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营销   
[0] 评论[0] 编辑

智力和情感赏识理论

智力和情感赏识理论概述



  凯因和马邦恩的调研结果表明:人们需要以下两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尊重。(1)情感上的尊重。人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无论他们在企业内部担任什么职务,他们希望他人重视自己的作用,而不是把自己当作“劳动力 、”雇员”、“人力资源”。(2)智力上的尊重。人们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认真考虑自己的意见,向自己解释他们的想法。因此,凯因和马邦恩提出了“智力和情感赏识理论”。


  他们认为:治理决策程序公正性可表明治理人员尊重员工的智力和情感,充分信任员工的知识和才能。现在,许多企业治理人员已经意识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在治理决策过程中,治理人员尊重员工的智力和情感,才能表明企业对员工的信任,才能表明企业真正重视其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智力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自愿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点子。员工的情感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美国学者赫兹博格(Frederick Herberg)发现他人的尊重可激发强烈的内在动力、促使人们努力工作,自愿与他人合作。因此,治理决策程序公正性可表明治理人员对员工的智力和情感的尊重,进而促使员工为了企业的成功而更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自愿地进行相互合作。假如员工认为他人不尊重自己的智力,就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点子和技能。同样,假如员工认为他人不尊重自己的情感,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就会隐瞒自己的观点,消极地执行企业的治理决策,甚至会抵制企业的治理决策。


  治理人员应理解自愿合作与强迫性合作之间的重大区别。强迫性台作指员工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实绩标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自愿合作指员工在企业规定的工作职务之外,自愿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同事台作,尽力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自愿台作的员工理解自己对同事的义务,往往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尽最大努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员工相互信任、相互承担义务,才会自愿台作。经济学家假定人们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之下,追求最大效用,即人们只重视某种行为的结果。在企业治理实践中,许多治理人员也根据这一假设,为各个部门分配资源,制定经济奖励制度,监控经营实绩,确定治理层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假设往往并不正确。员工既重视治理决策结果,又重视治理决策过程。他们希望能在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已的意见。即使治理人员会否定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希望治理人员能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决策结果相比较,员工往往认为公平的决策过程更重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电分操作员    下一篇 CS-ExcelDiff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