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会计   
[0] 评论[0] 编辑

所得税费用


简介
  “所得税费用”,核算企业负担的所得税,是损益类科目;这一般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因为可能存在“暂时性差异”。如果只有永久性差异,则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就是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25%),其中应纳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职工工资及薪金的14%)、工会费(2%)、职工教育经费(2.5%)、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纳税调整减少额: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所入等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即发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即转回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注: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即发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注: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即转回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也可以偿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或验算上述方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当期没有发生税率变化,则简单至极,只需考虑永久性差异(即税法根本不让抵扣的税会差异)的影响。
  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和递延)等于当期的(利润总额对应的所得税费用)加上(因所得税率降低导至的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现在或将来抵扣时少抵税的损失)减去(因所得税率上升导至的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现在或将来抵扣时多抵税的利益)减去(因所得税率降低导至的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现在或将来纳税时少纳税的利益)加上(因所得税率上升导至的期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现在或将来纳税时多纳税的损失)加上(其他永久性差异如罚款赞助支出对应的所得税). 其他那些本期发生了或者转回了的什么东西暂时性差异都不管.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解说:  ⑴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⑵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⑶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②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企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比照上述原则调整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及有关科目。
  ⑷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案例:
  [例1]甲公司2008年11月初和乙公司签订售后回购协议:协议规定销售价格1000万,成本700万,回购价格1400万,期间为5个月。
  销售时候分录,不确认收入:
  借:银行存款 1170
  贷:其他应付款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70
  资产负债表日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0-700)×25% 75
  贷:所得税费用 75
  借:财务费用 (1400-1000)×2/5 160
  贷:其他应付款 16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60×25% 40
  贷:所得税费用 40
  [例2]甲公司2008年度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 000 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当年按税法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为2 000 000元,甲公司全年实发工资为1 800 000元。假定甲公司全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数为400 000元,年末数为500 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数为250 000元,年末数为200 000元。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甲公司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如下:
  递延所得税费用=(500 000-400 000)+(250 000-200 000)
  =150 000(元)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2500 000+150 000
  =2650 000(元)
  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265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00 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000
  期末将所得税费用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借:本年利润 2650 000
  贷:所得税费用 2650000

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递延所得税的定义: 由在会计上已经入账但在税务上尚未入帐的一项收入而引起的负债,这项负债记入资产负债.
  递延税款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下同)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该差异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核算确认,而在“应付税款法”下不予确认。
  递延税款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下同)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该差异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核算确认,而在“应付税款法”下不予确认。
  根据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可分为: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未来需要交纳的税款。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当期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未来可以获得递减的税款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期末,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贷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贷项”项目;如果“递延税款”科目为借方余额,则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借项”项目。
  对于“递延税款借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可以获得抵减的所得税;
  对于“递延税款贷项”,说明企业由于以前的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需要交纳的所得税。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的变动,无需对暂时性差异所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进行特别的会计调整。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某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而税务处理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预计净残值为0,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第1年企业所得税税率30%,第2年国家出台新政策,从第3年起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为20%。则,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关规定,题中:
  第一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5 / 15) = 33.33万元
  账面价值 = 100 - 33.33 = 66.67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100 - 20 = 8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80 - 66.67 = 13.33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13.33 * 30% = 3.999万元
  (假设企业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下同)编制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999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3.999万元
  第二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4 / 15) = 26.67万元
  账面价值 = 66.67 - 26.67 = 4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80 - 20 = 6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60 - 40 = 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 * 20% = 4万元
  当年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3.999 = 0.001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0.001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 0.001万元
  第三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3 / 15) = 20万元
  账面价值 = 40 - 20 = 2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60 - 20 = 4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40 - 20 = 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 * 20% = 4万元
  当年应增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4 = 0万元
  当年无需编制会计分录
  第四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2 / 15) = 13.33万元
  账面价值 = 20 - 13.33 = 6.67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40 - 20 = 2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20 - 6.67 = 13.33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 13.33 * 20% = 2.666万元
  当年应减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4 - 2.666 = 1.334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334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334万元
  第五年:
  会计折旧额 = 100 * (1 / 15) = 6.67万元
  账面价值 = 6.67 - 6.67 = 0万元
  税务折旧额 = 100 / 5 = 20万元
  计税基础 = 20 - 20 = 0万元
  当年应减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2.666 - 0 = 2.666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2.666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2.666万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所得税会计    下一篇 手工记账替代法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