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   
[0] 评论[0] 编辑

储蓄率

概述
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简介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持高原因
主要原因

  导致储蓄率持续居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其二,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其三,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基本原因

  1、被动储蓄,百姓要攒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学,养老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
  虽然人民收入在增长,但是都在攒钱.内需严重不足。
  2、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
  3、高税率的影响。
  4、缺乏有效供给.人民需要的东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东西造出来没人要。
  5、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
  6、很多企业缺乏诚信,银行不敢贷款给他们,以至于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业想贷款却得不到.银行资产负债严重失调,资金供需状况严重畸形化。

持高影响

   1、影响GDP增长速度.虽然现在看上去增长的不慢,但是也决不算快.要知道光是低汇率引起的贸易顺差就贡献了很大的GDP增长率.为了这个,我们可是牺牲了不小的消费效用。
  2、不利于充分就业.大量产能被闲置.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现象严重。
  3、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少数行业成了中国经济的航空母舰,而众多的民营企业由于产品没人买而步履蹒跚。

调节措施

  收入预期不确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刘昆表示,这主要还是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因为中国人历来储蓄率就比较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身边留点钱养老”,借债消费的观念还没有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策研究室主任关则文则认为,影响群众储蓄热情的因素主要是对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的不确定。另外,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价值,也是居民选择储蓄的原因。

扩大社保覆盖面

  对此,徐创凤委员建议,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中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

影响因素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目前,尚无充分可信的学术研究说明储蓄率高低与特定因素,如以人均GDP衡量的富裕程度、汇率、金融媒介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民族传统、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的优劣等相关。汇率与储蓄率在统计上存在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不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分析决定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是各国政策选择时无法回避的,只有弄清导致高储蓄率的因素及权重,才能找到有效的调整工具。

调整的可能选择

  全球储蓄率不平衡客观存在,储蓄率高低差异的原因多样,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希望某些长期特性在短期内改变不切实际,需从更广泛的宏观角度,综合考虑。
  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尽管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当下并非美国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还需同时平衡刺激消费和恢复经济增长。东亚国家降低储蓄率也需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当然,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是其中一部分。在此次危机应对和调整中,中国通过扩大消费内需丰富经济增长动力,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以纯支出型政策为主,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增加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收入。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本次危机表明,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完善救援机制。在新兴市场出现短暂性国际收支危机时,国际救援措施应迅速,附加条件应适当减少,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安全感。从国家层面讲,会鼓励这些国家减少外汇储蓄,扩大内需。 再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市场的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后者寻求增加储蓄的愿望。东亚国家储蓄率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效,产油国高储蓄率在油价未大幅下降前提下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因此全球储蓄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为使储蓄合理流动,提高全球资金配置效率,可以考虑将储蓄盈余更多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它们是未来全球经济的高成长点,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缺乏发展必需的资金。
  最后,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结算大部分都集中于美元,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据IMF统计,截至2007年底,美元外汇储备仍占63.9%。当一些国家储蓄增加时,如表现为美元外汇储备,就不可避免地使资金流向美国。虽然美国为克服金融危机短期内仍需资金继续流入,但长期看,美国要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并不希望资金都流向本国。同时,全球外汇资产过度集中于单一货币,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异常现象。因此,除加强监管合作、引导储蓄资金合理流动外,国际社会还应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督,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东亚国家和产油国储蓄率高的多重原因

  东亚国家储蓄率偏高有多重原因:一是民族传统。东亚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自律、提倡克制、中庸(低调)、反对奢华等传统。二是文化因素。可能需从大量教科书和文学作品中找出文化差异。与东亚相似,拉美国家并不富裕但储蓄率也并不高,因为居民拿到工资后很快就消费光了,其中就有文化因素。三是家庭结构。东亚家庭结构紧密,社会对家庭依赖程度高,家庭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大量社会责任。四是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阶段。从弗兰克·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考察,壮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增加,会使个人储蓄增加以备将来养老、医疗之需;从经济增长阶段考察,经济非同寻常的高速增长将使多数增加的收入转为储蓄,导致储蓄率高于正常比例。中国正好符合上述条件,储蓄率高不难理解。日美两国对比也可说明上述因素的作用。日美均属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缺陷,但日本储蓄率远高于美国,主要因为其在社会文化、家庭观念、人口结构等方面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十分相似。社保体系不完善导致储蓄率高逻辑上正确,但并无太多实证支持,且该观点以理性人为假定,认为社保体系不健全时,人会通过增加储蓄预防未来医疗、养老等需求,但实际上不一定成立。
  产油国高储蓄率也有客观成因。产油国禀赋特殊,地下埋藏的石油财富远超出正常消费需要,必然以储蓄方式积累下来。
  经济学初级教科书从供需和价格开始,使人们容易联想是某一价格,如汇率和利率,在左右储蓄和消费选择。但事实上储蓄率高低还与多种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名义汇率调整可以大幅改变储蓄率。民族传统、文化、家庭结构、人口、社会保障体制等都非短期内能够改变,即使政策有效也需长时间显效。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储蓄率的影响

  GDP中的储蓄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储蓄。当总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而对外投资又不足时,余者就会转化为外汇储备。东亚国家储蓄率与贸易不平衡问题从1997年后逐渐突出,对其分析需从亚洲金融危机对其经济行为和储蓄率的变化入手。
  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储备,是对掠夺性投机的被动防范。危机前后,对冲基金肆意投机,短期先资本大量涌入后急剧逆转,使东亚各国经济雪上加霜。东亚人民受到惊吓,并对这类投机行为充满痛恨。危机后,不乏观点认为缺乏管制的掠夺性投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并希望国际社会加以必要监管,但部分国家出于种种考虑不主张监管掠夺性投机资金,也不认为需调整监管框架,相关国际组织也未能承担对资本异常流动的监管责任,迫使东亚各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保。
  东亚国家储蓄率和经常项目顺差提高也是国际组织救助方案的自然结果。在帮助东亚国家应对危机过程中,国际组织对本应加强管理的国际投机资本不置可否,对救助附加过多严格条件,并要求东亚国家加大紧缩力度:实施财政和货币紧缩、提高利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东亚国家十余年来吸取了教训,增加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意在提高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东亚国家自身在经济发展模式、外债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也有不足。危机后,各国大举改革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时完善社保体系,改革教育卫生制度,只是上述措施并非短期能够见效。

中国能否有效地调整储蓄率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没有采取人民币贬值的政策,并为此付出了代价,经济恢复一直较慢。中国当局克服困难、坚持稳定汇率,对阻止当时危机蔓延是有贡献的。危机后,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企业和政府部门改革力度加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改善,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后,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且以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明显上升为突出特点。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仅上升2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企业储蓄占GDP的比例已处于全球高水平,这与经济转轨过程未能充分解决企业成本/利润扭曲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时期,工人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长期性支出都由企业和政府承担,无需从工资中列支,居民的储蓄动机不强,储蓄被称为“强制性储蓄”,即排队太长买不到东西。90年代后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企业不再直接负担上述支出,但社保体系并未有效建立,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显著增强;同时,由于劳工工资成本的真实化进程是渐进的,企业未将成本扭曲形成的超高利润转移成工人养老、医疗和保险等支出,导致企业储蓄显著上升。这也是有人建议中国将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其综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储蓄率,但对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及其弹性、具体调整措施等仍需深入研究。此外,中国政府、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仍不彻底,影响了储蓄率的调整。尽管目前民营、私营企业已实现市场化和成本真实化,但政府机构体系没有纳入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虽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成本因素不确定,货币化程度不够。当前应当加快政府部门改革和职能转化。

社会观点

  有钱不敢花 我国居民储蓄率51% ,钱存起不花,消费就少了,央行几年前多次降存款利息,就是为了叫老百姓把钱拿出来用,好刺激和拉动经济增涨。
  2005年国内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看病贵、买房贵、上学贵,普通老百姓扎起了钱袋子;但储蓄多了未必是好事,全国政协委员徐创凤建议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今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4.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有钱了,中国人为啥不敢花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主委徐创凤在提案中指出,造成我国储蓄率高增长的根本原因并非居民收入增加,而是因为社会保障不完善,老百姓消费有后顾之忧。徐创凤委员建议,国家不但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要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现象:人均储蓄超万元不是好事
  徐创凤委员说,目前,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徐创凤在提案中指出,高储蓄率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组的资金来源,但是储蓄率过高过快增长却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过高的储蓄率导致内需不足。从宏观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消费指现期消费,储蓄是未来消费,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居民储蓄长期过快增长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另外,储蓄率过高也给银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原因: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到位
  徐创凤分析说,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了8203元,增长了23.9倍,农村居民收入也增长了18.5倍,并不是因为收入增加了,大家手头的钱多了,储蓄率才上升,导致居民只存钱不花钱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不到位,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对现期消费产生后顾之忧,很多人宁愿存钱不愿花钱。
  “一方面是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支出转由个人承担,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徐创凤认为,这些问题都导致居民在考虑收入支配的时候,不得不有很强的防患意识。

居民心声

  结婚了,得把钱袋子扎起来
  胡小姐(广州开发区一家外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同事和朋友眼里,我结婚后一下子变得“小气”起来:下班后不再嚷嚷着去逛街购物了,单位同事组织的周末自驾游也很少参加了,出门也学会挤公交车了。其实,几年前我也是“月光一族”。但结婚后我一下子明白了父母努力攒钱而不花钱的原因———以后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养孩子、养父母、养自己,到处都要花钱。一句话:结婚了,得把钱袋子扎起来。
  就当是给孩子储备教育基金
  老霍(北京一家国有企业职工):虽然现在看来许多企业的效益跟我们一样都不错,但谁又能断言这种不错的效益能坚持多久?假若哪天企业效益滑坡,我们这些靠工资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工人怎么过?总不能手头宽松时就猛花,拮据时就勒裤腰带吧。现在大学的学费越来越高,我家的孩子正读高一呢,过两年就要上大学了。现在家里是有一点积蓄,就当给孩子储备教育基金吧。
  被动消费像无底洞
  秦先生(广州东山区某小学教师):我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不缺钱,但还谈不上富裕。按理说,我和妻子都买了各种保险,算是没什么后顾之忧,但我总觉得现在的被动消费太多了,我们得时刻留点钱备用着。家里父母生病需要治疗,是被动消费;房屋被拆迁,要买新房,也是被动消费;如果孩子有出息,要出国留学什么的,做父母的虽然高兴,但那也是被动消费。你再怎么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呀。因此,存折里有钱,心里就不慌。

网友观点

  有福利保证谁都喜欢花钱
  对于中国高达14.8万亿元的储蓄余额,各大网站的网民也纷纷发表看法,阐述自己不敢花钱的原因。
  网友“天下有贼”:现在的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亲生子不如近身钱”,现在的医疗就是看在钱的分上治病的,就算是擦伤点皮也得花几百块,如果遇上大病呢?
  网友“今天不穿袜”:道理很简单,有钱人什么都有了,只好把钱都存起来。没钱人他想花钱但上哪弄去呢?
  网友“如花”:我们敢花钱吗?!我们都是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孩子只有一个。趁现在还不老赶紧赚钱多存些,干不动了好有口饭吃,不给儿女找麻烦,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网友“流动”:谁不喜欢花钱啊。但问题是我儿子要上学啊,我的房子还没有买啊,我和家人有可能生病啊。如果我们的国家和北欧高福利国家一样,我也喜欢花钱啊。
  网友“西域大唐”:谁说中国人不敢花钱我就跟谁急!你们没听说吗?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啦,如果说中国人不敢花钱,那奢侈品究竟是谁买去了?
  网友“David”:相对于一个孩子几万元的大学费用,相对于几十万元以上的房价,相对于高得吓人的医疗费用,人均一万元的存款算什么?

代表热议

  收入预期不确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刘昆表示,这主要还是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因为中国人历来储蓄率就比较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身边留点钱养老”,借债消费的观念还没有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策研究室主任关则文则认为,影响群众储蓄热情的因素主要是对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的不确定。另外,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价值,也是居民选择储蓄的原因。
  委员建议
  扩大社保覆盖面
  对此,徐创凤委员建议,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
  来源:广州日报
  储蓄率高达50%,而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15%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这么有钱?为什么在这么有钱的前提下中国居民的消费还是拉不上去呢?表面看来,人们的储蓄倾向占了上风。然而11年中,居民的储蓄从19%提高到22%,仅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且仍低于同期印度的24%;而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从17%提高到29%,提高了12个百分点,对总储蓄率增长的贡献高达80%,换句话说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钱的,钱恰恰都是掌握在政府及企业中,这样的储蓄结构这样的财富形式,老百姓有能力消费才见鬼了,更别说在房价如此高时买房了。------王晓龙 之拙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人民币升值    下一篇 储备资产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