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具有广泛的市场代表性,其总市值占香港联合交易所市场资本额总和的90%左右。为了进一步反映市场中各类股票的价格走势,恒生指数于1985年开始公布四个分类指数,把33种成份股分别纳入工商业、金融、地产和公共事业四个分类指数中。
恒生指数成份股的选取原则如下:
(1)按股票市值大小选择,必须属于占联交所所有上市普通股份总市值90%的排榜股票之列(市值指过去12个月的平均值)。
(2)按成交额大小选择,必须属于占联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成交额90%的排榜股票之列(成交额乃指过去24个月的成交总额)。
(3)必须在联交所上市满24个月以上。
根据以上标准初选出合格股票后,再按以下准则最终选定样本股:
(1)公司市值及成交额之排名。
(2)四个分类指数在恒生指数内各占的比重需大体反映市场情况。
(3)公司在香港有庞大业务。
(4)公司的财政状况。
1985年1月2日 恒生指数增加4只分类指数,把33只成份股以行业分为4个分类:恒生金融分类指数、恒生公用事业分类指数、恒生地产分类指数、恒生工商业分类指数。
1986年5月6日 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1993年3月推出恒生指数期权合约,为投资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
1992年8月4日 中信泰富成为首只晋身恒生指数成份股的红筹股。
1993年12月10日 恒生指数首次冲破10,000点并以10,228.11点收市。
2001年10月3日 恒生综合指数设立,提供更具广泛代表性的股市指标,综合指数包括在香港股市市值头200位的上市公司,共代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97%市值。
2006年9月11日 中国建设银行成为首只晋身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国企股。
2006年12月28日 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0,000点并以20,001.91点收市。
2007年10月18日 恒生指数首次冲破30,000点,但没有在30,000点以上收市,直至10月26日才以30,405.22点收市。
2008年5月9日 恒生指数公司收市后公布季度检讨,中国铝业(2600)及腾讯控股(0700)成为成份股取代长江基建(1038)及电讯盈科(008),在2008年6月10日生效。
但受港股直通车落实遥遥无期、内地股市由高位大幅调整及美国次按风暴恶化等利淡因素拖累,恒生指数由高位反覆下跌,于2008年1月22日跌穿被视为牛熊分界线的250天移动平均线,跌至2008年3月14日的低位21,041.25点,及后虽曾一度反弹至26,000点水平,但随着美国次按风暴新一波危机爆发,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政困难等消息拖累,恒生指数每况愈下,更于2008年10月10日交易时段内报出14398.54点,为近三年以来的新低。
恒生指数品种繁多,但其中影响较大的只有恒生成分指数(简称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简称国企指数),以及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简称红筹股指数)三种指数。
由香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服务有限公司编制,是以香港股票市场中的33家上市股票为成分股样本,以其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幅趋势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该指数于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开发布,基期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数定为100。
又称H股指数,全称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该指数以所有在联交所上市的中国H股公司股票为成份股计算得出加权平均股价指数。设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目的,是要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企业的股价表现的指标。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与恒生指数相同。
国企指数于1994年8月8日首次公布,以上市H股公司数目达到10家的日期,即1994年7月8日为基数日当日收市指数定为1000点。指数追溯计算至1993年7月6日,亦即首家中国企业在联交所上市的日期。
国企成分指数历史最低点为1998年8月创下的993.92点,历史最高点为1997年8月创下的7742.89点。
香港恒牛指数服务有限公司编制和发布的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该指数于1997年6月16已正式推出,首次样本股包括32只符合其选取条件的红筹股,而非所有红筹股指数以1993年1月4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
恒生红筹成分股指数的样本股曾在2001年6月1日调整为47家,为历史上最多水平2001年10月3日又调整为27只,主要由市值较大,交易活跃,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红筹股组成分布的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房地产、港口运输、汽车、科技及综合类等基期也相应改为2000年10月3日,基期指数为2000。
红筹指数历史最低点为1998年8月创下的1187.54点,历史最高点为1997年8月创下的6646.48点。
历史最高收市点数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数突破31,600点,以31,638.22点收市。
历史最低收市点数则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点,原因是六七暴动引发的股灾。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计)是1987年10月26日,当日收市报2,241.69点,下跌1,120.7点,跌幅达30%以上,原因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发的87股灾。
历史单日最大跌幅(以点数计)则是2008年1月22日,当日收市报21,757.63点,跌2,061.2点,跌幅达8.65%。这次大跌的主因为美国次按风暴无法受控而引发的全球股灾,恒生指数曾一度下跌2,109.23点,报21,709.63点。该日虽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跌幅收市,翌日却以历史最大单日点数升幅收市。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计)是1997年10月29日,当日的升幅1,705.4点(18.82%),报10,765.3点,主要是对冲基金活动以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铢被狙击,对冲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数下跌1,438.31点,报9,059.89点,当日最大曾下跌1,722.32点。
历史单日最大升幅(以点数计)是2008年1月23日,当日收市升2,332.54点,报24,090.17点,恒生指数曾一度上升2,482.35点,报24,239.98点,重上250天移动平均线,主要是因为美国突然减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后的反弹引致。
单日最大成交量,在2007年10月3日证券市场创下单日最大成交量,有1,201,263宗。
历史单日最大成交金额是2007年10月3日,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00亿,录得2,098.08亿。
恒生指数计算公式是:
现时指数=(现时成分股的总市值)/(上日收市时成分股的总市值)×上日收市指数
CurrentIndex:现时指数
Yesterday'sClosingIndex:上日收市指数
P(t):现时股价
P(t-1):上日收市股价
IS:已发行股票数量
FAF:流通系数
CF:比重上限系数(例如比重上限系数为40%,即指在指数编算上,只计算该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权。)
基准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准日指数是100点。
2006年6月30日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恒生指数加入H股后的计算方法及对现有成份股的数目及影响。
恒生指数分三阶段更改成份股于指数比重上限,第一阶段由2006年9月8日开始,恒生指数的计算方法改为以流通市值调整计算。每只成份股的比重上限为25%。第二阶段由2007年3月9日实施2/3的流通调整,流通系数=100-2/3(100%-流通系数)并上调至最接近的5%倍数,比重上限为20%。第三阶段由2007年9月7日实施全流通调整,比重上限为15%。此举主要是为了避免指数受个别大市值成份股(如汇丰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
对恒生指数影响最大的成份股是汇丰控股(16.3%),其次是中国移动(11.4%)、中国建设银行(5.52%)、中国工商银行(4.81%)。
日线实时报价:http://image.sinajs.cn/newchart/hk_stock/min/HSI.gif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