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营销   
[0] 评论[0] 编辑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什么是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埃德温·格思里(Edwin R.Guthrie)1935年的《学习心理学》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在格思里看来,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刺激:人们通常把它等同于整个刺激情境。而格思里认为,在现实中,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作出反应。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特指“刺激要素”。


  反应:一般指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而格思里对作为动作的反应与作为行动的反应作了区分。它的“反应”概念特指“动作反应”,即个别的肌肉动作,而非“行动反应”,即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


  学习即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他认为,如果有机体在某一刺激条件中做出了某一新的行为,那就说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习。至于有机体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会做出哪一种反应,格思里认为可以用接近性原理来解释。也就是说,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做出的反应,是他以后在遇到这种刺激时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接近上,因此它的学习理论被称为“接近性条件作用说”。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一 —反应联结的过程。这样,格思里就解决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格思里支持条件作用说,但他不赞同用强化论来解释条件作用的消退。他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仅仅是由于重复反应而未受到强化而引起的,而应该看作是联想性抑制的结果。消退仅仅是由于对原来的刺激形成了一种新的抑制性反应。


  同样的原理也可用来分析遗忘现象。格思里认为,遗忘是由于形成了抑制原有联结的新联结造成的。假定一个已建立的刺激一反应联结未被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所取代,它就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格思里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只需暂时的接近就足够了,无需求助于强化或奖励。他认为,奖励本身并不能起到加强行为的作用,奖励仅仅是急剧地改变了有机体在反应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模式,从而保护了行为,使之不至于对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联结。


  对于惩罚的作用,格思里也用刺激情境的改变来解释。


  格思里认为,惩罚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的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的行为;并且认为,只有当惩罚满足这样两个条件时才能有效地消退某种行为:


  第一,惩罚必须能引起与受惩罚的反应互不相容的反应,而这种不相容的反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狗挨打后的退缩反应与原来的追车反应是互不相容的。


  第二,引起所需反应的刺激情境必须与引起受罚反应的刺激情境,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刺激要素,如引起狗退缩的情境和引起狗追车的情境都包含有“汽车”这一相同要素。


  格思里提出,消除不良习惯的基本原则是:发现引起不良习惯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施一种与之不同的反应。具体而言,有三种主要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阈限法,即极其缓慢地引人条件刺激,使它不至于引起有关的不良反应。例如,一匹马不愿意驮任何东西,可以先在马背上放一条轻羊毛毯,然后放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放些东西,逐渐增加重量,直到最后人骑上去。


  第二种方法是疲劳法,即不断重复刺激线索,直到原先的不良习惯完全疲劳为止;然后再呈现那个线索,使它与新反应建立联结。例如,在驯服野马时,人可一直骑在马上面,让它发作,直到它放弃挣扎为止。


  第三种方法是对抗性条件作用,即使有关的不良习惯同某一相矛盾的良性反应配对。如一条狗习惯于追逐小鸡,那就把一只死鸡绑在狗的脖子上,在这种情况下,狗要摆脱死鸡,就会对附近的小鸡作出强烈的逃避反应。


  现代心理治疗学家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格思里的上述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脱敏疗法,用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的理解

  这条学习律不包括其他学习理论家所注重的强化或动机等变量,只强调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他看来,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作出某种反应时,便已充分达到了它们之间联结的力量。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作出这种反应。因此,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条学习律看上去有悖常理,且并不容易理解。实际上,这是由于格思里对“刺激”与“反应”这两个术语作了与众不同的解释而引起的。为了便于理解他的学习理论,这里似有必要作些解释。


  首先是对刺激的解释。人们通常把整个刺激情境看作是一种刺激。而格思里认为,在现实中,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事实上,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作出反应。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等同于环境中影响感觉接受器的那些特征。


  其次,格思里对作为动作(movement)的反应与作为行动(act)的反应作了区分。前者是指个别的肌肉动作;后者是指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在他看来,行动是无法如实逼真地描述的。行动发生在整体反应(a total response)之中,而整体反应是无限复杂的,同时又是与其它反应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整体反应既没有名称,又无法描述(Guthrie,1942)。例如,投篮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由一连串肌肉动作组成的行动。格思里关心的是动作(即投篮时各种肌肉的动作)而不关心行动或行动的结果(即不关心整个投篮的过程和球是否投中)。格思里认为,正是这些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形成的联结,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学习即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由此,格思里进一步认为,只要有机体对一组刺激要素作出一个动作,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了联结,学习也就完成了。学习是一种全或无(a11- Or-none)的联结。如果有机体接下来作出另一个动作,那就说明有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或者说发生了新的学习。这样,前一次的联结也就凋谢了。那么,有机体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会作出哪一种反应呢?根据邻近的原理,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作出的反应,是他以后遇到这种刺激时会作出什么反应的最佳预测者。由于格思里把他的学习律建立在刺激-反应联结的邻近上,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学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机制是暂时联系(tempora1 relatedness),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contiguity theory of learning)”。


  格思里全或无的学习概念,显然是与人们观察到的学习的渐进性相矛盾的。因为许多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格思里对此的解释是:一种复杂的行动或技能,是由许多个别的动作构成的,这需要在多种动作与多种刺激要素之间形成联结。而且,虽说学习过程本身是简单的、确定的,但任何刺激情境是相当复杂的、不确定的,都是由许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刺激要素构成的。因而,有机体需要不断形成新的、合适的联结,以消除可能已形成的不适当的联结。因此,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这样,格思里就解决了“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说明他的这些基本观点,格思里与霍顿(Guthrie and Horton,1946)设计了一个特制的迷箱。迷箱前面是一块大玻璃,中间有一出口的小门,迷箱底板中央竖着一根小柱子。猫从迷箱背后的起点箱出发,经过一条通道进入迷箱。只要猫一碰到那根柱子,不管是怎么碰的,小门就立刻打开,猫就可以逃出迷箱。当小门开启时,一架照相机自动摄下了猫碰柱子的镜头。


  实验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那就是,猫在每次获得释放时的动作基本上是相似的。一只猫如果第一次是咬柱子后逃出迷箱的,那它以后就一次又一次地咬柱子;另一只猫第一次是倒退到柱子上时打开门的,那它以后就几乎一直是向柱子倒退以求逃出迷箱。有的猫用前爪,有的用后爪,但在学会逃脱的方式后,以后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基本相同的方法。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知道猫在第10次尝试时逃脱的方式,就可以准确地预测到猫在第11次尝试时将会作出什么动作。格思里认为,猫逃脱的动作之所以一再重复,是因为这一动作使它逃离了迷箱,从而阻止了形成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可能性。猫的这种始终如一的反应方式,证实了格思里的学习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公平激励法    下一篇 间接能力政策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