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稳定假说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一定理,是经济在一些融资机制下是稳定的,在一些融资机制内是不稳定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二定理,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繁荣,经济会从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有助于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模型,并不依靠外生的冲击来产生剧烈程度不同的商业周期。这一假说主张历史商业周期被以下两个因素复杂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以及旨在令经济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的干预及监管制度。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一个关于债务对系统行为影响的理论,而且考虑到了债务成立的方式。与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相反,金融不稳定假说将银行业务视为寻求利润的行为。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海鸥吸收了熊彼特关于货币信用的观点。在熊彼特的非常信用理论中,银行信用分为“正常信用”与“非常信用”。前者是企业在生产并出售商品后,通过商业票据贴现而获得的银行信用,是对偶已经提供的服务和已经交付的货物的确认;后者没有生产服务基础,没有现实商品的对应,是对未来服务和计划生产货物的要求凭证。非常信用至关重要,因为正常信用只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流通循环,而非常信用为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创造了新的购买力,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繁荣。
明斯基是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第三版)》一书中称他“在货币主义理论家中享有极度悲观的声誉”。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继承了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不认同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侧重马歇尔短期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反对正统凯恩斯主义的IS—LM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在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认识以及政府干预经济方面,明斯基同主流经济学家分歧巨大。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源自内在波动;而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源自外部冲击,这当中,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供给水平的波动所造成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技术的变动所造成的。为抑制经济不稳定,明斯基提出了“大政府”和“大银行”的概念,这在主流经济学中也是没有的。“大政府”指的是财政政策,主流经济学忽视财政政策也许是因为财政政策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独立地做出,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样,财政政策就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对经济下降作出快速反应。“大银行”指的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行动,主流经济学不赞成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其理由是最后贷款人行动会带来道德风险,但如果不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经济将陷人大萧条的境地。
在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明斯基与主流经济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正如Fazzari(1999)指出的,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金融起到了传播波动的作用,研究金融的作用是用以解释为什么波动是真实存在的。主流经济学一部分新的研究成果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这一因素,加进新一代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在模型中放进金融部门是因为金融影响资本和投资的数量,进而影响经济的产出能力。另外,在关于货币的信贷渠道传导的研究中,金融部门在宏观经济中所起到的是“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也就是金融部门充当了冲击的传播机制的角色。但在明斯基的研究中,金融不仅传播经济波动,而且就是经济波动的源头。
金融不稳定假说是对凯恩斯的“通论”(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译者注)基本内容的一个阐释。这一阐释把通论放到历史背景下。通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大萧条成为这一理论的证据。金融不稳定假说还借助了熊彼特对货币与金融的信用观点。在狭义上,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论述,当然是来自我本人在1975年和1986年的论述。
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理论始自资本主义经济这样的特征:昂贵的资本资产和复杂高级的金融体系。经济上的问题,符合凯恩斯所说“经济的资本发展”,而不是奈琴(Knightian)的“给定资源在互相替代的就业之间的分配”。焦点在于一个不断累积的资本主义经济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地运动。
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发展,伴随着当前货币与未来货币之间的交换。当前货币用来购买资源,进入投资产出的生产,而未来货币是“利润”,将会积累到拥有公司的资本资产上(当资本资产用于生产时)。结果,投资的融资过程,生产单位对资本货物项目的控制,是通过负债来融资的:承诺在某一时间或者条件下偿还。对于每一个经济单位,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决定了以前支付承诺的时间顺列,甚至如资产产生了预测中的收到现金的时间顺列。[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