必须因时、因人和因地而异。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凸现岗位的地位,强调按岗找人,竭力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但这并不能排斥和否定在某些情况下因人设岗的客观需要。事实上,随着大部分岗位的体力要求减少,脑力要求提高,使得工作场所中的体力劳动者正在被知识工人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扁平化,团队工作开始出现甚至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人设岗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正是由于某些特质员工的存在,从而可以组成一个任务团队,在新岗位上实现企业的某个目标。另外,由于知识员工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创造性、流动性,劳动过程隐蔽性及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决定其对企业来说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资产,因而在确定他们与岗位的关系时,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3.人与人的匹配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做到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知识上互补、能力上互补、性格上互补和气质上互补,从而协调合作,共赴事功。因此必须通过素质治理,在识人和承认员工差异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差异性的员工组合起来,形成高绩效的工作团队,一方面能较好地分工与合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投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与人的匹配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因而要通过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员工之间的动态匹配。
4.人与岗位的匹配包括人的素质要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以及岗位给人的报偿要与人的需求相匹配这两个方面。人的素质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治理中要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因而必须进行素质治理和岗位治理,或通过岗位再设计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的素质;或通过培训开发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或根据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组合形成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岗位。岗位给人的报偿与人的需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要做到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这要求必须进行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让员工的努力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好的绩效水平,使员工的绩效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报偿,并且这种报偿正是员工所追求的,从而员工与企业能一同成长。
5.岗位与岗位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中必须使岗位之间权责有序,灵活高效,确保工作流程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员工最大效能地发挥。因而必须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治理,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和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对岗位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对岗位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和界定,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和岗位设置,并通过竞聘上岗、岗位轮换、工作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感和工作满足度。
6.人与企业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治理中必须使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员工的期望与组织的期望相匹配,员工的责任与组织的责任相匹配。社会心理学者Blau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区分经济性交换与社会性交换两种形态,并且他指出虽然这两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差异,但同样都必须建立在互惠 的基础上。因此要做到人与企业的匹配,就是要通过素质治理、岗位治理、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对员工进行招聘前、招聘中和招聘后的治理,从而用有形劳动契约和无形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员工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上的期望和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的信息化和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治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治理的3P模型,进行战略层面上的4P人力资源治理。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内容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内容包括:素质治理、岗位治理、绩效治理和薪酬治理,如下图:
1.素质治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
素质治理是指在素质测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的素质模型,对员工进行素质增进的过程。我们认为,员工素质必须在测评的基础上进行治理,素质治理对企业的实际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员工来说,就是要通过素质治理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实现从“终身雇用”(1ifetime employment)向“终身可以雇用”(lifelong employability)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形成适宜的员工素质组合,从而保证一方面建立起具有多项技能的员工队伍,满足企业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素质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素质获取治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使组织获得某种优势资源;
②素质保持治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
③素质增进治理,即通过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则,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
④素质使用治理,即通过为员工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员工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由此可知,战略指导下的员工素质治理既提高了员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又提高了其企业服务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岗位治理(position management)
岗位治理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和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治理过程。我们认为,岗位必须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岗位治理较之于岗位分析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4P模式的岗位治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治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爱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度和工作内在激励。
4P模型的岗位治理是动态变化的,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确定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以及如何实现之。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岗位设置治理,即从企业战略出发,根据组织变革和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定岗定编,或者是对原有岗位再设计,或者是设定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精简一些在新企业环境下战略价值小的岗位;
②岗位轮换治理,即从增加员工就业弹性和适应性出发,把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对一些员工进行岗位轮换,以增加员工技能的多样性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③岗位价值治理,即通过战略导向的岗位评价,确定每个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动态调整,从而为企业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客观基础;
④员工上岗和下岗的治理,即动态地确定什么样的员工是与岗位是匹配的,如何进行员工上岗的引导和下岗的面谈,如何进行下岗幸存员工的治理以及如何对待离岗员工的再上岗,等等。
3.绩效治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
4P模型的绩效治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治理闭环,将以往偏重考评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考评、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它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治理方法。通过绩效治理不仅在于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而且在于通过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治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因此,可以认为4P模式的绩效治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绩效协议,来实施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它是由绩效的事前计划、事中治理和事后控制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
4P模型的绩效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绩效的计划治理,即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市场的具体情况,通用KPI和平衡计分卡等战略工具,正确确定企业的总体绩效计划和各部门及主要员工的绩效计划;
②绩效的实施治理,即通过目标治理、标杆治理等治理工具将绩效目标落到实处,并为各部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提供必须的资源和条件;
③绩效的考评治理,即通过一定的考评程序,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对各层次的绩效进行公正和客观地考核和评定;
④绩效的增进治理,即通过绩效面谈和反馈,实现员工与组织的互动,一方面帮助员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下一考核期的绩效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不断改善治理,更好地为员工改进绩效提供支撑条件;
⑤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治理,即把考评结果与员工发展、员工调配、薪酬福利等联系起来,以不断地优化人力资源治理系统。
4.薪酬治理(payment management)
4P模型的薪酬治理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分享成功和战略导向,它将薪酬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主要思考是企业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治理系统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来帮助员工获得喜悦。因而,在理念上要实现把薪酬福利从视为人力成本向视为人力投资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上要实现从交易式的工资分配到共赢式的薪酬治理的转变。4P模型的薪酬治理一方面要能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
其具体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①薪酬的目标治理,即薪酬应该怎样支持企业的战略,又该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
②薪酬的水平治理,即薪酬要满足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的要求,并根据员工绩效、能力特征和行为态度进行动态调整,包括确定治理团队、技术团队和营销团队薪酬水平,确定跨国公司各子公司和外派员工的薪酬水平,确定稀缺人才的薪酬水平以及确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薪酬水平;
③薪酬的体系治理,这不仅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期权期股的治理,还包括如何给员工提供个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就业能力的治理;
④薪酬的结构治理,即正确划分合理的薪级和薪等,正确确定合理的级差和等差,还包括如何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员工岗位大规模轮换的需要,合理地确定工资宽带;
⑤薪酬的制度治理,即薪酬决策应在多大程度上向所有员工公开和透明化,谁负责设计和治理薪酬制度,薪酬治理的预算、审计和控制体系又该如何建立和设计。
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的评价
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治理4P模型是对操作导向的人力资源治理的3P模型的丰富和发展,它以战略人力资源治理和人力资源匹配理论为其理论指导,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这一人力资源治理的理论内核,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有机地衔接起来,明确提出在人力资源治理过程中要从素质测评向素质治理、岗位分析向岗位治理、绩效考核向绩效治理、工资分配向战略薪酬治理的飞跃,从而使战略人力资源的治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有了具体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空间,适应了我国目前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满足了企业的现实需求。当然对4P治理模式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人力资源4P治理模式更具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进行深入地研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