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
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能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这种战略及其配套政策要重点保护的是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这种工业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中进行竞争,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会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面前败下阵来。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为本国的弱小工业提供了一个温和的成长空间,使民族工业能在这种环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自己的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农业国或二流工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是单一的、畸形的,主要依靠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会发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这几个“上升”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合理化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了历史上对发达国家过分依赖的状态,增强了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信心和能力。
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各种资料表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这类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战后更为明显,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因为它们已改变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传统做法,把更多的初级产品留在国内,供自己的进口替代工业使用,国内消费所需要的多数工业制成品也已经能够由本国企业来提供,使加工和销售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国内。
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
进口替代战略在促进落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着若干消极影响,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难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密的保护中,本国企业感受不到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的生存竞争。对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使本国企业的产品即使质量差、价格高,也仍然有销路,也同样有利润。在这种环境下的企业就会满足于既得利益,就会失去自我完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所普遍存在的企业的低素质和生产的低效率就是由此产生的。
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现代经济发展非常注重规模效益问题,一个企业或一项生产的产品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才能提高。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企业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政府并不特别鼓励去开发国外市场,这就使产品销售受到很大限制,囿于了收入水平低、消费层次浅的国内消费者群。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并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常常得不到充分运用。在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中,这种消极作用尤为明显。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想通过保护贸易政策限制产品进口,以便改善不利的国际收支状况。然而,该战略实施的结果表明,这一目标远远没能达到。所实际达到的结果不是进口产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是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资本品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的进口。资本品的进口,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原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国内的工业化水平,以实现用国产品代替进口品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因而这一阶段多进口些资本品是合理的和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去平衡这种进口贸易以实现外汇的收与支相等呢?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出口创汇。可是这一时期的各种政策并不有利于出口创汇。一方面,政府并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扶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企业更愿意留在风险小、盈利有保障的国内求发展。另一方面,此时的保护性政策使企业普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再加上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动,尤其是传统的出口强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受到了这种汇率政策的抑制。
4、进口替代战略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失衡。进口替代战略下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强,比如过重的进口许可证限制、过多的政府补贴,这些都会使市场信号出现扭曲,使产品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一国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导致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和产业结构上的倾斜。如保护政策所重点培植的国内进口替代行业,会因为产品价格高、利润大而诱导厂商们无节制地向这类行业投资,最终会导致产品滞销、设备闲置。这一时期,为了节约外汇,国家关税政策也重点限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的进口,这就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保护良好的该类产品的生存空间,没有国外竞争对手,稳定的卖方市场,引致国内资源大量地投入这类目前尚不应过多投入的行业。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
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积极作用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能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这种战略及其配套政策要重点保护的是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这种工业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较差,很难与外国的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较量。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充分证明,在一个没有保护的市场中进行竞争,落后国家的幼稚工业会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面前败下阵来。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为本国的弱小工业提供了一个温和的成长空间,使民族工业能在这种环境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自己的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农业国或二流工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强了经济成长的独立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结构是单一的、畸形的,主要依靠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会发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1)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的比重在上升;(2)工业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在上升;(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的比重在上升。这几个“上升”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合理化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了历史上对发达国家过分依赖的状态,增强了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信心和能力。
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各种资料表明,国际分工体系对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这类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一种长期恶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战后更为明显,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因为它们已改变了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传统做法,把更多的初级产品留在国内,供自己的进口替代工业使用,国内消费所需要的多数工业制成品也已经能够由本国企业来提供,使加工和销售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国内。
进口替代战略的消极作用
进口替代战略在促进落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着若干消极影响,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难以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1、保护完好的市场环境抑制了企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使经济发展易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在严密的保护中,本国企业感受不到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的生存竞争。对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使本国企业的产品即使质量差、价格高,也仍然有销路,也同样有利润。在这种环境下的企业就会满足于既得利益,就会失去自我完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所普遍存在的企业的低素质和生产的低效率就是由此产生的。
2、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现代经济发展非常注重规模效益问题,一个企业或一项生产的产品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才能提高。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企业生产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政府并不特别鼓励去开发国外市场,这就使产品销售受到很大限制,囿于了收入水平低、消费层次浅的国内消费者群。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并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常常得不到充分运用。在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中,这种消极作用尤为明显。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之一是想通过保护贸易政策限制产品进口,以便改善不利的国际收支状况。然而,该战略实施的结果表明,这一目标远远没能达到。所实际达到的结果不是进口产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是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资本品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的进口。资本品的进口,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原材料,都是为了提高国内的工业化水平,以实现用国产品代替进口品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因而这一阶段多进口些资本品是合理的和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如何去平衡这种进口贸易以实现外汇的收与支相等呢?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出口创汇。可是这一时期的各种政策并不有利于出口创汇。一方面,政府并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扶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企业更愿意留在风险小、盈利有保障的国内求发展。另一方面,此时的保护性政策使企业普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再加上高估本币币值的汇率政策,使不利的出口局面更加被动,尤其是传统的出口强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受到了这种汇率政策的抑制。
4、进口替代战略易造成市场信号扭曲,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结构失衡。进口替代战略下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较强,比如过重的进口许可证限制、过多的政府补贴,这些都会使市场信号出现扭曲,使产品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一国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导致资源使用上的浪费和产业结构上的倾斜。如保护政策所重点培植的国内进口替代行业,会因为产品价格高、利润大而诱导厂商们无节制地向这类行业投资,最终会导致产品滞销、设备闲置。这一时期,为了节约外汇,国家关税政策也重点限制非生活必需品(如奢侈品)的进口,这就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保护良好的该类产品的生存空间,没有国外竞争对手,稳定的卖方市场,引致国内资源大量地投入这类目前尚不应过多投入的行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