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趣味金融   
[26] 评论[0] 编辑

复壮效应

 

简介

复壮,是指对已衰退的菌种(群体)进行纯种分离和选择性培养,使其中未衰退的个体获得大量繁殖,重新成为纯种群体的措施。狭义的复壮是一消极措施,一般指对已衰退的菌种进行复壮;广义的复壮是一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生产性状未衰退前就不断进行纯种分离生产性状测定,以在群体中获得生产性状更好的自发突变株。

复壮效应寓意积极的态度,不借助外部力量,靠自身的能力,在失败与挫折中重新焕发新的力量,在已经失败后重新走上正规。通过自身的恢复,往往能够产生更大的潜能。

实例

1.

复壮效应华南虎的复壮方案
放虎归山复壮华南虎“野”到什么程度
龙岩市在1998年启动了旨在拯救华南虎的繁育野化工程,希望通过人工繁育、野化喂养,逐步恢复华南虎野外独立生活和繁殖的能力,放虎归山,复壮华南虎种群。4年过去了,这些华南虎“野”到了什么程度?

2.谁也没见过野虎真身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生柯利思,在福建上杭县的梅花山密林里苦寻华南虎。“要是真的碰到老虎”,他对中国同伴说,“我上去如果让它吃掉了,你一定要拍下照片。”

多年来,尽管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是“现有华南虎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但始终没有人能确证见过野生华南虎的真身。

已在大学教书的柯利思,今年还想来寻虎。虽然野虎依旧难觅,而在初具规模的梅花山中国虎园里,他可以看到正在变野的华南虎了。这里有两只在原野式环境下出生、成长的l岁幼虎。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据专家分析,目前中国野外残存的华南虎仅二三十只,加上动物园系统圈养的50多只,总数不超过百只,比大熊猫更为稀少,列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

地处闽西龙岩市的梅花山,被誉为“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华南虎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近年来先后发现华南虎爬挂56处、足迹6个。

3.“野心勃勃”的放虎归山计划
1998年,龙岩市启动了旨在拯救华南虎的繁育野化工程,希望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豢养,逐步恢复华南虎野外独立生活和繁殖的能力,放虎归山,复壮华南虎种群。这项已先期投入近2000万元的工程,去年8月获国家林业局立项,计划总投资逾亿元,其中今明两年投资2036万元;规划到2010年,通过繁殖和野化喂养,梅花山华南虎数量达到100只。

以梅花山华南虎繁育野化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中国虎园,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上杭县步云乡马坊村茶盘洞山场,规划占地面积7000多亩,设有野化豢养区和草食动物区等。

自有虎园起就与虎相伴的科研人员傅文源介绍说,目前虎园豢养着8只华南虎,4雄4雌,编号单者为雄、双者为雌。这些“百兽之王”刚来时,见了羊都害怕。经过几年的野化豢养,它们捕食动物和适应野外生活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开始陆续摆脱在动物园养成的习性,二、四、六号母虎和两只幼虎的野性更足,捕食技能和攻击行为已接近野虎。

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业的傅文源,不仅是科研人员,还是饲养员。尽管豢养虎要求饲养员尽量不与虎接触,但他对每只虎的习性仍了如指掌。一号、二号、三号虎1998年9月从苏州动物园引进,当时仅1岁多,野化豢养后提前一年进入成熟期。傅文源说,二号母虎最早连鸡都怕,半年后开始捕食,捕食动作与野虎接近,都是先伏击后猛扑咬脖子。二号虎捕山羊时还懂得迂回包抄,让山羊措手不及。一号和三号雄虎是两兄弟,一号长得漂亮,生性懒,饿了才捕食;三号体形剽悍,捕食能力却最差,仅捕过一只

苏州动物园来的虎,天冷时或下雨天喜欢回虎笼,而2000年6月从桂林熊虎山庄引进的四号、五号和六号虎则不会回笼。总的来看,桂林虎更喜欢野外环境,更为凶悍,捕食能力也更强。

四号虎与五号虎交配成功,于去年7月产下了3只虎崽,其中两只存活,创下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原野式环境下南虎成功散养的繁殖记录。傅文源连称四号虎“母性好”:“四号虎很爱虎崽,完全自己哺育,省去了人工哺育的许多麻烦。母虎自己带崽,也是一种野性的回复。”

编号为七、八号的两只小虎,现在已将近1岁,生长很快。刚出生时,体重仅1.5公斤,1个月后增加到5公斤,现在达80公斤左右。这两只小虎长到两个多月时即被放出虎笼散养,受到特殊的野化训练。五六个月大时,它们会主动攻击捕食山羊,到目前已捕食二三十只。两只小虎特别喜欢野外环境,虎笼门一开就“嗖”地窜出,在草丛中、岩石下、水池里尽情嬉戏,很不情愿回虎笼。

4.恢复老虎食物链还很难
傅文源说:“华南虎恢复了一些野性,但现有种虎已不可野化,只有通过其后代一代代地逐渐野化。”老虎是食物链中的顶级动物,放虎归山要有整个食物链做保证。这就需要把已被破坏的生态一点点恢复起来。

应用
复壮效应环保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是复壮效应在环境治理中的体现。
 
陕北地区,到处生机盎然,过去裸露的黄土被草、灌、乔覆盖了。这是当地人民在中国实行退耕还林等大好政策促进下,一方面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一方面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封禁治理的结果。

1.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注重尊重自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作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后,中国的水土保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投入加大,治理进度加快,工程质量和效益提高。从1998年开始治理面积年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到2001年底,中国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拦蓄泥沙15亿吨。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兴建小型微型水利水保工程上百万处,兴修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2.24亿亩,增产粮食2492.72亿公斤。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的显著改善,使400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水土保持工程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致富工程”。
  
尽管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来看,治理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第二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约210万平方公里,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按照这样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需要近半个世纪才能初步治理一遍,而且需要数千亿元资金。形势逼人,必须调整思路,寻找新的防治对策。

中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其确立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谈到生态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复壮效应生态恢复
2.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快速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刘震告诉记者,实行封育保护,加强管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自然植被,不仅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尽快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省钱、省工、效果好。一般围栏封禁治理每亩只需15~20元,而人工种树种草每亩需70~150元。据中国“长治”工程统计,10年治理,采取封禁治理面积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的1/3,而投资仅是总投资的7.68%。
  
从实施封禁治理的效果看,在降雨量丰沛的南方地区实行封禁治理,三五年即可恢复植被。那么干旱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和风沙线上,这种办法可行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陕北吴旗县的成功实践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乌兰察布盟地处塞北,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历史上也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大面积毁林开荒、垦草种粮,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到1994年全盟2400万亩耕地有73%沙化,天然草场有一半沙化退化,有的地方已经到了沙进人退的地步。人均12亩耕地却没有解决吃饭问题,乌兰察尔蒙66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乌兰察尔盟提出封山禁牧的“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即修建1亩高标准的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退两亩陡坡耕地或草场耕地,还三四亩草、灌、乔。到2000年,6年治理面积比前45年的总和还多1354平方公里,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994年的20%提高到40%。不仅如此,在耕地减少一半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和农牧民纯收入实现了翻番。
  
吴旗县的历史性变化一样惊人、喜人。吴旗地处延安市西北部,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虽然中国每年都投入不少资金,但因水土流失面积过大,钱总是不够花,治理速度不尽如人意。1998年,吴旗县在中国率先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3年后的2000年,该县除保留30万亩耕地发展高效农业外,其余155万亩坡耕地一步退耕到位,满山遍野长满了紫花苜蓿、柠条、沙打旺沙棘山杏山桃和野草,创造了中国生态建设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乌兰察布蒙和吴旗县的生态建设之所以能从整体上突破,主要是通过封禁治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农牧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补偿了“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给农牧民眼前利益造成的损失。广大群众从传统的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走高效农牧业的路子,增加了收入,获得了现实的利益。

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是封禁治理,而根本问题是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其实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拓进取,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退耕还林是中国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1999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这给群众吃了定心丸,推动并保障了封禁治理。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需要退耕还林的地区,农民把陡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政府按统一标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及用于造林的种苗和补助。

中国对还生态林退耕户的补助年限为8年。那么8年后取消补助会不会出现反复?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有过退耕又复耕的教训,如80年代初宁夏西吉县国际粮农组织的帮助下,5年内实现了退耕目标,但5年后终因没有后续的经济扶持和相配套的政策而前功尽弃。所以,如果不把解决群众吃饭、花钱、燃料和牲畜的饲料问题作为重要工作,与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同步进行,8年后还没能建立起稳定的增收产业,退耕还林就会落空。
  

复壮效应草原恢复
从吴旗看,该县之所以能一下子将155万亩坡耕地退下来种树种草,是因为县委、县政府根据地域资源优势,明确了羊、草、杏三项主导产业,其核心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封山禁牧是为了恢复生态,舍饲养羊和发展杏产业能解决群众收入问题,为封育保护提供了保证。反过来,生态的恢复又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因此,吴旗县走出了一条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之路
  
像吴旗那样勇于实践的例子很多,共同的经验,就是要把退耕还林同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发展农村能源、实行生态移民,以及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结合起来。为此,中国水利部领导强调:在工作方法上,决不能就水保论水保,就生态论生态。工作要着眼于生态,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上来。
  
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大搞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推广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推广沼气,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配套了水利设施,为当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在直接发挥保水保土作用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大面积实施退耕与封山禁牧创造了条件。
  
人民群众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因此,调动广大群众治山治水积极性至关重要。一是在治理机制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力推行户包、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等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出现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新气象,加快了“四荒”治理步伐。中国水利部先后在牡丹江吕梁张家口等地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这些经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涌现了一批治理大户,以大户带小户,效益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878万户农民、大户、企事业单位,以各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已经治理了1.9亿亩,共吸引社会资金108亿元。二是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黄河流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即对淤地坝通过有限出让工程使用权和放开工程建设权,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和建后管理问题,使淤地坝进一步发挥滞洪、拦泥、淤地、增产和增收作用。同时在水土流失治理区,积极推行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买或先买后治等办法,形成了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更加清晰的治理机制。
  
3.“四荒”治理等方面的治理机制以及乌兰察布盟、吴旗县的实践,让人们感悟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

水利部及时总结推广了乌兰察布盟、吴旗县等地的经验,并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中国各地按照具体要求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都加大了封育力度。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水利部在进一步加大长江黄河重点防治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包括青海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面积3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下游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长江、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开展封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
  
陕西继推广吴旗经验后,已有3个地市作出了封山禁牧的决定,封山禁牧作为一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在三秦大地方兴未艾。省水利厅副厅长马卫东在总结陕西经验时说:封禁治理要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封禁治理是对传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一要抓好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结合,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必须抓封不放治,两条腿走路。二是抓好封山禁牧与建设基本农田的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解决好农民吃饭问题是封山育林、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的基本条件。三是搞好封山育林与舍饲养畜的结合,畜牧业是山区群众解决花钱问
复壮效应复壮效应
题的主要途径。四是搞好封山育林与生态移民的结合。
  
为确保封山禁牧的成功,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淤地种粮,促进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地区,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在草原区,要通过加强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人工草场和草库伦,促进围栏封育和草原保护;在内陆河地区,要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防止土地沙化,改善绿洲生态。
  
依靠自然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这一新战略正在中国各地实践着:陕西的“大封禁,小治理”;山西的“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地处三江源头高寒地区的青海提出“三封两禁”;河北省作出决定年全省一律实施舍饲圈养,严禁散养放牧,保护生态环境。在新的思路指引下,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再造秀美山川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 [1]

附件列表


2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费斯法则    下一篇 反馈效应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