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一般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过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生产力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占有形式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过渡性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阶级私有资本与工人无产阶级雇佣劳动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与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的必然危机,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实现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与人类商品经济高度历史的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方式客观历史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范围扩大了,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者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包揽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不仅产品和生产要素都表现为商品,而且商品还作为资本的产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但资本只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才可能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编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或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指的是生产的条件与形式。
从生产的条件方面来看,生产方式包括两个具体含义或内容:一是生产的技术条件,指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与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生产工艺状况等;二是生产的社会条件即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组织形式等。
从生产形式方面看,生产方式也包括两个具体含义或内容,一是社会的生产形式即生产类型,人们劳动的交换形式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更抽象层次的表现,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科技的发展在生产中的应用,决定了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静态表现,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劳动生产力在生产中的动态表现。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生产方式来传导的。由此看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进而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也要以生产方式为传导枢纽。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革也分别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条件的新特征
2O世纪5O年代在以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农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现代化,并出现了以电子技术为首的新产业群。劳动者一旦掌握了现代科技所形成的科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者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高于以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工作量,而且从事体力劳动的“篮领工人”人数急剧下降, 目前不到工人总数的20% .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人数大幅增长,已经达到工人总数的6o% 以上。
(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条件的新特征
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企业组织形式更加现代化和社会化。从广度上看,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已突出地表现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协作从一国范围向国际范围发展;从深度上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已发展到部门内部的各种零部件和各工序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一个产品可能是由多个国家的厂家加工而成的。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空前发展,企业规模迅速增大,以至垄断整个行业。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产品品种越来越富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也趋向更加灵活的方式。其一,逐渐形成了以大制造商为首、有众多承包商(或供应商)参加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有时会跨越国界,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其二,增设“知识经理”或“信息主管”,加强信息工作以及科研和培训工作。其三,企业管理模式由垂直型结构向分权结构发展,即将过去那种工人分配在各车间、完成某种工序的方式改变为综合性班组形式,其特点是把工人、技术人员、设计师、经济师、销售等不同专业人员组合在一起,把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项职能集于一身。企业放手让这些班组独立活动,让他们分担责任的同时,分享权力、信息和知识以及报酬,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新特征
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政策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即自由市场模式,侧重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日本模式即法人资本主义模式;德国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北欧模式即福利国家模式,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其经济体制革新表现在于:首先,不再是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使其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其次,更加重视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和计划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四)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的新特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也具有局部的质变,私人资本不仅发展为社会资本,而且社会资本大量股份化。股份资本又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战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股权分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股份内部化迅速兴起。在股份公司的内部。发行小额股票给内部职工。使职工成为小股东。美国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重仅为19% ,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O年代中期达到40%,90年代法人股东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于优势地位,从而使股东的作用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得到增强。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古典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人不再是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外卖劳动力为生的商品,利润分享制实施之后.工人拥有一定的企业股权,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劳动力价格工资,而且还能分到红利和股息,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单纯靠计件工资和严惩来役使雇员的泰罗制管理方式日见式微,工人不再只被当作机器的附属物严格管理,新的管理方式被称为“人本管理”,即民主管理。实施弹性工作制,使工人有更大的自由。企业主和工人的关系已经由尖锐的对立变为融洽合作,工人已不再视企业主为自己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同事。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呈现民主化、社会化的特点。民众不仅可以参与企业管理,而且可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现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朝葫芦型发展,即两极分化严重、中间阶级越来越小;而是呈橄榄型或菱角型,即中间阶级越来越大。
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从而适应和推动生产的社会化。个体资本股份化、私人资本国际化,从非垄断的社会资本发展到垄断的社会资本再到国家垄断的社会资本。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生产关系的本质上看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已经发生的变革还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本质缺陷,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其阶级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举世瞩目的。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来看,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节约了大量科研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技术条件得到全面革新。目前,我国许多先进科技已跃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信息产业等一系列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从生产的社会条件来看,在全社会范围优化产业结构,使其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加大产业内和产业间大型企业的联合,创建了几家世界500强企业。通过大力引进国外企业的现代管理经验,改造国有大型企业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效率。企业组织形式向灵活化、多样化发展。从社会的生产形式来看,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旧体制,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将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变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缺陷。
从生产的社会形式来看.在农村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人为强制建立的人民公社,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并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使它们从以前的不允许经营到允许经营,发展到承认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在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上突破了单一国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一大二公”的片面认识,鼓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承认和肯定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积极性,鼓励混合经济的发展。在分配方面,根本否定了平均分配。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肯定了按要素分配。建立了按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
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离不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这与以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是不大相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交换价值,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都是建立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之上。一旦这种国际贸易终止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基本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资本主义以前也有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但那时候的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交换价值,没有国际贸易它们也能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离不开市场,它是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形式。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比较显著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前提。正是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使越来越多的产品为市场而生产。这就渐渐地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产品卷入到商品生产之中,于是国内分散的市场逐渐合并为统一的市场。各国的国内市场又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民族市场。生产者不再是直接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而是通过生产某种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这种高度商品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分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市场,特别是世界市场成为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即货币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两个条件在历史上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创造出来的。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西欧各国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通过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促进货币资本的积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的开拓和掠夺,以及随之开展的对外贸易,使世界各地的金银财物不断流回欧洲,那里转化为资本。据统计,从16世纪到18世纪,从世界各地运回欧洲的黄金达2000吨、白银达12000吨。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促使了英国农场主把大片农田改成能产生更多收益的牧场,这种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造成了大批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加速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欧洲商品经济与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等小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小生产者破产,被迫成为依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无产者。虽然资本主义早期的海外贸易伴随着血腥的征服和暴力掠夺,但是海外市场以及规模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却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对外贸易的发展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必然是通过国际贸易而走向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具有不断追求扩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这时候,作为流通过程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已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那么,在大机器工业建立之后便是产业资本支配商业资本。这时候的海外市场和对外贸易并不仅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要按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发展了。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个绝对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它的生产建立在国际之间的比较优势之上。只要国际市场上的原料、机器的价格比国内便宜,资本家就尽可能地从国外进口;只要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得更好的价格,资本家就会尽量把它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卖。整个国际市场的贸易就是由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所主宰,“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因此,我们又可以把现代对外贸易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相关条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参考文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一般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过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生产力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占有形式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过渡性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产阶级私有资本与工人无产阶级雇佣劳动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与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的必然危机,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实现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与人类商品经济高度历史的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方式客观历史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范围扩大了,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者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包揽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不仅产品和生产要素都表现为商品,而且商品还作为资本的产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但资本只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才可能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编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或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指的是生产的条件与形式。
从生产的条件方面来看,生产方式包括两个具体含义或内容:一是生产的技术条件,指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与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生产工艺状况等;二是生产的社会条件即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组织形式等。
从生产形式方面看,生产方式也包括两个具体含义或内容,一是社会的生产形式即生产类型,人们劳动的交换形式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更抽象层次的表现,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科技的发展在生产中的应用,决定了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静态表现,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劳动生产力在生产中的动态表现。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生产方式来传导的。由此看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进而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也要以生产方式为传导枢纽。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革也分别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条件的新特征
2O世纪5O年代在以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农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现代化,并出现了以电子技术为首的新产业群。劳动者一旦掌握了现代科技所形成的科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者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完成高于以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工作量,而且从事体力劳动的“篮领工人”人数急剧下降, 目前不到工人总数的20% .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人数大幅增长,已经达到工人总数的6o% 以上。
(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条件的新特征
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企业组织形式更加现代化和社会化。从广度上看,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已突出地表现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协作从一国范围向国际范围发展;从深度上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已发展到部门内部的各种零部件和各工序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一个产品可能是由多个国家的厂家加工而成的。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空前发展,企业规模迅速增大,以至垄断整个行业。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产品品种越来越富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也趋向更加灵活的方式。其一,逐渐形成了以大制造商为首、有众多承包商(或供应商)参加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有时会跨越国界,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其二,增设“知识经理”或“信息主管”,加强信息工作以及科研和培训工作。其三,企业管理模式由垂直型结构向分权结构发展,即将过去那种工人分配在各车间、完成某种工序的方式改变为综合性班组形式,其特点是把工人、技术人员、设计师、经济师、销售等不同专业人员组合在一起,把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项职能集于一身。企业放手让这些班组独立活动,让他们分担责任的同时,分享权力、信息和知识以及报酬,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新特征
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政策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美国模式即自由市场模式,侧重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干预;日本模式即法人资本主义模式;德国模式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北欧模式即福利国家模式,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其经济体制革新表现在于:首先,不再是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经济,使其向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其次,更加重视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和计划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四)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的新特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也具有局部的质变,私人资本不仅发展为社会资本,而且社会资本大量股份化。股份资本又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战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股权分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股份内部化迅速兴起。在股份公司的内部。发行小额股票给内部职工。使职工成为小股东。美国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重仅为19% ,70年代中期达到30%左右,8O年代中期达到40%,90年代法人股东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于优势地位,从而使股东的作用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得到增强。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古典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人不再是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外卖劳动力为生的商品,利润分享制实施之后.工人拥有一定的企业股权,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劳动力价格工资,而且还能分到红利和股息,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单纯靠计件工资和严惩来役使雇员的泰罗制管理方式日见式微,工人不再只被当作机器的附属物严格管理,新的管理方式被称为“人本管理”,即民主管理。实施弹性工作制,使工人有更大的自由。企业主和工人的关系已经由尖锐的对立变为融洽合作,工人已不再视企业主为自己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同事。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呈现民主化、社会化的特点。民众不仅可以参与企业管理,而且可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现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朝葫芦型发展,即两极分化严重、中间阶级越来越小;而是呈橄榄型或菱角型,即中间阶级越来越大。
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从而适应和推动生产的社会化。个体资本股份化、私人资本国际化,从非垄断的社会资本发展到垄断的社会资本再到国家垄断的社会资本。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生产关系的本质上看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已经发生的变革还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本质缺陷,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其阶级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举世瞩目的。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来看,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节约了大量科研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技术条件得到全面革新。目前,我国许多先进科技已跃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信息产业等一系列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从生产的社会条件来看,在全社会范围优化产业结构,使其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加大产业内和产业间大型企业的联合,创建了几家世界500强企业。通过大力引进国外企业的现代管理经验,改造国有大型企业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效率。企业组织形式向灵活化、多样化发展。从社会的生产形式来看,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旧体制,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将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变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缺陷。
从生产的社会形式来看.在农村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人为强制建立的人民公社,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并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使它们从以前的不允许经营到允许经营,发展到承认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在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上突破了单一国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一大二公”的片面认识,鼓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承认和肯定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积极性,鼓励混合经济的发展。在分配方面,根本否定了平均分配。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肯定了按要素分配。建立了按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
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离不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这与以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是不大相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交换价值,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都是建立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之上。一旦这种国际贸易终止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基本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资本主义以前也有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但那时候的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交换价值,没有国际贸易它们也能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离不开市场,它是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形式。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比较显著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前提。正是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使越来越多的产品为市场而生产。这就渐渐地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产品卷入到商品生产之中,于是国内分散的市场逐渐合并为统一的市场。各国的国内市场又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民族市场。生产者不再是直接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而是通过生产某种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这种高度商品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分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市场,特别是世界市场成为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即货币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两个条件在历史上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创造出来的。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西欧各国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通过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促进货币资本的积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的开拓和掠夺,以及随之开展的对外贸易,使世界各地的金银财物不断流回欧洲,那里转化为资本。据统计,从16世纪到18世纪,从世界各地运回欧洲的黄金达2000吨、白银达12000吨。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促使了英国农场主把大片农田改成能产生更多收益的牧场,这种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造成了大批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加速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欧洲商品经济与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等小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小生产者破产,被迫成为依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无产者。虽然资本主义早期的海外贸易伴随着血腥的征服和暴力掠夺,但是海外市场以及规模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却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对外贸易的发展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必然是通过国际贸易而走向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具有不断追求扩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工业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这时候,作为流通过程组成部分的对外贸易,已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是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那么,在大机器工业建立之后便是产业资本支配商业资本。这时候的海外市场和对外贸易并不仅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是要按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发展了。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个绝对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它的生产建立在国际之间的比较优势之上。只要国际市场上的原料、机器的价格比国内便宜,资本家就尽可能地从国外进口;只要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得更好的价格,资本家就会尽量把它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卖。整个国际市场的贸易就是由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所主宰,“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因此,我们又可以把现代对外贸易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相关条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参考文献
- ↑ 王丽娜.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3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