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投资   
[0] 评论[0] 编辑

投资膨胀

基本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影响
投资膨胀投资膨胀
(一)投资的双重效应与通货膨胀。

这里所说的投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学原理表明,投资既能产生需求效应,也会产生供给效应。一方面,通过投资形成社会生产能力,为社会提供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投资又可以形成需求能力,扩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需求效应,也就是说,投资在调节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平衡中是一把双刃剑。一般来说,投资引发的需求效应是即时的.因为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通常只形成需求,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的乘数作用引致倍数于它的需求。相反,投资创造的供给效应则有待生产能力形成后才发生作用.有一个时滞,根据我国的情况,一项投资提出的货币需求与它提供的实物供给之间整体着通常要有3年左右的时滞,并且投资转化为供给经常受到如下条件的约束:

(1)建设项目的自然时滞(建设周期)和投资效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大小;

(2)投资方向是否正确,投资方向的失误将使投资变为无效投资;

(3)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等等。

投资推动供给的倍数增长,更是条件重重,如闲置资本品、闲置劳动力、闲置消费品的存在,等等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推论:

(1)投资的需求效应与投资的供给效应相比.前者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影响,较为及时和容易,因为没有时滞影响和转化条件约束很少,同时也就隐含着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2)不是任何一种投资都会助长通货膨胀。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既代表即期需求,又代表未来供给.从代表需求方面来看.投资越多,对货币供应量要求越多,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大;而从供给方面看,投资越多,提供的有效供给越多,抑制通货膨胀的物质条件越雄厚。大体可能有几种情况:如果是对货币供应量需求相对较少而提供有效供给相对较多的投资,不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反而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这种效应体现得快慢取决于时滞的长短;如果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与提供有效供给大致相当的投资,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对货币供应量需求相对较多而提供有效供给相对较少甚至长期内不能提供有效供给的投资.会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这种投资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投资膨胀;

投资膨胀投资膨胀
(3)由于投资具有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的双重效应,简单地说投资与通货膨胀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说投资不是引发通货嘭胀的必然因素而只是可能因素,投资成为引发、加剧通货膨胀的因素只是投资膨胀性质的那种投资。

(二)投资结构倾斜与通货膨胀

从产业结构均衡的角度来看,投资膨胀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在投资膨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投资结构倾斜的问题,由投资结构倾斜引起的资源配置变化会使得均衡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或使原有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由此导致“瓶颈”部门的产生或使得原有“瓶颈”部门进一步相对萎缩,结果引起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前些年,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和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短平快项目上得较多,使得资金大量流入一般性加工工业,从而使“长线”愈长“瓶颈”愈细,中央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增加对基础产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终固财力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近年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度膨胀,而且在结构上逐步向基本建设倾斜,最突出的是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或倍增长.使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在投资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这就使投资对基建材料的求弹性增大,在基建材料供给能力增长有限的条件下,基建材料供求缺口相应增大,形成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基建材料价格往往上涨迅猛,成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火车头”,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上涨。1993年基建材料的大幅上涨及其剥经济生活的影响,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三)投资规模膨胀使投资效益变差,加剧通货膨胀。

固定资产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加剧了通货膨胀。1980-199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23.8%的速度增长,但GDP的增长(现价)只有16.2%,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6。在80年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8.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7.1%.这期间GDP年均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进入90年代,从1990年到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40.9%,GDP年均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则为0.51,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5.2%。同8O年代相比,1990—199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下降了42%,而固定资产投资则上升了30%,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作用明显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所能创造的国民收入越来越少一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向。这样,因为投资规模过大,只能把投资象撒胡椒粉一样对众多项目都给点钱,打分散力量的消耗战,使原来三四年能建成的项目,拉长到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而投资效果大大降低了而不能相应地增加有效供给,高投入低产出必然加剧通货膨胀。

信贷和货币投放

一、投资膨胀

投资膨胀投资膨胀
在投资过程中,各类投资主体都必须借助货币来进行资源配置和形成新的资产,因而投资活动必然伴随着货币的投放。与传统体制相比,现行体制下膨胀的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要靠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来加以支持,而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将会引起货币投放量的相应增加,如果引起的货币数量超过了潜在的国民收入产品总量的生产能力,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压力和物价上涨现象。

1980-199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以23.8%的速度增长,从1990到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投资率为35.2%。如果加上工商叠业每午有上千亿元流动资金被挤占到固定资产上,还有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列入国家统计之内,实际上固定资产投资率超过4O%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投资规模有着一定的客观数量界限,受到国力的制约,投资率一旦突破30%,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关系就会感到紧张,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增大。由此可见,投资膨胀、货币超量供应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而投资膨胀是引发货币超量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

投资膨胀投资膨胀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教字计算随着经济发展和货币化程度提高货币供应量当然要增加,两者有密切的相关度。但只要货币供应是与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的需要相适应,就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支持经济正常发展。如果不足,则影响市场流通和经济发展;过多,则将引起货币贬值.造成信用危机和经济秩序混乱。

当前中国投资额的80%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现在几乎所有投资项目都有银行资金投资:包括全部以自筹资金为名的建设项目。因此银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对投资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至关重大。

现在地方投资项目普遍超预算40-50%,多的超过好几倍。要上项目.得有大量的资金注入,于是企业、地方政府便迫使银行贷款,银行若不追加投资.则银行原先的投入也就赔进去了。下级银行指标不够用.又会倒逼上级银行.最终各专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增加贷款。1993年,银行贷款余额比上年增长了22.4%,其中固定资产贷款增长31.7%。当前发生的通货膨胀,过多的贷币很大程度是在1992年中后期和1993年冒出来的。因此人们说,当前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投资规模过大.除了投资主体歃乏约束意识外,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信贷政策过松有关.尽管这里面有许多不情愿因素。

二、治理对策

投资膨胀投资膨胀
(一)治理通货膨胀监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通货膨胀在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几乎每次都是由投资膨胀所引起的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靠投入来支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乱铺摊子而不顾经济效益,投资分散形不成规模;在建规模过大,供给与需求矛盾增大;一味靠高投资换取高速度。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小平同志讲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没有注意到小平同志也强调过发展要有“硬速度”。小平同志说:“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硬”。可见.在经济建设中既要遵循发展的硬道理,也要追求发展的硬速度。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投资方面能通过现有企业改组、改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不能上新项目、新摊子。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还是技术改造,都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提高投资的技术含量,符合规模经济标准,促进集约经营。

(二)治理通货膨胀必颊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投资需求拉动型。形成这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二是政府缺乏投资约束机制,三是金融缺乏制衡机制。无论企业还是政府,由于约束机制的软化,因而必然存在着无止境的“扩张冲动”,这种扩张行为是以改革时期的过渡体制为基础的,它时时潜伏在过渡时期的体制中,一有机会,就可能发作。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除需作某些政策调整外,关键是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业改革进程,界定与重组企业产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投资业主制,使投资责、权、利真正统一起来,避免争抢投资收益而无人承担投资损失的现象;二是转换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各投资主体的关系,并通过立法程序,将这种关系固定下来,这样由政府行为不规范带来的上下相互掣肘,地方政府行为推动通货膨胀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整治;三是在金融改革逐步推进、政策性金融和经营性金融逐步分离的条件下,要重新认识贷款规模的管理制度,减少或取消对经营性银行采用信贷计划的管理办法,代之以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比倒管理,以便金融主体管理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引导,从而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

(三)通货膨胀必颊综合治理。

通货膨胀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国民经济运行失常、失衡,各种矛盾尖锐冲突而呈现出的一种“病态”反映,把它只看作某种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无疑失之偏颇。投资膨胀只是诱发通货膨胀众多因素的一种因素,而不是垒部因素。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如果只想到控制投资规模,并且“一刀切”,不顾发生变化了的现实,一控到底,是不符合实际的。目前在投资规模问题上,主要问题是不该上的项目上了,应该停缓建的项目下不了。结果造成在建投资规模恶性膨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砍掉一些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的项目,要整顿,限制“开发区”和“房地产”的盲目发展,适度收缩一般加工工业项目,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投资。重点是控制新开工项目,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资金都要按保投产、保收尾、保重点的原则来安排,首先要保证国家重点竣工投产项目,其他项目根据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处理。另外压缩投资应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并不是一切商品都供过于求,部分产品需求不足是经常存在的。水力发电部门,现在施工能力过剩,设计部门任务不足,钢材、水泥过剩,而电力供应属于短线。铁路运输仍然属于短线。这些战略部门是必须加速发展的。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一说过热,就一概过热,对这些部门还是应集中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以充分发挥投资的供给效应。

(四)整顿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膨胀的资金来源渠道。

国家银行资金以非贷款方式流出、绕规模贷款和社会上的乱集资,是当前投资规模膨胀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这两种行为则是金融秩序混乱的表现。因此,必须严肃金融纪律,整顿金融秩序,禁止有意拖延汇兑资金在途时间,违章拆借、乱集资等扰乱金融、扰乱市场的行为严格控制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1]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下一篇 投资性金融机构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