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卡
比如说,你自己有一张某商场的购物优惠卡,就可以邀请几个朋友一块去该商场进行团购,由于团购数额大,通过优惠卡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如果你要进行某种消费,可自己又没有相应的优惠卡,就可以通过拼卡的方式和别人合办或借用别人的优惠卡,同样可以获得折扣和优惠。
“拼卡”一走进人们的视野,就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常参与拼卡的人被称为“拼卡族”,他们大多是通过网络论坛和其他“拼卡”的人进行联系。
还有一些白领则选择主动出击的方式,自动组合来压低价格。在慧国软件SMI公司上班的Thomas告诉笔者,他和同事在单位附近的健身俱乐部办了张年卡。年卡原价是1300元,而在十几个人集体砍价下,以半年卡的价格(900元)拿下了年卡。
不过并不是每一次拼卡都能够获得实惠。在北京东路一家商务楼工作的杨霁告诉笔者,曾看到健身房“拼卡”的优惠十分诱人,就和朋友办理了年卡,但一年中由于工作太忙,去的次数少于10次,却花费了1000多元,十分不合算。
不仅健身房在力推“拼卡”活动,一些游泳池、网球场等也瞄准了“拼卡族”。上海浦东游泳馆负责票务的张小姐告诉笔者,如果消费者一次购IC卡10张以上,就可享受9折优惠。用该卡还可进行羽毛球等其他运动,因此很受附近上班白领的青睐。
现在的都市白领早已经习惯了拼客这种AA制,又能得到实惠,能交友这种精明的消费生活方式了。
在省城某银行工作的黄小姐包里有一张健身卡,但黄小姐对这张健身卡却不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原来,这张健身卡是黄小姐和单位的其他两位同事共同办理的,每次健身时,黄小姐和单位的那两位同事总是相约一起消费。
而之所以选择三个人购买一张卡共同消费,按黄小姐的解释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经济考虑。几个人凑钱买一张卡,打折分摊下来感觉每个人出的钱都不多,容易承受;二是出于安全考虑。
黄小姐和她的同事都曾经在一家健身俱乐部购买过会员卡,结果还没消费几次,该健身俱乐部就倒闭了,令她们损失不小。现在几个人购买一张卡共同消费,起码可以快速进行消费,最大程度地避免一些损失。
受到健身卡的启发,黄小姐和她的同事们感觉这种消费方式不错,干脆又共同办理了一些消费卡,比如商场的VIP卡、咖啡馆的打折卡等。后来,黄小姐把这种“拼卡”的消费方式又介绍给了其他朋友,大家尝试之后,都感觉不错。
在某政府机关工作的王先生喜欢游泳,他购买了一家游泳馆的优惠卡,和几个同学约好,大家谁想去游泳谁就使用这张优惠卡,最后按照消费次数分摊买卡的费用,这样大家既可以保证在优惠卡规定的消费时间内轻松地用完这张卡,又可以非常公平地享受优惠卡带来的经济优惠,一举两得。
据了解,这种类似于团购的“拼卡”式的消费模式已经深受时下年轻人的喜爱,也已经成为一种很时尚也很经济的消费方式。健身卡、美容卡、积分卡,凡是能“拼”的卡基本上都有人在尝试。而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既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值得提倡。“拼卡“不但节约、快捷,而且能拓展交际圈,带来更多彩的生活。
由于“拼客族”是社会的新兴产物,法律上对于事故责任的划分还没有明确的细则。专家建议,虽然“拼客”是一种时尚、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但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人,而对网上陌生的“拼客”则要确认对方的身份或签订书面协议,并保存对方身份证等证件的复印件,以备出现意外时方便报警。
由于这些卡一般都有使用期限,一个人很难在规定的期限内用完一张卡的使用次数,很难发挥卡的最大价值,这样几个人合用一张卡,就可以降低每个人的成本。
这家网站的公告栏上有句口号是:“拼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自2007年6月至今,该网站论坛上有1000多条关于“拼卡”的帖子。
根据这些帖子的内容大致进行了一下分类:一是一些网友发帖子是邀请其他人共办一张会员卡或贵宾卡,谁需要的话就可以拿过去用,还可以相约去团购和集体消费;二是有些发帖子的网友因为自己卡里还存留有大量的金额,而单凭个人在有效期内又很难将其消费掉,所以邀请其他人一起来享受“折扣”;三是有一些网友因各种原因希望将自己的优惠卡进行低价转让;四是有的网友直接将自己的打折卡信息放到网上,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大型商场购物,以及参加各种娱乐和健身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城市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走进人们的生活。像“拼卡”、“跑酷”之类的许多新名词更是不断涌现。
一些商家也表示,他们并不反对消费者采用拼卡的方式进行消费,毕竟都是顾客。而且拼卡族大都是进行团购,商家也从中获得了利润。位于北京朝阳区广顺北大街一健身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在谈到拼卡现象时说,他们对消费者这种“拼卡”共享优惠的方式持欢迎态度,该工作人员自己也是一位“拼友”。[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