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金融理论   
[0] 评论[0] 编辑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The monetary over investment theory)

目录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概述 编辑本段

  投资过度理论又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两种。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倡导者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哈耶克(F.A.Hayek)等,哈耶克于1929年出版了《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在书中系统地阐述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周期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政策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即认为如果没有信用膨胀,则生产结构失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都不会出现。但是,也不把危机解释为纯货币现象,即不把之所以爆发经济危机解释为纯粹是由于信用膨胀和经济扩张后期的信用紧缩所造成的,而是认为危机之所以出现仍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的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率的失调,即相对消费资料生产部门而言,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是过度扩张了。

  货币的投资过度论认为只要银行扩张信贷,导致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工商企业贷款的投资对生产资料(主要是建筑材料和机器)的需求增加。由于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所以因银行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只能是把原来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生产资料转用于制造资本财货,因而势必相应地引起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那些货币收入不变或货币收入的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消费者,将因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非自愿地缩减他们的消费,这种现象称为“强迫储蓄”。

  1、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变成人们的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势必会恢复他们原有的消费,于是引起消费品的需求比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得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减少,需求反而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

  2、银行由于法律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信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将引起两种结果:

  • 一个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建造厂房添加设备)半途而废不能完成;
  • 另一个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需求不足而价格下降,存货积压。这就是经济危机。

  所以这一理论所说的投资过多或者生产资料生产过剩,并不是指消费品生产部门因生产过剩而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是指资本家的投资活动超过了资本货币的供给,所以货币的投资过多论可以更确切地称为资本短缺理论,即危机根源于货币资本的供给落后于货币资本的需求。至于货币资本之所以短缺,除了银行停止信用膨胀之外,按照哈耶克的说法,还因为当银行膨胀的信用变成消费者收入之后,它们将恢复其原有的消费,所以资本短缺又可视为源于消费过多。按照这一理论,只要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增加储蓄,增加货币资本的供给,就可预防危机的爆发,所以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又可称为消费过多(储蓄不足)危机论。

  总之,哈耶克等的危机理论,以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为出发点。认为危机之所以爆发,乃是导源于充分就业条件下银行部门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扩张,破坏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供求均衡和配合比例,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之间的配合比例,跟货币总支出在这两大部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这就是人们的收入在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之间的配置比例)互不协调,也就是说,从社会需求在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来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过度扩张了。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贡献 编辑本段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所认为的周期性波动源于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但周期本身并不是纯货币现象。繁荣时期表现为信用扩张引致的投资不足。这种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分析了经济循环期间所出现的生产结构不平衡,尤其是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正如哈伯勒所说:“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最有价值、最有创造性的贡献是这几点:

  1、对于繁荣状态下由信用扩张引起的生产结构失调的分析。

  2、对于由失调所引起的崩溃现象的解释。

  当哈耶克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评奖委员会高度评价了他的这种周期理论。当然,这种理论虽然较深入地揭示了经济循环过程,但仍不能作为完备的周期解释,尤其是对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和迂回生产理论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解释还不能十分令人满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货币经济论    下一篇 中立货币说

热门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