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金融   
[0] 评论[0] 编辑

热钱羊群效应

热钱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经济学里经常用“热钱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基本定义

热钱羊群效应买笔记本的热钱羊群效应
热钱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就是“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effect)”。故事从1848年说起,当时一位专业马戏团职员为一位总统候选人出计时,想到使用乐队花车的音乐来吸引民众注目-政客仿效。到1900年,乐队花车成为美总统竞选不可或缺部份。因此,英文词组“jumpingonthe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代表“进入主流”,是一种典型的“套利投机性质”的“异常情况”——其实就是业界所谓的“热钱羊群”。根据与生产和交换的关系,资金流动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产交换发生直接联系的资金流动,如在实业投资和贸易领域存在的资金流动;二是与生产和交换不发生直接联系的资金流动,如证券市场中不以取得公司股权为目的的证券交易所产生的资金流动,外汇市场上与商品贸易没有直接关系的外汇买卖中出现的资金流动,以及期货市场中与套期保值无关的交易所产生的资金流动。通常人们将这种资金称为“热钱羊群效应”。

主要危害

(1)、热钱羊群效应会通过影响币值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国外热钱大量流入国内是赌人民币升值。一个“赌”字真切地反映了热钱的本质。从经济运行的大背景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但关键是怎么个升法。如果人民币在短时间内快速升值,那么,国外热钱就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外币——人民币——外币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将大幅增加,同时,外资的大进大出,会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

热钱羊群效应理性选择
(2)、热钱羊群效应会扰乱金融市场,并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热钱由于其短期投机的属性,因此往往流向投机性较强的领域,如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常这些市场虚拟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其运行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但由于其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实体经济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如股票市场的快速下跌,直接后果虽然是投资者财富的减少,但由此引发的市场需求下降、融资功能的弱化等,最终要反映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上。

(3)、热钱羊群效应会扰乱资本市场——热钱的运作会对人们的投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热钱往往以其规模上的相对优势,通过快进快出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这种操作风格对投资人尤其是新入市的投资人会产生示范效应,而这种示范效应会使热钱自身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4)、经济羊群效应会打破健康发展需要与实物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货币供应量。以短期投机为目的的热钱恰恰会对为实现上述条件做出的努力形成严重干扰。热钱的大幅进出连有着良好的产权制度基础的日本都无法承受,更何况中国?热钱的流动主要受金融市场风险与收益情况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且规模迅速扩充,对一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实根源

热钱羊群效应的存在,根源在于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和脱离实物经济的货币运行方式。从这个角度讲,无法从根本上消灭热钱——只能是尽量掌握其行踪,控制其运行,最大程度地削弱其负面影响。在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加强对热钱的有效监控,培育与大规模热钱的干扰相抗衡的资金实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热钱羊群效应热钱羊群效应
 (1)由于投资者看好内地股市长期走势,因此人民币“存款搬家”的现象仍在继续。也就是说,今年以来,有数千亿元资金流向了股市。国家外汇局近日在对沿海10省市的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专项检查中,主管部门发现,贸易和投资项下确实存在资金异常流入现象。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在统计局网站发布报告指出,实施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等措施以控制流动性。

(2)在中国这场世纪盛宴中,西方人异常激动。在中国上证综合指数首次突破4000点大关的当晚,英国《金融时报》就将中国议题推到了他们的头版,同时还加了社评。这篇报道题为“中国股市让亚洲其他市场黯然失色”。文章称,中国股市当天的成交金额,几乎是日本股市当日成交额(269亿美元)的两倍。

(3)2003年9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称个别银行企业存在一些违反规定办理收汇和结汇业务的行为。2004年,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有1000亿美元左右不明来源的“热钱”。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其实给“套汇”增加了一道大餐。2007年中国股市在5月份的第二周,国际投资人从EPFR中国股票基金中累计撤出了5.74亿美元资金。

生活应用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热钱羊群效应典型的热钱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股市应用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热钱羊群效应热钱羊群效应
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映,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应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职场应用

热钱羊群效应热钱羊群效应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的产生源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其个人利益的考虑,因此,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实际上可以看做智猪博弈的一种变形,假设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投资于股市,机构投资者由于资本较大,如果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个人投资者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双方都可以选择收集并分析信息,由此而产生的费用为20,也可以简单的只收集对方的行动信息而跟随,这样产生的费用为1,双方都放弃收集信息,产生效用为零。如果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采取收集信息并分析的行为,那么机构投资者将得到利益为(100-20=80),个人投资者则可以得到(5-20=-15),若机构投资者收集信息,个人投资者跟随,产生的利益为,机构投资者(100-20=80),个人投资者(5-1=4),如反之,则利益分别为-15,99,由此产生以下利益矩阵:

热钱羊群效应热钱羊群效应
在这个博弈模型里,个人投资者等同于智猪博弈里的小猪,他具有严优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若不去收集与分析信息,那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机构投资者去收集并分析信息,虽然会让个人投资者占到了便宜,但是毕竟有所得,因此这个博弈的累次严优解是,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个人投资者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并跟随。因此也产生了个人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行为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它进行大致的分析,假设有两位互相竞争的经理人,对于目前市场上已经产生的某一经理人投资行为,都有两种选择,跟随与不跟随,我们假设此投资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话将得到10的收益,若失败,则产生10的损失,他们也可以选择不跟随这一投资行为,利用自己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这样成功率P2=0.7,收益状况不变。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各个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随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随的收益期望为:I2=10*0.7-10*0.3=4

最后博弈得到一个最优解,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效解,就是不跟随-不跟随,而这实际上基于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假设,即对于经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阵并没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对经理人名誉及报酬的考虑,而我们可以断定对于经理人来说,与其他投资者一起决策失误跟单独决策失误,其损失是不一样的,不跟随行为产生的决策错误,除了基金金钱上的损失,还有名誉上的风险,被认为是愚蠢的投资经理,则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职业经理人对于名誉及工作机会的担忧,无疑会对其决策立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用经理人效用矩阵来代替收益期望矩阵,对于经理人,由于不跟随而产生的决策失误,其损失为:帐面损失+经理人个人名誉及报酬损失=10+20=3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1=10*0.5-10*0.5=0
不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2=10*0.7-30*0.3=-2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跟随是博弈的均衡解,这也证明了羊群效应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会舍弃自己相对正确的信息与投资策略,而去跟随一个未知的投资策略,以达到他本人职业的稳定与名誉的提高。

相关词条
振动效应 邮票效应 邻位效应
克尔效应 回程效应 酝酿效应

 

 

参考资料

1、http://www.20ju.com/content/V11879.htm

2、http://cn.chinagate.com.cn/economics/2008-05/20/content_15364497.ht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QFII    下一篇 数量金融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