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   
[4] 评论[0] 编辑

房价崩溃

货币供应怎样使房价崩溃

一、房价的终极探索

房价崩溃房价崩溃



1、 价格水平。房价到底是怎么上涨的?这要来看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本质。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假设中国只有2类人分别生产大米和水两种产品,每年产销量都是365吨,每吨市场价格为1千元,由于大米和水的消耗主要是被吃喝掉的,也就是以天为单位,那么每天需要销售1吨大米和1吨水,相对应的需要2000元货币才能保障正常交易,在这里的年资金周转次数是365,也就是1单位货币在1年内要被消费365次。考虑到货币的储藏功能,可以假设市场上现在共有4000元货币。那么如何看待货币的储藏功能呢?因为社会中总有些商品提供者,其所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其它商品的需求更为具有刚性,例如古代的盐和现在的商品房,生产者所获取的利润远远大于自己的消费额,而又没有其它更好的投资渠道,因此这部分货币就被作为利润储藏起来,以备后用。在货币总量相对固定的古代,这样强势的生产者长期存在的结果就是不断的通货紧缩。(每年的产销量大致不变,实际上就是古代中国的生动写照。在古代,货币是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介质的。由于贵金属的储量有限,开采能力更为有限,因此货币供应量保持在非常稳定的基础上。同时古代中国由于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下,商品交易并不丰富,同时由于战乱、疾病、灾害频仍,所以人口数量增长较慢。因此可用于交易的商品增长数量也比较小。在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下,出现的现象就是通货稳定,也就是1单位的商品的价格在绝大多数时间段内都是围绕着1单位的货币数量来上下浮动的。)例如三皇五帝时代,华夏部落使用贝壳作为货币,其原因是什么?无外是沿海地区为其他部落所控制,贝壳易于保存,且供应量可以保持稳定的缘故罢了。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在古代对于通货稳定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2、 考虑到人口的增长,如果每年人口增长10%,而保持人均消费的大米和水的数量不变的话,就需要增加日产销量到1.1吨,那么货币量还保持在2000元,会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就是2.2吨商品只有2000元来消费,也就是每吨商品的交易价格变成909.09元,那么现在出现了通货紧缩,也就是商品越来越不值钱了。那么现在手中囤积的货币就拥有了更多的购买力,所以这个时候囤积货币是很好的选择。(这实际上反应了清代的中国现状,人口剧烈增长。但由于清代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的状态,也就是贸易顺差,出口的商品总价高于进口的商品总价,导致西方大量贵金属如白银被大量的输送到中国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货紧缩,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为白银的总量是有限的,主要的白银供应主要来自于西班牙在美洲的采掘。英国获得白银就只能通过抢劫西班牙的船队或是通过对西班牙贸易顺差而获得白银。因为英国在当时是金本位制的国家,白银对于其经济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此以往英国国内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并导致没有充足的货币来与中国进行贸易,所以强迫中国进口相当数量的英国商品才能保持英国国内的货币平衡,这应该是战争的主要动因之一)。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各主要大国早已抛弃金本位制,所以中国源源不断的贸易顺差换回来的只是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纸片而已。而这些纸片,是可以无限量的供应的。中国顺差所得的外汇,绝大多数又没有用于消费,就变成了货币存量,因而不会导致美国剧烈的通货膨胀。

3、 考虑到人口的减少,如果每年人口减少10%,而保持人均消费的大米和水的数量不变的话,就需要减少日产销量到0.9吨,那么货币量还保持在2000元,会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就是1.8吨商品由2000元来消费,也就是每吨商品的交易价格变成1111.11元,那么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也就是商品越来越值钱了(这事实上是古代中国战乱灾荒期间的普遍现象,人口减少,物价飞涨,由于物价飞涨,又导致人均消费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抬升了物价,其原因与下面相反)。

4、 考虑到经济的增长,如果每年人均消费大米和水的数量增长10%,在人口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需要增加日产销量到1.1吨那么货币量保持在2000元,交易价格依然会变成909.09元,同样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时囤积货币同样是一个好的选择。而生产商品的人,却会发现商品越来越卖不上好价钱了,这在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这篇文章中可以一见端倪,商品生产的越多,由于货币总量的相对固定,直接拉低了商品的价格,而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又维持不变,等于变相提高了地租价格,因此越是丰收农民越是无法过活的现象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5、 但是事实是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价格一般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要保持一个增量,这个增量如果保持和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商品增量相符的话,例如每年政府多供应200元货币,就可以保持物价的不变。但是由于完全准确预测商品增量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政府的目的是保持物价平稳,其最终结果只能是物价总水平在上一年物价基础上下波动。而在计划经济中,由于所有的商品都是政府控制生产的,因此其货币供应量可以保证符合商品总量交换的需要,从而保证物价平稳。这也就是我国在1950-1970年代物价平稳的原因。

6、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初期和近几年,通货膨胀的速度都很快。由于工业社会处于一个生产效率飞速进步的时代,因此人均所消耗的商品数量必须不断地提升。如果继续保持金本位制,会导致不断的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会导致人们选择囤积货币,不利于消费,继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所以废除金本位制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工业经济中,有一个商业银行的角色存在。银行在储户手中获取存款并支付利息,同时利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并获取利差利润。而银行为了保证储户在支取先进的时候有足够的货币可以供支取,就必须在手中保有一定的准备金。由于贷款是可以达到资金杠杆效应而出现一个货币供应乘数,所以调节准备金率就成了调控流通货币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金融百科 taobiz.com

金本位制如何崩溃

金本位制是如何崩溃的以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人类社会在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前,大都是以聚族而居,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的最小经济细胞往往不是家庭而是村落。而经济细胞内部的物品和劳务交换基本上是不需要货币的,也就是说无法成为商品。举个例子,现代社会中,家庭一般由夫妻二人组成,丈夫为对方提供安全保障和体力劳动,妻子为对方提供家政劳动,并互有服装、鲜花等礼品赠送,而这一切,都是不要钱的。那么我们把经济细胞放大到村落,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当中,存在着基本的分工,例如木匠、铁匠、瓦匠、媒婆和农民,其需要交换的商品少到屈指可数,于是乎货币就成为可有可无。而村落之间的相似性导致村落彼此并没有大批需要互补交换的商品,因此实物交换就成为了主要的商品交易方式。由于粮食在储藏、功用上面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时候,粮食就成为一般等价物而部分取代了货币的功能。因此所谓“皇粮国税”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在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变化,那就是工业化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取代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型经济中的一个部分。例如服装厂生产服装,就必须要求人们尽可能不选择自己养蚕种桑织布做衣。同时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实行专业分工化,因为只有重复简单的劳动才会最大限度提高生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一来,工人又没有时间去进行其生活所必须的诸多生活资料的生产,只能转向市场索取。当面临大量的市场需求时,其他行业的人为了利润最大化,也会如此重复服装厂的程序,依次下去,整个社会都将演变成为专业分工生产的方式。而这时,由于工人除了自己本行业以外的所有生活必需品都无法自给自足,都需要在市场上采购,因此商品经济也就到来了。这也就是英国经济由织布机迅速发展到工业革命以至最终形成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人群体能较佳,年龄都比较年轻,而主要壮劳力都被自给自足的村庄给束缚住了,因此采用“圈地运动”将村庄拆散也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可以得到最大化劳动力供给和原料供给双重功效。如此,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才从古代的村庄演变为现代的家庭。

那么,现在问题就出现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采用的是金本位制,在商品劳务最大化的工业社会,依然采用商品数量较少时保持通货稳定的金本位制,按照上文中的第4点,必然导致不断的通货紧缩。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之下,囤积货币是有利可图的,而囤积货币又是不利于消费的,而消费不畅最终会导致生产环节的过剩。于是,工业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会在这个时候到来了。既然在资本主义的初期,金本位制不可动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也就极其有限:1、打击囤积黄金的行为;2、控制产能并销毁滞销商品。

当被囤积的货币大量释放出来,产能也由于政府的调控大幅下降之后,工业经济才能重新走向正轨。但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产业工人的失业率将大幅攀升,百业萧条也随处可见。 金融百科 taobiz.com

只要金本位制存在,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资本主义最大的经济危机就在工业社会产能最大化的1929年到来。这场危机由于其不可避免性和严重性深深地改变了社会中的经济精英对于金本位制的看法。于是,在1933年美国当选的罗斯福总统不可避免的要废除金本位制,这个束缚商品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打击囤积黄金和货币、降低产能也是当时的主要措施之一。这里还有2个问题,如何向市场供应新增发的货币呢?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中必然伴随的产业工人的高失业率呢?当时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是政府开发大量国家工程,从而雇佣大量劳工,这样新增发的货币就可以通过劳务佣金顺利地进入市场,同时一并解决经济危机时期的工人的生存问题,可谓一举两得。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增发货币导致的通货膨胀,使得消费变得划算了,由此而引发民众货币囤积的减少和消费的增加,又连锁引起工业经济的产能提高而走向一个正向循环了。但这仅仅限于美国国内。

在国际间的贸易中,由于国家彼此之间常常是没有诚信可言的,因此贸易中对方的货币往往难以被接受。只有金银这种无法作弊的贵金属才能成为国际贸易的硬通货。所以在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军火贸易赚取了大笔的黄金。而在二战之后由美国为主导签订的“布雷顿森林经济体系”中,不幸地,再次采用了金本位制。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由上文可见,在一个无论人口还是经济都在发展的经济体系当中,对于货币的需求是持续不断的,而各国货币的发行又都是基于各自的黄金储量,其只能通过贸易顺差从美国赚取美元再兑换成黄金。而美元由于与黄金绑定,只能导致美国流失大量的黄金储备。直到最后美国也支撑不住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关系。

那么,现代商品经济的货币体系雏形终于正式出现了,那就是基于“法定货币”上的经济体系。什么叫做法定货币呢?参见维基百科:“法定货币(Fiat Money)是指不代表实质商品或货物,发行者亦没有将货币兑现为实物义务;只依靠政府的法令使其成为合法通货的货币。法定货币的价值来自拥有者相信货币将来能维持其购买力。”这就是我们中国所走向的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货币的币值基于政府的信用。

说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政府孜孜不倦的一直追求金本位制?其原因就是政府的信用长期以来都是不可靠的,在面对财政困难时,软弱无力的政府一般都会放弃金本位制转向剧烈通货膨胀的道路以解决财源问题,一战后的德国和解放前的国统区都是如此,尤其是国民党发行的货币“金圆券”,大家可以玩味一下这个名称的其中含义和讽刺意味。而社会主义由于所有商品生产都是按计划进行,通货膨胀根本无助于利益的攫取,所以金本位制反倒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尤其是政治独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放弃金本位制所导致的剧烈通货膨胀成为了比比皆是的景观。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建国说起,建国初期,由于意识形态问题与我国进行贸易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我们黄金储量又十分有限,因此主要是依靠与苏联和东欧的易货贸易。但是在改革开放后,问题就出现了,同样由于意识形态问题我们的政府信用在西方国家看来近乎于0,黄金储备又少得可怜,而西方又不大需要我国所生产的各类产品,因此如果要向西方引进我国急需的各类商品就需要大量的对方国家的货币,也就是外汇。所以我国这时的外贸政策完全是以赚取外汇为单一目标的。当然,这些外汇是用来采购急需的外国商品而非囤积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出口创汇的单位和个人是需要利润的,其外贸所赚取的外汇因为必须上缴国家而无法从国外购买其他商品引进国内进行销售赚取利润,国家就采取了按照牌照汇率兑换给相应的人民币的政策。这样出口的公司在国内用人民币采购原料进行加工出口又赚回更多的人民币,才能形成正循环不断进行下去。请注意,这里由于商品是出口的而同时又增发了相对应的人民币,结果是更多的人民币对应更少的商品,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那么为什么没有通货膨胀呢?原因是国家用这些外汇采购了相应的外国商品,使得商品总量和人民币增发量相持平,从而保持通货的稳定。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我国外贸出口换回的大量外汇并没有用于采购外国商品,而是囤积了起来,相应按照牌价兑换的人民币,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增发量,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而由于没有采购相应的外国商品,就必然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

在日常生活当中,商品主要由两类组成,一类是易耗品,包括粮油烟酒糖茶,这些商品与民生紧密相关。另一类是易储品,包括房屋、字画、艺术品、股票、证券等等。由于第一类商品的消费更不具备弹性,也就是更加具有炒作的空间,因此是属于国家务必严控的范畴,否则国家必将出现动荡。所以我们才能在电视报纸上面看到温总理频频对猪肉粮价这些问题施加压力。而后者相对来讲消费弹性更大一些,如果价格暴涨比较不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后一类商品价格在外汇储备大量增加时期容易获得国家的默许从而实现高速增长。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国为什么选择大量出口创汇这样一个政策?当前阶段我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执行出口结汇(结汇指外汇收款人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按照外币的汇率支付给等值的人民币。凡未有规定或未经核准可以保留现汇的经常项目项下的外汇收入必须办理结汇;凡未规定或核准结汇的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收入不得办理结汇。境内机构必须对其外汇收入区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银行按照外汇收入不同性质按规定分别办理结汇或入帐手续。凡无法证明属于经常项目的外汇收入,均应按照资本项目外汇结汇的有关规定办理。)制度?人民币升值也就是汇率重估在其中的影响如何?

三、出口创汇

我国为什么选择大量出口创汇这样一个政策?当前阶段我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执行出口结汇(结汇指外汇收款人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按照外币的汇率支付给等值的人民币。凡未有规定或未经核准可以保留现汇的经常项目项下的外汇收入必须办理结汇;凡未规定或核准结汇的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收入不得办理结汇。境内机构必须对其外汇收入区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银行按照外汇收入不同性质按规定分别办理结汇或入帐手续。凡无法证明属于经常项目的外汇收入,均应按照资本项目外汇结汇的有关规定办理。)制度?人民币升值也就是汇率重估在其中的影响如何?

上次讲到出口创汇,其原因就是为了集中采购我国自己所不能生产的各类短缺资源尤其是尖端科技产品,这也是闭关锁国所导致的最大缺憾。由于同一体制内各方面学派容易受到政治影响而形成学术同盟,进而导致学术近亲繁殖,所以从古至今,封闭的政治体系内鲜有重大的科学创造出现。而政治相互独立又可以互相交流借鉴的国家,却可以实现学术思想的互动式交流从而达到科技的创新与突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世界各国经贸科技往来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孤立的国家,其科技容易被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又由于科技军事化的缘故,在未来的战争中,很有可能没有办法抵御最新科技生产出来的武器而导致无法实现国家安全。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话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以市场换技术”。这是受困于我国越来越僵化的科研体制,听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古训所实施的战略目标。

当时又恰逢中苏交恶,边境军事冲突频仍,大规模战争一触即发。所以对外开放应该以毛泽东时代的乒乓球外交为起点,缘由是中国寻求政治同盟而实现国家安全。而单纯的政治同盟又是不可靠的,必须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双方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将同盟关系维系的更加牢靠。因此,掺杂了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主线以及寻求与西方大量经贸关系,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的主要核心。

现在问题就出现了,由于政治体系的缘故,中国被长期排除在西方贸易体系之外,那么人民币就无法成为西方国际贸易间的结算货币(当时的主要结算货币分别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瑞士法郎、丹麦克朗)。而中国又没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就无法使用人民币或者黄金向西方购买产品。我国所能够出口的各类产品,又很少为西方所需要,那么如何才能够得到外汇从而实现进口高科技产品呢?选择并不多,其中一条就是引进外资在国内低成本生产产品再返销国外,这样通过结汇制度,外企在投资国内的时候,银行就得到了大批的外汇,而外企则得到了相对应的人民币可以实现在中国国内的投资生产,从而实现各得其需。外企所生产的产品,如果销往国内,就成为了国内经济体的一部分,这时外企所获得的利润均为人民币,其既很难兑换成黄金(因为中国黄金储量十分有限)又很难兑换成外汇(因为中国所持有的外汇正是外企投资而来),所以实现的利润无法变现。所以开放初期产品一般销往国外,才能实现在中国投入外汇赚取外汇利润,但这必须实现同等品质下的更优价格或者同等价格下的更优品质,也就是所谓的物美价廉,否则产品无法外销,外资便没有动力投资中国。所以中国政府就必须提供给外资以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例如税收减免、土地白送、污染无责、用工低酬以降低其在中国生产的成本。又因为这一切的经济政策与国内不一致,所以不得不建立所谓特区来隔离这些开放区域,保证其他地区不会受到特区的影响。

又由于开放初期,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需要,所以外国投资一般都以合资企业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样在出口的过程当中,合资企业的中方既获得了相当的利润又获得了一定的技术,因此诞生了后来大批能够独立出口创汇的内资企业。正因为这些出口创汇,外资在中国国内销售所得才有可能变现成外汇实现利润,这样外资才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投资,从而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大规模出口创汇的最初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原因有所转变,由于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而国有企业受困于高额的税负和社会成本以及僵化的市场应对体制和独裁的管理机制(十分重要的一点还有政府为解决80年代两次高速通货膨胀所执行的全面经济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左右,企业效益因此直线下滑),无法在新兴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利润,与生产同类产品的三资企业竞争,于是国家采取了减员增效的办法,使得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失业,这些员工的失业又由于国家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其子女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只能从事低技术岗位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经济中最大的一个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城市中最为居民所信任的铁饭碗的消亡,最终导致了其他群体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从而导致低消费,高储蓄。基于这个原因,才出现了医疗、教育、住房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解决供给的不足,一方面降低国家的负担,一方面提高消费的额度。而由于医疗住房无法规避,中国人传统又十分重视教育,导致其他方面消费的进一步萎缩。

内需不振所带来的高储蓄会导致什么问题?没人消费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如果卖不掉生产产品的员工的收入又从何而来?更关键的是高储蓄的货币在银行体系内会派生出大量的利息,这在生产无利可图的年代根本无法依靠存贷利率差来解决。而这又会带来进一步的投资减少和消费降低,使得国家经济水平民众生活水平进一步降低。那么解决的手段只有两个,那就是高投资和高净出口,高投资和罗斯福总统新政的方法基本相同,都是依赖公共投资带动消费。高净出口也会带动国内生产和投资,缺点就是在当前结汇体制下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和高额人民币增发量,以及伴生的高速通货膨胀。

那么结汇制度为何存在?如果中国放弃结汇制度,那么就必须引入货币自由兑换政策,这意味着对外资资金流的完全失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管制则是阻止垄断资本入侵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一种防御性的措施。发展中国家大都比较落后,外汇资金不足,国际收支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因而外汇管制又是其稳定本币,保证国民经济独立发展,谋求国际收支平衡,尽可能使有限的外汇资金不致任意外流的一种重要工具。以下是外汇管制的四大优点:
  1.控制对外贸易
  2.巩固货币信用,稳定物价
  3.防止资本外逃,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4.增强经济和外交效益

虽然中国政府一再声称要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项目的自由兑换,但是当前阶段,由于中国对经济体系控制能力的不完全,完全放开还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依然会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外汇储备频破纪录,通货膨胀势不可挡。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来自于2点:
1、 劳工双方的权利不对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所派生的贫富两极化导致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消费能力越来越低,这降低了国内的总需求,进而钳制了国内相关的所有重大经济政策。还是以第一篇文章中销售大米和水为例,如果卖水者有能力将水价提高到1100元每吨,而大米的价格不变,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后果就是货币被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卖水者手中,而由于卖米者手中囤积的货币越来越少,其只能选择减少对水的消费,进而导致水的销售也成了问题。让我们把水和米分别用商品与劳务进行替换,结果就是出卖劳务的工人越来越没有能力购买生产出来的商品,而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越来越滞销,最终不得不选择出口之路,而由于结汇地存在,导致国内不断的通货膨胀,工人为生活保障所囤积的货币又在这通货膨胀中不断贬值,最终生活将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形下无以为继。而生产商品的生产者,由于掌握了超出其生活所需要的大量货币,可以在跑车、豪宅、艺术品上面大量投资消费,于是我们可以见到中国这样一个穷国竟然成为全球重要的奢侈品市场。所以前一段有位官员声称中国还要做好为世界打若干年工的说法是非常不恰当的。这只能导致中国的崩溃。可以说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效率的问题,而在于资金效率的问题,生产效率低并不会导致社会运行出现问题,而资金如果不平衡,却极有可能导致各种灾难地发生。
2、 科研体制的落后导致高端科技产品无法自给自足。可以试想,一个与地球没有任何关系的外星球,其科技远远超过地球,那么他也无需担心被地球侵略而不得不与地球进行经贸往来。但是中国身处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闭关锁国只能导致科技落后于其他国家而无法自立自强,甚至于亡国灭种。所以改革开放是不得不进行的步骤,但是现实并不能让我们乐观,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科技水平在全球排在哪里?我国大学水平全球排在哪里?除了四大发明以外又有哪些重要科技是我国所创新研发出来?如果没有科学创新所带来的高端收益,中国外贸就只能被捆绑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外贸上面,而这是以国内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可以说科技所导致的国强与上一点所导致的民富是一切游戏规则中的最核心部分。可以试想如果清代的国防力量强于英国,那么英国对中国的出超也只能是无可奈何。最终无论英国发生何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无伤大体的。但正由于清代僵化的政体,使得学术不兴,科技不振,虽然民富,国强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鸦片战争也就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耻辱柱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两点又可以归结于四个字“民主”与“科学”,而这也正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代社会精英所奔走呼喊的口号,也就是鲁迅口中的“德先生”与“赛先生”。现实或许十分讽刺,困扰着我们每个人的房价还有现金保值竟然与90年前的五四运动有关。

四、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在房地产中的角色。

为了吸引客户将货币存放到银行,银行提供了对存款的一个利息承诺,也就是资金的借贷成本,然后银行再通过将存款以更高的利息贷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从而获得一个利息差,这个差额用来弥补银行的经营成本和实现利润。同时为了保障存款者能够随时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现金,银行就必须提供一个最低的现金保有额度,又称作存款准备金,其所占银行总存款的比率就称作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放在中央银行那里,为了补贴商业银行的一个资金成本,央行提供给商业银行一个存款准备金利率。在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不好的时候,甚至会超过央行规定超额上缴存款准备金,这个就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相应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也就低于法定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央行又拿什么来支付这些准备金的利息呢?这里主要通过铸币税。

那么什么是铸币税呢?在第一篇文章中的例子里,当生产量增加10%时,政府为保持通货稳定而增发的200元就称之为铸币税。如果发行的货币超过200元,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少于200元,就会产生通货紧缩。在这里政府可以无偿的占有200元所对应的商品,这就是征收铸币税的好处。这个概念的起源是古代货币一般由贵金属制成的,由于铸造货币需要一定的成本,而这个成本就称之为铸币税。古代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而在政府控制能力减弱或者面临战争等需要大规模投入的情形时并不能征收足够的税收,这时便可以通过降低币值的方式发行货币,例如将总量10克的金币变为9克黄金加上1克白银,这样通过铸币税就可以快速增加政府的税收和购买力。其代价就是降低货币持有者的购买力。现代社会铸币税的表现形式就是央行增发基础货币。由于这种税收的特点是货币发行者向全体货币持有者收取,所以当前阶段我国持有过多的美元外汇就意味着我国向美国缴纳了大量的铸币税。

在1994年之前,中国的中央财政也曾征收铸币税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这种方式曾令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间得以迅速发展。但也因为经济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大量偷逃税款以及政府过于依赖铸币税,导致了基础货币的过量发行,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3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财政不得向央行借款。同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下发,文件要求“财政部停止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财政预算先支后收的头寸短缺靠短期国债解决,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此后,《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相继颁布实施,这两部法律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切断了财政和央行的直接联系。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8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同时央行采用了以“外汇占款”为主要方式的货币发行机制,也就是说将外汇作为储备集中管理的同时,向社会投放相应的人民币作为新增货币。这样一来,虽然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会保持增加,但政府却再也不能征收铸币税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受惠,而只能间接地将企业和居民所缴纳的税赋作为管治报酬。而由于之前国家税收能力的低下和投入的巨大,导致大量财政赤字的出现,铸币税权利的失去,只能使政府转向积极征税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税收同比增长超过20%,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

再说存款准备金,这可是国家控制货币投放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宏观经济学里,衡量货币供应指标有三个: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M0指流通中的现金,新版人民币就是一种现金;狭义货币M1指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之和;广义货币M2则是M1与定期存款之和。无论以哪个指标度量的货币均可以随时在银行里面提取现金,但M0主要是居民持有,一般用于当期消费;M1-M0主要是企业持有,一般用于当期投资;M2-M1代表远期消费。可以假设A在中国工商银行存了1万块钱,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就可以放贷9000元给B,那么这个时候用M2来计算货币量就会发现现在的货币量是10,000+9,000=19,000元。如果B将9,000元投资或者花掉,C赚取了这9,000元再存到中国农业银行里,农业银行在提交10%的存款准备金也就是900元之后将8,100元借贷出去,这时的M2就变成10,000+9,000+8,100=27,100元。这个过程一直下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计算出最终所创造出的货币总量:(1/r)*总存款的货币量,在这个例子中总货币量M2也就是(1/0.1)*10,000=100,000元,也就是说实际货币量是银行存款的10倍,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最大值。这也为国家调控货币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国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那么就可以回收约(1/0.1-1/0.105)*10000=4762元的货币量。那么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得知央行通过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底吸收了多少货币量。 金融百科 taobiz.com

央行降低货币量的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发行国债。国债可以将当期的货币转移到未来的某一个时段进行支付,也就是将现在的流动性转移到今后。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的M2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可以说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罢,甚至于股票证券市场的冷暖都直接与此相关。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信心十足,于是无论消费信贷还是工商业生产信贷都十分频繁,这时货币总量M2就向理论最大值方向移动,而央行为了促进经济繁荣,也会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也就是放松信贷,增加货币投放量的政策。表现就是生产消费均处于上升阶段,且维持一定的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消费信心不足,于是信贷额降低,货币总量就会远离理论最大值,极端情况,也就是根本没有信贷的情况下,货币总量等于存款总额。这时由于生产量并没有随之立刻降低,而货币总量却减少了,所以表现就是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所以如果央行多次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信贷的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贸易顺差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如果达到临界值的话,甚至会使经济转向通货紧缩。所以在房地产信贷余额增长比率不断提高时,房价一般而言都是高速增长;在房地产信贷余额增速减缓时,房价表现相对而言就会平稳;信贷余额减少时,一般房价就会下降。当然以上结论必须是房地产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相当比重,例如支柱性产业才能成立。

可以说房价与我们大家通常以为的决定房价再涨多少年或者即将大跌的关系不大,只是如果看涨派的理由更能说服购房者从而产生更积极的住房信贷的影响的话,房价就会真的上涨,如果看跌派的理由更能说服购房者的话,由于信贷额减少,房价就真的会跌。但是房价跌还要满足一点,那就是房屋滞销要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使房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目前来看,房产开发商能够坚持的时间要比购房者能够等待的时间更长,且原本不需购房的人为了在通货膨胀中保值而出现的大量购房的支撑下,房价依然上涨。但是只有贷款购房才更能够抬高房价,全款购房对支撑房价的力量十分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多空双方为何在“不购房运动”、“土地稀缺论”、“国家调控”以至于“2008奥运”这所有方面都要一较长短了。因为,我们的房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股市没有区别了。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看资金力量,更听从多方还是空方。同时要声明一点,房价跌所伴随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目前只能依靠贷款购房却还没购房的人,更加买不起房,但无论如何,他会比只能依靠贷款购房却买了房的人,在房价跌的过程中损失更小。没房的人还能选择租赁,有房的人却极有可能破产。还有重要的一点,资金力量所代表的人,往往并不是对房市看空的那些人,所以空方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有限。

这里与 M2相关的有几个指标是对于经济非常重要的,货币供给量M1表示社会的当期购买力;M0/M2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偏好,这个比值从1990年的17.29%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8.93%;M1/M2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投资偏好,这个数字从1990年的45.45%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38.02%;准货币(M2-M1)是由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构成,(M2-M1)/M2反映了居民的未来消费倾向,这个比值从1990年的54.55%一直上升到2003年的61.98%;活期存款(M1-M0)是生产资料购买力的主要媒介手段,反映了企业的投资需求,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1-M0)/M2数值越大,说明工商业对于经济前景更为看好,但是这个比值从1994年的28.24%就开始下降,一直处于26%左右的低位,直到2003年才反弹到29.1%。最近几年的各项比值大家可以自己寻找数据进行计算。

这里M2-M1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这个数值增大的时候,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货币转为定期存款沉淀下来,资金效率下降,经济景气也将下降。而这代表的实体经济降温,过多的资本将重新寻找出路,这时证券经济就很有可能出现资金的大量进入而繁荣。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牛市之前,我们都可以看到M2的增速均超过M1的增速达6%到13%。

M2/GDP代表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也就是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一般较发展中国家为高,例如2003年美国为0.67,印度为0.60。但是我国的比值由1990的0.7快速增长到2004年的1.85,同时M1/GDP的比值增速却非常低,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只能说明我国的财富大量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使资金效率下降,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同时这还说明了我国目前处于快速通货膨胀阶段。

五、科技领先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以及汇率是如何受到科技影响的

还是以第一篇文章中的例子,假使中国又多了一种产品:盐,人口也有2000人上升到3000人。每公斤盐价格1元,生产盐的人口数量与生产水和大米的人都是1000人。那么现在每天的生产量都是3吨,GDP也就是3000*3=9000元人民币。

中国的邻国日本只生产水和米,假设日本和中国人口一样多,那么每天生产量都是3吨,对应GDP是3000*2=6000日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相同的人口情况下,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品类越多,GDP总值越高,当然,这里中国人是付出了更多的工作量的。

由于日本无法生产盐,所以需要向中国进口。中国由于不肯接受日元作为结算货币,只肯接受人民币,且由于日本无法生产盐,而将盐的价格定在了2元每公斤,那么日本为了进口食盐就得先向中国出口米和水,这里假设中国放弃了米和水的生产,转向每天用3000人生产6吨盐,米和水完全由日本来提供,且由于中国有能力自己生产米和水,所以进口价格为0.5元人民币,且以人民币来结算。

那么现在的结果就是日本每天要生产9吨米和9吨水并各出口6吨,才可以从中国赚取6000元人民币来购买3吨盐。现在的情形就很有意思了,日本人需要增加工作量到原来的3倍才能维持和中国人相同的盐的消费量,而中国人的米和水的消费量却可以达到日本人的2倍,且工作量却比原来还少了1/3。

我们现在将盐替换成高科技产品,将米和水替换成低附加值加工型产品,中国替换成美国、欧洲和日本,日本替换成中国,就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人为什么拼死拼活还不如休闲自在的欧美日的人民生活水准高了。

又由于水和米还有盐的价格在中国是1元人民币,在日本水和米的价格是1日元,日本需要出口水和米的价格是每公斤0.5元人民币,所以这里人民币与日元的汇率就是1:2。现在使用人民币统计每天的GDP,中国就是6000*2=12,000元,日本就是(9000+9000)*0.5=9000元,最不公平的事实出现了,人口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清闲又享受更多产品的中国人的GDP竟然还超过了勤奋又消费更少产品的日本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和西方都能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为什么在中国就便宜,在西方就贵,根子还是在高附加值产品也就是高科技产品上面。

还是在这个例子里面,如果中国人耍个小聪明,多印了1000元人民币,就可以用这1000元人民币从日本无偿进口1吨水和1吨米,而由于中国和日本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增多,所以这1000元人民币已经不够从中国购买0.5吨盐了。这里日本就要为中国支付铸币税了。从这点就可以解释中国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的弊端何在了。

如果人民币越来越多的增发,那么按照人民币计算日本资产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日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日元升值,二就是通过结汇制度同比增发日元。日元升值就会导致日本出口受阻,增发日元就会导致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如果日元受中国影响必须升值,而增发日元又不得不进行,那么中国就有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大量购入日本资产,从而获得币值重估和资产重估的双重好处。而中国虽然也增发了人民币,但是第一日本储备了一定量的人民币,第二中国已经用增发的人民币从日本手中无偿购买了相应的产品,综合下来不但通货膨胀率会低于日本,甚至还可能产生通货紧缩。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觉得非常眼熟,这不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么?不错,现在就是西方吞噬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财富的最佳时刻。而这归根结底就是由于我国的高附加值产品无法自给以及内需不振不得不大量出口造成的。

六、利率、商品房分内外销和高考扩招在大中城市房价中的作用

每每可以听到大家谈论,2002年前房屋租售比低于200月,年投资回报率高达6%还是15%,如此种种,难以尽列。那么我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了,为什么,或者说凭什么2002年前有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而除了个别人外的大家却都视而不见?2002年这个转折点是如何形成的?下面附上18年间的存贷款利率变动表

单位:年利率%
调整时间 活期 1年 2年 3年 5年 贷1年 1年存贷息差
1990.04.15 2.88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08.21 2.16 8.64 9.36 10.08 11.52
1991.04.21 1.80 7.56 7.92 8.28 9.00 8.46 0.90
1993.05.15 2.16 9.18 9.90 10.80 12.06 9.36 0.18
1993.07.11 3.15 10.98 11.70 12.24 13.86 10.98 0.00
1996.05.01 2.97 9.18 9.90 10.80 12.06 10.98 1.80
1996.08.23 1.98 7.47 7.92 8.28 9.00 10.08 2.61
1997.10.23 1.71 5.67 5.94 6.21 6.66 7.65 1.98
1998.03.25 1.71 5.22 5.58 6.21 6.66 7.02 1.80
1998.07.01 1.44 4.77 4.86 4.95 5.22 6.57 1.80
1998.12.07 1.44 3.78 3.96 4.14 4.50 6.12 2.34
1999.06.10 0.99 2.25 2.43 2.70 2.88 5.58 3.33
2002.02.21 0.72 1.98 2.25 2.52 2.79 5.04 3.06
2004.10.29 0.72 2.25 2.70 3.24 3.60 5.22 2.97
2006.08.19 0.72 2.52 3.06 3.69 4.14 6.12 3.60
2007.03.18 0.72 2.79 3.33 3.96 4.41 6.39 3.60
2007.07.21 0.81 3.33 3.96 4.68 5.22 6.84 3.51

从表中可以发现住房的租售比或者说回报率基本符合1990-1998年间的5年期定额存款利率,老百姓在长达十余年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利率高通胀的预期,自然用货币度量的房价的投资回报率超出10%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然如果通货膨胀达到了一定程度,房屋基本就没有办法使用货币进行衡量价值了,也就是说很难用货币来进行交易了。而我国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始于1998年,也就是为了应付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捍卫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带来的对外出口锐减和延续已久的内需不振的原因而推动的提升内需的住房、教育、医疗三大改革,以及国企裁员减负。

那么为什么1998-2002年间回报率没有明显降低呢?一个原因是居民对于经济政策调整的适应需要一个时间段的缓冲,依然对房屋的折旧属性比较看重,对房屋的增值属性没有看到;一个原因是商品房依然分内销和外销,而将外资资金圈在一个外销楼盘中无法释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高考扩招所带来的城市的移民集聚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以1999年首届高考扩招为例,大专生需要3年毕业,也就是2002年6月份,大本生需要4年毕业,也就是2003年6月份。又由于高考扩招所带来的录取分数大幅降低和高考移民等政策导致的原来无法被大学录取的经济实力强的低分考生大量进入城市(可以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结构上,1999年的高考录取生比1998年都不止上了一个层次),以及大中城市对中小城市以及乡村考生所产生的粘性,再加上2003年出台的取消大学生就业户口限制的政策,使得大中城市在2002年之后积聚了大量学历高、经济富裕的新生代城市人群。这些人群,在没有毕业进入社会之前,第一个对社会经济带动的表现就是高校周边经济在1999年后迅速繁荣,而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批学生在2002年毕业之后聚居于所毕业的城市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房屋租赁和商品房购买的大量的需求。可以说2002年后房屋租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应该是迅速提高的,而这为房屋售价的提高形成了坚实的底部。所以我们发现这个时期房价领涨的城市往往都是具有丰沛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型城市,可以说是受益于大量的富裕阶层的人口红利。这里要注意一点,短期内人口红利对房价的影响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数量背后所表现的人口的财富拥有量。举个例子,即使100万个农民工进城也不会对大城市的房价有一点实际的带动作用,毕竟房价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实在太多。

但是这个房价增长因素是否长期存在呢?2007年北京市出台限外令,大幅降低了外资购房的比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当控制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200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人,比上年增长5%左右。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5%之间,可以说最早从2010年起,不但新增毕业生的数量增幅,还是新增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结构都不会再有一个如同2002-2003年这样的迅速改变。这样参照我前面写的第4篇文章中信贷对房价的影响,2010年以后高考扩招对大中城市房价的影响已经可以略微不计。

同时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投资回报率和住房按揭。由于近几年房价的迅速增长,加上2004年以来的多次调息导致购房养房成本大幅抬升,目前个人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上升至7.38%和4.95%。目前的投资购房在不考虑短期炒作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已经不太具备投资价值,自住型买家很多也由于无力承担月供而不得不放弃购房。这样通过打压投机使得房地产信贷保持平稳增长,就可以达到国家稳定房价在目前价位的目的。但如果房价由于其他因素短期内暴涨,那么信贷规模必然出现大幅度波动,进而导致加大未来几年内房价出现暴跌的可能性。

但在目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政府断然不会大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而会更多的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手段。所以存款利率一直以27个基点为单次涨幅进行上调,且年内仅上调3次累计0.81%的涨幅,而存款准备金却以50个基点进行上调,年内达到6次3%的涨幅,利率小幅度、高频度的上调可以给居民一个未来存贷款利率的高预期,而又没有实质改变低利率的格局,应该说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七、如果我是市长,在房价上面应该怎么办?

每每听到大家对于地方政府纵容房价或者至少在房价问题上不作为深恶痛绝,那么今天不妨给大家这样一个命题:

如果我是市长,在房价上面应该怎么办?

作为一市之长,考虑我国的政治传统和个人实际,升官作为主要目标应该不算是违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毕竟作为一个有为上进的官员没人希望自己官位越做越低,就如你不希望从一个总经理的角色做到门口的门卫保安一个道理。

那么想升官这个目标确立了,如何升官呢?先来看一下我们目前的官员升迁考核机制的四大金刚:“德、能、勤、绩”。什么是德?无人之私欲为德(没有别人的自私的欲望就是德行);什么是能?成人所不成为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就是能力);什么是勤?做人所怠做为勤(坚持不懈完成别人所怠惰的事情就是勤劳);什么是绩?超常人所为乃绩(比一般人做更多事情就是成绩)。显而易见,前三者太虚,很难出台一个量化的数字指标去考核。而最后的成绩,也就是GDP,在经济学上却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名义GDP=商品A的价格*商品A的数量+商品B的价格*商品B的数量+……+劳务A的价格*劳务A的数量+劳务B的价格*劳务B的数量+……=按现期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称为名义GDP

有了名义GDP,当然就有实际GDP,当然,对于我们官员来说,幸运的是,只考核名义GDP。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在其它变量不动的情况下,无论你是提高了商品还是劳务的价格,还是你提高了商品和劳务的产出,都能够得到更高的名义GDP。

这里GDP还有另外一个核算公式,与上个公式结果相同: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既然90年代末本世纪初我国处于消费不振而引发的长期的通货紧缩之中,也就是物价总水平趋于降低,地方政府又没有富余的钱进行采购,那么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提高投资额和本地的净出口额。换一句话说就是:“招商引资”。由前文可知,吸引外资就需要付出减免税收、无偿或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放弃对污染排放的监管等等优惠措施,又由于国家对各地招商引资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导致各地方政府之间又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结果就是优惠到底。

GDP增长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更加关键,就是政府运营的经济来源:税收。可以说没有了税收政府连一天的运作都无法维持。这其中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影响非常之大:在工商税制确立后,我国按税种确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体系。基本内容是关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归地方;增值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享,分享比例是中央得75%,地方得25%。整个分税制改革,采取渐进的办法,即以1993年为基数,基数内的收入全额返还地方。同时,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增量三七分成,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2001年又实施了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分享的改革。对2002年的所得税增量,中央和地方各分享50%;对2003年的增量,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

可以说地方政府辛辛苦苦拉来的外资所上缴的利税基本都被国家拿了去,咱们干了一圈除了GDP基本等于白忙活,税钱呢?由此也可见,地方政府对于外资偷逃国家税款,一般的态度应该是不作为的。

这时地方政府所获得的税收比例从分税制之前的20%-30%一下跌落到10%,所有的主体税种和优质税种的大头都被国家拿了去,地方政府留下的只有难收欠收的大部分劣质税种(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温总理为减轻农民负担所减免的农业税(除烟叶税外)、农业特产税又都是地方税种,对乱收费、乱摊派的打击也减少了地方的外快收入),同时承担了大部分公共服务(普通教育、医疗、绿化、交通、发展经济适用房等等)。工人干活少给钱还可以辞职换个地方,地方政府不但少给钱,还要承担比之前更多的责任,你说说该怎么干?好在这里中央打了个伏笔:税收外的土地收益,非正式地界定给了地方政府。也就是说土地转让所得可以进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进行支配而脱离中央的监管。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增加GDP公式右侧中的政府购买从而提升GDP总量,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政府的运营压力,其中我们随便乱花钱的部分就成了老百姓眼里的政绩工程;其中营私舞弊的部分,就成了官员同僚们双规劝退所中招的糖衣炮弹。最关键的是,土地转让所引发的房地产市场的大量消费和投资都会产生大量的GDP增值。

从这时起,地方政府就被逼上了一条通往房地产的不归路。

通过启动房地产来增收的思路有了,可是这市场也不是说启动就启动的,价格也不是说抬起就抬起的,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第一个要点就是得扩大需求吧?怎么扩大需求呢?先来个购房入户,利用个地利人和把有钱人圈来再说。再来个拆迁改造,你不是不想买房么?把你的老房子拆了建新的,修路盖写字楼商场铺绿地,看你是不是得产生需求?然后把外地的炒房团引来投资,媒体上再大加渲染,一个带头示范就把老百姓的热情都给折腾起来了。最后再来个土地限量供应。通过前三板斧产生的对土地的大量需求之后,最后减小供给的一刀就温柔的割在了开发商的脖子上面,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土地转让金频现天价。这个过程当中老百姓是只出不进的,炒房团是有所收获的,开发商是大赚特赚的,而唯有政府是稳赚不赔的。因为炒房团和开发商毕竟在其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风险。

这些做完之后,钱的问题解决了,GDP也增加了,职位晋升就水到渠成了。你要问我的下任怎么办?我给他一个答案:如法炮制。你要问炮制不下去了怎么办?我说:愿怎么办怎么办,反正和我也没关系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各位要说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辞,我倒要反问了:他们的意见于我升迁何干?

由此可见,很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在制度设计上面。市场因素,更多的还是一个托词。

八、今天讨论一下资金周转率对货币总量的影响

在第一篇文章中,生产大米和水的人每天交易一次,所以需要的货币量是2000元。这时假设交易频率提高到每天两次,那么每次的交易量就是500公斤大米和500公斤水,在商品单价不变的情形下,现在1000元就可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相应的,被储藏的货币量就是3000元。如果被储藏的货币是在银行体系中,因为存储金额的大幅攀升必然导致银行成本抬升,进而鼓励银行进行放贷。

如果银行将多存的1000元放贷出去,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 在大米和水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水的单价上涨为2元每公斤,那么现在每次的交易金额依然为2000元,没有多余的货币被当作利润存储起来。
2、 大米和水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水的生产量上升为每天2吨,这样每次的交易金额依然为2000元,没有多余的货币被当作利润存储起来。

在情形1中,我们会发现,销售大米和水的人所储存的货币实际上是贬值了的,购买力下降为原来的一半。这时的名义GDP为原来的2倍,真实GDP不变,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随着名义GDP的提高而提高。

在情形2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对大米和水的消费量提升为原来的2倍,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时名义GDP为原来的2倍,真实GDP也是原来的2倍。

在现实生活中,央行控制通货膨胀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资金周转率的提高的影响更多的是偏向促进生产量的提升这一端,而价格的提升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在消费受阻,出口不畅的情况下,资金周转率提高的影响就会向价格提高这一端移动,表现就是大幅的通货膨胀。人民的当期收入虽然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提高,但是所储存的货币却大大贬值了。即使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形2中,由于货币量相对生产量而言是下降了的,央行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实际上也是不断削弱的。

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中,资金周转率是不断提高的。

就房价而言,在本轮行情初始阶段,更多的表现就是商品房生产消费量的不断上升;在当前阶段,表现是商品房价格的剧烈抬升,同时伴随生产消费量的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商品房相关利益主体在行情前期利润攫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按照前文阐述,是以经济活动的日趋减慢和减量为代价的。这样在后期,其他行业产品价格只有大幅抬升才能保证经济活动的继续进行。

还是这个例子,水的价格提升为3元每公斤,大米保持1元每公斤不变,那么单次交易金额还是2000元。但是交易后有一个重要变化:生产水的人手中货币量变为2000+1500-500=3000元,生产大米的人手中货币量变为2000+500-1500=1000元。也就是说财富的天平向销售水的人那一段倾斜了。显而易见,如果继续按照这个价格进行交易是不可能的,方法只有2个:一是降低水的销售价格,二是提高大米的销售价格。

回想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听到见到的言论:不是房价太高,而是收入太少。当务之急是提高民众的收入……等等,我们可以依本文判断出发言者其利益出发点所在。同时前些年房价大幅攀升下政府所计算的名义CPI的相对稳定,实际上就说明了大部分民众,实际上是处在生产大米的一方的。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4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生产过剩    下一篇 高息揽存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