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测
什么是绩效预测
绩效预测指的是组织对未来的绩效的估计。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
绩效预测的方法
绩效预测可以通过组织过去的绩效进行推断;或以必须赶上或超越的竞争者或相类似组织的绩效为依据;或针对动态市场的变化来预测;也可以通过设定未来目标的方式确定。
绩效预测要求综合估计组织改进和变革的趋势,以及组织需要进行的突破性改进和创新。绩效预测是管理策划的一种关键工具。
绩效预测的误区[1]
当前各种打着价值分析旗号的言论经常让人想起小学课本中的经典寓言:瞎子摸象。瞎子摸象的故事对于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则寓言希望告诉人们一个看起来非常浅显的道理,即看问题要全面,如果以偏代全就会和故事中的瞎子一样犯各种可笑的错误。当然在这个故事中,大象的样子对于读者不言自明,由此也凸显出瞎子们的荒谬。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在读完这则寓言的时候,心中大多都只是对瞎子们的嘲笑,而丝毫没有考虑有朝一日自己成为瞎子的可能。但在估值分析中,人们分析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这是企业未来收益和潜在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比起看清大象的轮廓,预测企业未来的复杂程度则远远超越了一目了然的范畴,因而类似瞎子们的错误开始在现实中时常出现。
瞎子摸象的错误首先常见于对公司未来绩效的分析。其主要表现为只分析或者只强调影响企业绩效的某个因素,而不顾及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在对某热电企业的价值分析中,分析人员预测该区域内蒸汽的需求和电力的需求都将大幅上升,由此判断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将大幅增加,企业价值也将不断升高。在这个简单的分析逻辑中,至少有几个关键点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首先,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必然就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的提高,即便不考虑替代品以及竞争对手等相关因素,企业的产能是否能够满足新增需求是企业销售收入能否和市场需求同步提升的关键。如果企业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那么要想实现销售收入的增长就必须进行新的资本支出。在上述例子中,企业可能需要新建锅炉和发电机组才能扩大自身的销售规模。所以一般来说,在财务预测中,资本支出和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经常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预测销售收入,不预测资本支出显然会夸大需求增加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而如果要进行必要的资本支出,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能否顺利实现等都必须纳入公司分析的整体框架。
其次,销售收入的上升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净利润的增加,这里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费用是否也会相应地增加,如果企业完全受制于上游原材料生产厂商,例如钢铁企业对于铁矿石的需求等,那么销售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净利润增加将非常有限。即使对于那些并不严重依赖上游的行业,销售收入的增加也不一定会带来企业净利润的同比例增长。
瞎子摸象的第二种常见表现在于对各种财务指标的武断运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分析人员只是依据ROE指标的变化就判断出一个企业的价值趋势,只是通过存货周转率的比较就区分出企业间的优劣,只是通过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就得出企业资产运行效率的结论等等。所有这些分析都过于简单。虽然财务指标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状况、资产管理效率等基本特征,但是,任何单独的财务指标都不可能成为判断企业价值的绝对利器,每一种财务指标都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定功能,同时也必然具有另一方面的缺陷,没有万能的财务指标,对一个企业的综合判断需要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此外,对财务指标的判断也不是毫无条件,指标的绝对数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标准,其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战略选择。我们曾经对 ROE指标的失效做过深入分析,ROE的提高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资本支出或者提高了债务融资的比重。同样,对于一个现金流量非常稳定的企业,增大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很可能是在增大股东的价值,而对另一些企业则可能是在走向财务危机的深渊。
第三种瞎子摸象的错误更为隐蔽,因而也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在公司分析中只关注收益,不考虑风险。国内上市公司与国外公众公司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业务多元化,很多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以外有大量投资,这些投资领域广泛、内容庞杂,大部分和主营业务的相关性极低,因此其风险特征也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公司分析:某公司新投资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并投产,预测明年的EPS将由此而提升20%,按照当前市盈率(PE)计算,其股价至少也有20%的上升空间。如果这种情况是一家水泥企业的一条新建水泥生产线,那么上述分析至少还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上述情况是一个粮食生产企业投资于生物乙醇产业,显然粮食生产产业的PE和生物乙醇产业的PE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的终极原因就是对于二者来说同样的收益面临着完全不同的风险。所以这个貌似合理的分析其实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总之,公司分析虽然并不是深不可及,但也远不像认清大象的轮廓那么轻而易举,只有在企业分析的总体框架下,全面考虑公司分析中的各种要素,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绩效预测指的是组织对未来的绩效的估计。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
绩效预测的方法
绩效预测可以通过组织过去的绩效进行推断;或以必须赶上或超越的竞争者或相类似组织的绩效为依据;或针对动态市场的变化来预测;也可以通过设定未来目标的方式确定。
绩效预测要求综合估计组织改进和变革的趋势,以及组织需要进行的突破性改进和创新。绩效预测是管理策划的一种关键工具。
绩效预测的误区[1]
当前各种打着价值分析旗号的言论经常让人想起小学课本中的经典寓言:瞎子摸象。瞎子摸象的故事对于所有人都不会陌生,这则寓言希望告诉人们一个看起来非常浅显的道理,即看问题要全面,如果以偏代全就会和故事中的瞎子一样犯各种可笑的错误。当然在这个故事中,大象的样子对于读者不言自明,由此也凸显出瞎子们的荒谬。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在读完这则寓言的时候,心中大多都只是对瞎子们的嘲笑,而丝毫没有考虑有朝一日自己成为瞎子的可能。但在估值分析中,人们分析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这是企业未来收益和潜在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比起看清大象的轮廓,预测企业未来的复杂程度则远远超越了一目了然的范畴,因而类似瞎子们的错误开始在现实中时常出现。
瞎子摸象的错误首先常见于对公司未来绩效的分析。其主要表现为只分析或者只强调影响企业绩效的某个因素,而不顾及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在对某热电企业的价值分析中,分析人员预测该区域内蒸汽的需求和电力的需求都将大幅上升,由此判断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将大幅增加,企业价值也将不断升高。在这个简单的分析逻辑中,至少有几个关键点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首先,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必然就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的提高,即便不考虑替代品以及竞争对手等相关因素,企业的产能是否能够满足新增需求是企业销售收入能否和市场需求同步提升的关键。如果企业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那么要想实现销售收入的增长就必须进行新的资本支出。在上述例子中,企业可能需要新建锅炉和发电机组才能扩大自身的销售规模。所以一般来说,在财务预测中,资本支出和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经常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预测销售收入,不预测资本支出显然会夸大需求增加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而如果要进行必要的资本支出,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自有资金,银行借款能否顺利实现等都必须纳入公司分析的整体框架。
其次,销售收入的上升也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净利润的增加,这里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费用是否也会相应地增加,如果企业完全受制于上游原材料生产厂商,例如钢铁企业对于铁矿石的需求等,那么销售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净利润增加将非常有限。即使对于那些并不严重依赖上游的行业,销售收入的增加也不一定会带来企业净利润的同比例增长。
瞎子摸象的第二种常见表现在于对各种财务指标的武断运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分析人员只是依据ROE指标的变化就判断出一个企业的价值趋势,只是通过存货周转率的比较就区分出企业间的优劣,只是通过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就得出企业资产运行效率的结论等等。所有这些分析都过于简单。虽然财务指标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状况、资产管理效率等基本特征,但是,任何单独的财务指标都不可能成为判断企业价值的绝对利器,每一种财务指标都只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定功能,同时也必然具有另一方面的缺陷,没有万能的财务指标,对一个企业的综合判断需要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此外,对财务指标的判断也不是毫无条件,指标的绝对数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标准,其是否合理还取决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战略选择。我们曾经对 ROE指标的失效做过深入分析,ROE的提高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进行必要的资本支出或者提高了债务融资的比重。同样,对于一个现金流量非常稳定的企业,增大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很可能是在增大股东的价值,而对另一些企业则可能是在走向财务危机的深渊。
第三种瞎子摸象的错误更为隐蔽,因而也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在公司分析中只关注收益,不考虑风险。国内上市公司与国外公众公司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业务多元化,很多公司都在主营业务以外有大量投资,这些投资领域广泛、内容庞杂,大部分和主营业务的相关性极低,因此其风险特征也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公司分析:某公司新投资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并投产,预测明年的EPS将由此而提升20%,按照当前市盈率(PE)计算,其股价至少也有20%的上升空间。如果这种情况是一家水泥企业的一条新建水泥生产线,那么上述分析至少还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上述情况是一个粮食生产企业投资于生物乙醇产业,显然粮食生产产业的PE和生物乙醇产业的PE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的终极原因就是对于二者来说同样的收益面临着完全不同的风险。所以这个貌似合理的分析其实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总之,公司分析虽然并不是深不可及,但也远不像认清大象的轮廓那么轻而易举,只有在企业分析的总体框架下,全面考虑公司分析中的各种要素,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 ↑ 郑伟征.企业绩效预测 避免盲人摸象,中国证券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合同 下一篇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