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派经济学
①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以人类本性或技术特点为基础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后者在不断演变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根本的变化;
②任何具体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又以“社会-经济阶级”的特殊结构为其特征。而在过去和现在几乎所有社会中这种“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是极不平等的;
③为了走向更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必须对这种环境进行根本改造。仅仅抑制其中不合理处是不够的。因此,激进政治经济学者在政治上将尽力支持被支配阶级所发动的改革运动。
据美国激进经济学家T.E.韦斯科普夫的介绍,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成员对于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有下列共同认识:
①对于人的经济行为,不能通过概括普遍性的人的倾向并在形式上用最优化模式来进行分析,而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②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家庭和企业都不是最主要的决策单位,决定经济成果的关键是形成相互冲突关系的人群或阶级所产生的集体力量;
③不能从基础结构以及各种经济运动趋于均衡的假设出发,制订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过程发展的模式,相反,应该在“社会-经济阶级”的相互冲突中考察基础结构的不断变化,并用动态的不均衡模式来探索经济过程发展中的辩证的和矛盾的特点。以上三点在有些制度学派经济学家著作中可能也有所体现,但他们与激进经济学派的不同之点,在于后者着眼于促进基本社会变动所需要的政治运动,而前者并不提出这种主张,因而两者在选择研究课题、提出问题的性质等方面都大不相同。
①对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并用边际生产率、供需模式等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回避了在各阶级间分配收入的基本问题;
②用消费者爱好来分析资源配置问题,而消费者爱好又被看作已知的或特定的;
③不注意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只重视在数量上分析每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对消费品和闲暇的选择所得到的满足,并不考虑劳动群众的劳动条件如何,生活环境是否恶化,以及集体福利的供应是否充分;
④重视在经济制度下的边际变动,不注意较大的数量上的变化,更不研究整个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变动问题;
⑤忽视经济与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回避经济中权力分配问题,主流派经济学摒弃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所用的“政治经济学”名称,并自诩采用与政治脱离的较具有“科学性”的“经济学”名称。但激进经济学家坚持把这门经济学科称作“政治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家认为这门学科应着重研究社会上收入、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在微观和宏观背景下阶级冲突的机制,当代阶级社会走向危机的趋向,以及一种“社会-经济体系”向另一种“社会-经济体系”的过渡问题。
例如: ①H.金蒂斯(1940~ )的《异化和权力》一文,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异化论为基础,对美国广大工人的异化感作了具体的调查,并指出这种异化感的日益发展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②R.爱德华兹的《谁在福利国家获得好处?》一文,对美国各级政府的福利开支作了详细的调查,指出政府的福利项目并不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福利补助并没有改变全国人民收入不均的状况,福利开支有一部分来自贫苦阶层所缴纳的税金,总之,福利制度只是使贫究者避免陷入过度贫穷状态,也就是不使贫穷者起来反抗;
③H.J.谢尔曼(1931~ )、韦斯科普夫、A.沙依赫 (1937~ )等综合过去左派学者试图解释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如何发生的三种论点,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劳动后备军消失论和现代工人阶级消费不足论,引用利润率的升降、投资额的增减等大量统计数字来考察导致资本主义周期各阶段交替的机制,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④S.H.海默(? ~1974)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种质变,因为它意味着资本的跨国化、资本积累的跨国化,因而导致国际工人阶级的贫困化;还有一些激进经济学者进一步发挥海默的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发展还意味着垄断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不同过程的一体化,从而国际分工也趋于两极分化。
比较经济学 | 保险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畜牧业经济学 | 传媒经济学 |
供应链物流学 | 第三方物流学 |
灯塔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服务经济学 |
分销物流学 |
风险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房地产经济学 |
非稀缺经济学 |
房地产金融 | 公共经济学 | 规模经济学 | 管理经济学 |
经济社会学 |
家庭经济学 |
气象经济学 |
税收学 |
质量经济学 |
2.http://www.reviewing.cn/world/2008/0503/article_221.html
3.http://www.gjmy.com/Print.aspx?id=5342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