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爱国主义
由来
《金陵十三钗》被批情色爱国主义北京时间2011年12月15日10点,美国电影金球奖公布最佳外语片提名,《金陵十三钗》上榜,与此同时,《金陵十三钗》也引发网络上的质疑声。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2011年12月13日在其微博上发表了文化评论《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随后编剧程青松也在微博上表示同意朱大可的话,研究电影的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徐钢亦力挺朱大可。
《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把《十三钗》说成是一部情色大片,还说:“张艺谋公式=情色+暴力+苦难题材+爱国主义”。将南京大屠杀色情化、娱乐化、好莱坞化,在残酷的屠杀中充满性高潮的想象,恶俗如此。
人物主体
妓女自古以来是爱国的,连遭人轻贱的妓女都懂得爱国,或者说中国的爱国主义要靠几个名妓来体现,而名妓的爱国离不开她们的“献身”,这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要传达的一个重大信号。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悠悠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场景,却发生了一幕令人们万分尴尬的、戏剧性的、充满温情的组合。在这里,妓女的爱国主义变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主体。[2]
产生原因
政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杂交出了中国特色的情色爱国主义电影。没有情色吸引不了眼球也就没了票房,这做亏本生意是不行的。没有爱国主义通不过审核那肯定连这片子都出不了,更没得赚了。有了这情色爱国主义的主线,再加上所谓教堂的圣洁场地,再涂上绚丽色彩的人文画面,也就有了通向奥斯卡的敲门砖。体现
《金陵十三钗》中的情色镜头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于1937年的漫天烽火之中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学生与十三个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位国军重要伤兵。在大屠杀的背景下,青楼女子们身穿唱诗礼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学生奔赴日军的魔窟。而赴死场面的描述,是一次对爱国伦理的神圣超越。
叙事的高潮降临了——妓女从普通的性工作者,经过赴死的洗礼,转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圣女。“十三钗”虽有经营肉体的历史,却坚定捍卫了民族国家的精神贞操。
负面影响
人们完全能够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爱情,也不反对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展示性工作者的政治贞操,但面对南京大屠杀这种沉重题材,制片方却在眉飞色舞地爆炒床戏和豪言票房价值,这只能构成对全体战争死难者的羞辱,更是对八万被强奸中国妇女的羞辱。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大肆鼓吹妓女爱国主义是对中国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亵渎,这是艺术的悲剧,中国电影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