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竞争力指数
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指质量因素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它通过分析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适宜的指数化评价方法进行量化测评而得来,可以简明、直观地体现质量竞争力的水平和状态。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指标
质量竞争力指数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
1.质量水平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根据对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等质量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
2.发展能力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是根据对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质量相关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发展能力。
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质量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影响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顾客价值、战略、过程和绩效等,因而,通过对此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细化各要素的构成 形成初始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多轮次的企业调查反馈,对初始指标进行反复的筛选、合并、补充与删减,最终得到体现质量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四个方面28项测评指标(见表1)。
">编辑]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导向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要准确评价不同企业和地区以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简单利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更无法将其构筑成一个综合性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横向分析比较,也适合进行纵向动态分析比较,而且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的测量指标和测算方法都不是特别复杂,这样既降低了测算工作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稳定性和指标的广泛应用,以便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与分析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揭示企业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平台和技术框架,从而成为企业设立质量经营目标以及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依据。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在世界的排位已经是第三,但是中国是一个创造小国。因为在我们所有的这些制造业的产品中间,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真正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的比重还是相当的低。
可以说,质量竞争力指数通过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引领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国奠定良好的微观质量基础。
从宏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首先,它有助于在全球经济中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其次,为政府制定质量政策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促进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第三,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建立为我们从质量现状和发展潜力角度评价国家宏观质量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尺度,它和顾客满意指数一起成为我国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支撑性指数。第四,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与分析。质量竞争力指数既可以测量地区、部门和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也可以测量不同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决策。
可见,利用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可以定量地确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目标,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质量竞争力指数本身是一个反映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型的经济技术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反映各行业、各区域的质量综合实力的高低,质量实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指标,将在今后经济运行中更受关注。质量竞争力指数将极大地提高公众对质量竞争力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水平,营造健康向上、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意义
建立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宏观层面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质量决策,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分析,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分析与利用可以为组织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概括起来,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微观层面有如下5个方面的意义:
1.揭示了组织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这些关键因素包括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改进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降低质量经营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增加质量资源投入等。通过发布行业、地区或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引导组织了解其标准与技术水平的实际状况,重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抽查结果,关注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评价,提高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帮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质量竞争优势。
2.为组织提供了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共同平台和技术框架
通过这种比对,组织可以找出其在质量经营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预测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组织的质量竞争力严重不足,即使组织当前的经济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表现良好,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步被淘汰。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市场适应性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将质量管理、科技投入活动与质量经营的经济效果联系起来,使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量值既反映组织的投入产出率,又反映组织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适应能力。
4.成为组织制定质量目标、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参考依据之一
质量竞争力与组织的经营业绩及长远发展趋势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可以作为组织管理的技术指标和具体手段,而且可以作为组织管理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组织可以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根据行业和组织特点的实际,参考质量竞争力指数,使制定的质量目标具有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如果组织能够获得卓越的质量竞争力,市场就会给组织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卓越的质量竞争力也可以成为组织的一项具有长期价值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如果组织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的质量竞争力,就会逐步在消费者或用户中形成良好的商誉,从而产生组织渴求的品牌效应。
5.有助于组织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者需要
一个质量绩效测评系统来监控质量经营状况,并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其预警作用,组织能在不理想的结果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这正是现代组织进行质量绩效测评的根本原因和动机。
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成方法
1.神经网络测评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 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互联而形成 具有存储和应用经验知识的自然特性。神经网络有多种模型 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时,我们主要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前馈网络(简称BP网络) 该网络是各类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代表性网络。
典型的BP网络含有一个或多个隐含层(见下图) 一般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网络的权值和偏差。
2.复合线性矩阵测评方法
复合线性矩阵法是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和诊断分析。该方法通过选择对企业运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与职能部门 分别构建部门一质量意识矩阵和部门一质量因素矩阵 形成复合矩阵(参见下表) 评估各质量因素在具体部门的实施情况 并将其实际运营效果与其最大潜能相比较 最终形成质量竞争力指数。
3.卓越绩效准则评价方法
2005年1月1日.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正式实施。该准则主要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 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可以全面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种要素结构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卓越绩效评价中所考虑到的七方面因素,已经涵盖了质量竞争力测评中涉及的要素,并增加了领导、资源.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因素。并且,卓越绩效评价考虑到了相对竞争对手和业内标杆的比较,同时注重对评价因素的差异化分析,评价过程中各要素的评分赋值体现了因素的权重分配。因而,卓越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提供一种近似的估计。
4.主成分分析法
在进行指数化测评时,较多的测评指标在带来有关信息的同时,也给数据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这些数据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进行分析,可能因多重共线性的存在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们可以选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原始测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将众多观测指标浓缩为少数关键变量,有效提取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并解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原则上,如果有n个变量,则最多可以提取出n个主成分,但如果将它们全部提取出来就失去了该方法简化数据的实际意义,多数情况下前2~3个主成分就已经包含了90% 以上的原始信息,其它主成分则可忽略不计。
5.层次分析法
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化测评时,有时限于客观条件约束而缺少量化的数据,需要借助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处理,而层次分析法恰恰为此类问题的决策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测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O年代提出.其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它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再逐步分解,将人为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转换和处理后综合分析。
">编辑]质量竞争力指数案例分析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嘲、《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2007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广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以74.82、75.47、76.99分排在了全国第24名、26名、27名。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为了对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所能查阅到的广西与广东的2006年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各项具体得分进行了比较,下表为比较情况:
广东在地理上与广西相邻,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连续三年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均为全国第三。其中上表所列的差距得分为广东的得分减去广西白勺得分。从上表可看出广西的第4、5、8、10四项做得比较好,得分比广东的高。特别是质量损失率指标,得分超过91分。这表明广西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这从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的得分也可以反映出来。差距最大的指标在国际市场销售率和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两个方面,差距分别为34.14分和20.48分。这说明了我区的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与先进省份差距比较大的还有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和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三项指标,差距都在15分以上。这实际也反映了广西与广东产业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据国家科技部的资料睁司,2006年广西4个高新区的总收入、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分别为705.61亿元、611.52亿元、79.5亿元、4.72亿美元。2009年,广西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9家,开发新产品578个,申请专利309项。而2006年-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5万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13.6亿美元。2006年广东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首位。广东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发明专利申请量15455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的72%。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22件,占国内总量44%。
数据表明,与先进省份广东相比。广西是劳动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比较多。而广东拥有较多的技术与资本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现代产业。在应用现行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时,广西的得分肯定会排名靠后,这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
要提高广西的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必须要针对落后的几个指标,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
政府要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引导产业发展,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把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依靠提高现有项目产出率的内涵式发展E来。将劳动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升级为拥有较多的技术与资本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现代产业。从而使国际市场销售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和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这几项指标得到大幅的提高,改变广西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低下的状况。
与广东相比,每百万产值拥有专利数差距比较大。这说明广西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杨D竞争力。而广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主动弥补自主创新这块“短板”,逐步形成“创新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广东发展“创新经济”的三大抓手是:抓以专业镇为载体的专业镇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为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服务;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的行业自主创新,推动行业上水平、上档次;抓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品牌的联动、放大作用。目前,广东共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开发qb,b249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7家,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08个。这些措施无疑是非常值得广西借鉴和学习的。
与先进省份相比,广西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指标还是比较落后的。尽管技术改造经费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比重得分要比广东的高,但是平均产品销售收入上的得分却比广东的低。这说明广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比较低。广西投入企业的经费用于技术改造的比较多,但用于科技研发的费用就比较少,这个比例必须要逐步扭转过来,要把投入的重心放到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上来。
从国家对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与广东省比较的结果来看,尽管广西制造业在质量管理的经济效果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和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这两个指标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和体系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指质量因素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它通过分析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适宜的指数化评价方法进行量化测评而得来,可以简明、直观地体现质量竞争力的水平和状态。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指标
质量竞争力指数包括“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二级指标:
1.质量水平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根据对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等质量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
2.发展能力指标
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持续能力”,是对“潜力”的测量。是根据对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质量相关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测量来评价行业或地区的质量发展能力。
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质量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影响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顾客价值、战略、过程和绩效等,因而,通过对此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细化各要素的构成 形成初始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多轮次的企业调查反馈,对初始指标进行反复的筛选、合并、补充与删减,最终得到体现质量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四个方面28项测评指标(见表1)。
">编辑]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导向
- 1.质量竞争力指数从量化角度强化了质量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要准确评价不同企业和地区以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简单利用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更无法将其构筑成一个综合性指数。
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横向分析比较,也适合进行纵向动态分析比较,而且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的测量指标和测算方法都不是特别复杂,这样既降低了测算工作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稳定性和指标的广泛应用,以便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 2.质量竞争力指数有利于莫定微观质量基础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与分析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揭示企业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平台和技术框架,从而成为企业设立质量经营目标以及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依据。我们知道,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在世界的排位已经是第三,但是中国是一个创造小国。因为在我们所有的这些制造业的产品中间,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真正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的比重还是相当的低。
可以说,质量竞争力指数通过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引领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国奠定良好的微观质量基础。
- 3.质量竞争力指数强化了宏观质量意识
从宏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标。首先,它有助于在全球经济中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其次,为政府制定质量政策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促进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第三,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建立为我们从质量现状和发展潜力角度评价国家宏观质量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尺度,它和顾客满意指数一起成为我国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支撑性指数。第四,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与分析。质量竞争力指数既可以测量地区、部门和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也可以测量不同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决策。
可见,利用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可以定量地确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目标,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质量竞争力指数本身是一个反映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型的经济技术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反映各行业、各区域的质量综合实力的高低,质量实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指标,将在今后经济运行中更受关注。质量竞争力指数将极大地提高公众对质量竞争力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水平,营造健康向上、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意义
建立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宏观层面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质量决策,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进行多种形式与多种经济成分的质量竞争力比较、分析,有助于建立完整、协调的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从微观层面看,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分析与利用可以为组织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经营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概括起来,质量竞争力指数在微观层面有如下5个方面的意义:
1.揭示了组织获得长期质量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这些关键因素包括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改进产品实物质量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降低质量经营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增加质量资源投入等。通过发布行业、地区或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引导组织了解其标准与技术水平的实际状况,重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抽查结果,关注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评价,提高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帮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质量竞争优势。
2.为组织提供了与竞争对手进行水平对比的共同平台和技术框架
通过这种比对,组织可以找出其在质量经营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可以预测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组织的质量竞争力严重不足,即使组织当前的经济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表现良好,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步被淘汰。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投资回报率、增强市场适应性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量方法将质量管理、科技投入活动与质量经营的经济效果联系起来,使得质量竞争力指数的量值既反映组织的投入产出率,又反映组织现实及潜在的市场适应能力。
4.成为组织制定质量目标、评价自身质量经营状况的参考依据之一
质量竞争力与组织的经营业绩及长远发展趋势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质量竞争力指数不仅可以作为组织管理的技术指标和具体手段,而且可以作为组织管理追求的战略目标之一。组织可以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根据行业和组织特点的实际,参考质量竞争力指数,使制定的质量目标具有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如果组织能够获得卓越的质量竞争力,市场就会给组织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卓越的质量竞争力也可以成为组织的一项具有长期价值的战略性无形资产。如果组织在行业中拥有较高的质量竞争力,就会逐步在消费者或用户中形成良好的商誉,从而产生组织渴求的品牌效应。
5.有助于组织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者需要
一个质量绩效测评系统来监控质量经营状况,并发现其发展趋势。通过其预警作用,组织能在不理想的结果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这正是现代组织进行质量绩效测评的根本原因和动机。
质量竞争力指数生成方法
1.神经网络测评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 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互联而形成 具有存储和应用经验知识的自然特性。神经网络有多种模型 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时,我们主要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前馈网络(简称BP网络) 该网络是各类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代表性网络。
典型的BP网络含有一个或多个隐含层(见下图) 一般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网络的权值和偏差。
2.复合线性矩阵测评方法
复合线性矩阵法是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和诊断分析。该方法通过选择对企业运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与职能部门 分别构建部门一质量意识矩阵和部门一质量因素矩阵 形成复合矩阵(参见下表) 评估各质量因素在具体部门的实施情况 并将其实际运营效果与其最大潜能相比较 最终形成质量竞争力指数。
3.卓越绩效准则评价方法
2005年1月1日.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正式实施。该准则主要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 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可以全面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七种要素结构关系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卓越绩效评价中所考虑到的七方面因素,已经涵盖了质量竞争力测评中涉及的要素,并增加了领导、资源.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因素。并且,卓越绩效评价考虑到了相对竞争对手和业内标杆的比较,同时注重对评价因素的差异化分析,评价过程中各要素的评分赋值体现了因素的权重分配。因而,卓越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提供一种近似的估计。
4.主成分分析法
在进行指数化测评时,较多的测评指标在带来有关信息的同时,也给数据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这些数据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进行分析,可能因多重共线性的存在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我们可以选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原始测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将众多观测指标浓缩为少数关键变量,有效提取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并解决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原则上,如果有n个变量,则最多可以提取出n个主成分,但如果将它们全部提取出来就失去了该方法简化数据的实际意义,多数情况下前2~3个主成分就已经包含了90% 以上的原始信息,其它主成分则可忽略不计。
5.层次分析法
在进行质量竞争力指数化测评时,有时限于客观条件约束而缺少量化的数据,需要借助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处理,而层次分析法恰恰为此类问题的决策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测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O年代提出.其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它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再逐步分解,将人为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转换和处理后综合分析。
">编辑]质量竞争力指数案例分析
- 案例: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
- 一、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现状分析
- (一)全国各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情况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嘲、《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2007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广西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以74.82、75.47、76.99分排在了全国第24名、26名、27名。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 (二)与广东比较情况
为了对得分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所能查阅到的广西与广东的2006年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各项具体得分进行了比较,下表为比较情况:
广东在地理上与广西相邻,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连续三年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均为全国第三。其中上表所列的差距得分为广东的得分减去广西白勺得分。从上表可看出广西的第4、5、8、10四项做得比较好,得分比广东的高。特别是质量损失率指标,得分超过91分。这表明广西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这从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的得分也可以反映出来。差距最大的指标在国际市场销售率和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两个方面,差距分别为34.14分和20.48分。这说明了我区的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与先进省份差距比较大的还有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和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三项指标,差距都在15分以上。这实际也反映了广西与广东产业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据国家科技部的资料睁司,2006年广西4个高新区的总收入、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分别为705.61亿元、611.52亿元、79.5亿元、4.72亿美元。2009年,广西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9家,开发新产品578个,申请专利309项。而2006年-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5万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13.6亿美元。2006年广东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首位。广东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发明专利申请量15455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的72%。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22件,占国内总量44%。
数据表明,与先进省份广东相比。广西是劳动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比较多。而广东拥有较多的技术与资本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现代产业。在应用现行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时,广西的得分肯定会排名靠后,这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
- 二、提高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策
要提高广西的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必须要针对落后的几个指标,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
- (一)引导产业升级
政府要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科学引导产业发展,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把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依靠提高现有项目产出率的内涵式发展E来。将劳动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升级为拥有较多的技术与资本比较密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现代产业。从而使国际市场销售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和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这几项指标得到大幅的提高,改变广西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低下的状况。
- (二)加强自主创新
与广东相比,每百万产值拥有专利数差距比较大。这说明广西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杨D竞争力。而广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主动弥补自主创新这块“短板”,逐步形成“创新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广东发展“创新经济”的三大抓手是:抓以专业镇为载体的专业镇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为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服务;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的行业自主创新,推动行业上水平、上档次;抓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品牌的联动、放大作用。目前,广东共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开发qb,b249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5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7家,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108个。这些措施无疑是非常值得广西借鉴和学习的。
- (三)加大科技投入
与先进省份相比,广西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指标还是比较落后的。尽管技术改造经费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比重得分要比广东的高,但是平均产品销售收入上的得分却比广东的低。这说明广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比较低。广西投入企业的经费用于技术改造的比较多,但用于科技研发的费用就比较少,这个比例必须要逐步扭转过来,要把投入的重心放到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上来。
- (四)继续保持质量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国家对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与广东省比较的结果来看,尽管广西制造业在质量管理的经济效果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在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和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这两个指标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和体系认证工作。
参考文献
- ↑ 王志文.以质量竞争挑战价格竞争——评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界》.2007年5期
- ↑ 王若谷.提高广西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策的探讨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年2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