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理论。他假定:经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提出其理论要点: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理论预测一致;
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
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
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70年代后,卢卡斯等人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首先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里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得分析前提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第一,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70年代后,全世界都产生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形下,资源闲置已不复存在,从而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即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供给已无弹性,生产已达到潜在的水平,就业已达到自然就业水平,故总供给已达到最大限度。第二,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政府干预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没有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因而,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三,用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个人决策的作用是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因此,个人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决策依赖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所以,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影响客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具体反映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前提中,即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但进入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需求过度才导致通货膨胀。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当被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圭桌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时,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以理性预期方法说明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兴起,盛极一时。
在西方经济学中,预斯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如商品生产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一文中以就业水平的分析,对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预期范畴进行的。但他实际上并未明确回答预期如何形成及预期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问题。凯恩斯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 M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宏观经济学派中,理性预期学派以其鲜明的有别于凯恩斯正统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引人注目。下面我们来考察预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蛛网理论是本世纪30年代问世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变化。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静态预期的数学模型如下:
2.外推型预期。
静态预期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失之于过分简单。市场价格不会始终不变,商品生产者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会总结经验教训,修正以前对市场价格的预期。因而,1941年经济学家梅茨勒(L.Metzler)引入了外推型预期,发展了静态预期。他认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3.适应性预期。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根(Cagen)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
4.理性预期。
前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对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穆斯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
(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
(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
(3)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
穆斯认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同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应假定预期的形成应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的经济学含义是:
(1)理性预期是经济主体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
(2)经济当事人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并不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也不要求每个人的预期都正确无误,但理性预期的误差平均为零。
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但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窥知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想。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自由市场制度能使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这与旨在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当前西方保守主义的新型自由经营论思潮。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能够保证资本主义长期协调,稳定地发展,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克服经济危机,建立自然秩序。
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
-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理论。他假定:经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提出其理论要点: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理论预测一致;
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
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
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70年代后,卢卡斯等人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首先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里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得分析前提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第一,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70年代后,全世界都产生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形下,资源闲置已不复存在,从而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即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供给已无弹性,生产已达到潜在的水平,就业已达到自然就业水平,故总供给已达到最大限度。第二,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政府干预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没有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因而,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第三,用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个人决策的作用是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因此,个人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决策依赖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所以,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影响客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具体反映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前提中,即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但进入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需求过度才导致通货膨胀。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当被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圭桌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时,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以理性预期方法说明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兴起,盛极一时。
在西方经济学中,预斯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如商品生产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一文中以就业水平的分析,对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预期范畴进行的。但他实际上并未明确回答预期如何形成及预期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问题。凯恩斯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 M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宏观经济学派中,理性预期学派以其鲜明的有别于凯恩斯正统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引人注目。下面我们来考察预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蛛网理论是本世纪30年代问世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变化。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静态预期的数学模型如下:
2.外推型预期。
静态预期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失之于过分简单。市场价格不会始终不变,商品生产者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会总结经验教训,修正以前对市场价格的预期。因而,1941年经济学家梅茨勒(L.Metzler)引入了外推型预期,发展了静态预期。他认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3.适应性预期。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根(Cagen)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
4.理性预期。
前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对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穆斯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
(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
(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
(3)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
穆斯认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同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应假定预期的形成应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的经济学含义是:
(1)理性预期是经济主体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
(2)经济当事人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并不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也不要求每个人的预期都正确无误,但理性预期的误差平均为零。
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但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窥知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想。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自由市场制度能使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这与旨在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当前西方保守主义的新型自由经营论思潮。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能够保证资本主义长期协调,稳定地发展,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克服经济危机,建立自然秩序。
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