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CM或NC),又称作“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Ⅱ”,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这个学派的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这种经济理论认为:
(l)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
(2)人们的预期遵循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是政策无效性定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论述的命题
具体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Ⅰ与货币主义Ⅱ的主要区别。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编辑]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时代: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由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演化而来,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理论,但它的确是作为正统货币主义的不同学派而存在与发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是非均衡的经济学,认为均衡只是一种特殊状态,而非均衡才是常态,因此,经济的波动也就是这种非均衡的变动。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在依据几个微观假说之后,认为经济波动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均衡变动,引起均衡变动的原因,则是未能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所以,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又被称作货币意外模型或货币幻觉模型。
1.微观基础(假说)
(l)理性预期假说:在《通论》中,凯恩斯充分强调了预期在影响投资中的作用,但他却忽略了预期在经济政策上的影响,而理性预期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它在这一方面的生命力。根据穆斯(1961)对理性预期的强假设认为,理性预期就是指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采纳和接受的正是这一强假设形式。但应该指出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能十分准确地预见未来,由于得不到完整的信息,预见往往是错误的,这正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2)持续市场出清假说:这是一个最有争议的假说,它隐含着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地得到调整以出清市场,从而也就否认了价格粘性,而价格粘性却是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非均衡理论的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按理性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佳消费量,生产者则按理性预它也只能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优生产量,而在交易中,所有可能的获益就已经被穷尽(巴罗,1979),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结果经济就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短期和长期)。
(3)信息混乱假说: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顶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信息混乱假说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传导机制的基本要素,也是造成货币的货币扰动引起了一般价格水平为,只要让公众相信货币非中性的源泉。
(4)总供给假说:卢卡斯(1972,1973)认为工人/厂商的劳而对其他市场价格变动信息滞费相关的产量和就业成本的情况动/产量的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假设厂商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别的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了解在时间上滞后,这样,厂商的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就会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又会直接导致实际产量对它的自水平。这就是卢卡斯“意外”供给函数的表述。
2.货币冲击的经济周期变动
对于经济周期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是一个非均衡现象,而不可能得到一个均衡理论,然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正是对总量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一个均衡解释。它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其二是经济波动传导机制是什么。这一理论将货币冲击分为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波动没有影响,而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则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使理性预期产生错误,使一部分影响整个经济的货币冲击未能预见,这样就产生相对价格的偏差。而根据取决于相对价格的总供给假说,经济总产量和就业量就会随之发生偏差。在这个波动过程中,信息障碍是偏差的传导机制。由于劳动者和厂商都拥有不完全信息,他们错误地把一般价格变化当成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分别变动劳动和产出的供给。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假定起初产量和就业量处在自然水平下,而未预见到的货币扰动引起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根据总供给假说,厂商仅仅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其他市场价格变动信息获得滞后,如果单个厂商把一般价格上升误认为是自己产品的需求上升,他们就会作出提高产量的反应,同样,单个劳动者则会做出提高劳动供给价格的反应。结果是总产量和就业量都将暂时高于自然水平。短期中,经济总量由于未预见的货币冲击,可能偏离自然水平产生波动,但就长期而言,一旦经济当事人意识到价格的变动只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时,产出和就业量就会被调整到初始的自然水平。
3.政策主张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有效需求的变化,从而经济总量的变化。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经济总量,而未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也只有在短期内会影响总量的变化,在长期内,它也只能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劝,对总量变化是不起作用的。同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次为,货币当局实施系统性货币玫策所采用的一些货币规则,往注会被经济当事人预见到,并将其考虑到自己的理性预期中,因比,系统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货币在这里是超中性均(萨金特,1975;华莱士,1976),而非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或随机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增大产量和就业量的偏差范围。对于治理通货膨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要让公众相信货币当局将言出必行地贯彻它所宣布的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就可以在没有花费相关的产量和就业成本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因为这样将会使理性的当事人立即向下校正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当然如果政策缺乏可信性,通货膨胀预期就不会充分下降,经济也就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产量一就业成本。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进一步认为,增加总产量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必须在供给方面寻找,只有那些能激励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动的政策才会有效。
卢卡斯(1976)在“卢卡斯批判”这篇论文中提出,政策的变化会使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因此,依据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的政策效果,这一做法是无效的。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不可能不变,而且,政策制定者又无法预期到在新的和不同的经济政策条件下其经济模型的参数。按照卢卡斯的观点,在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模型中,模型参数对政策变化的不变性难以得到保证,而在均衡理论分析中,模型的结构关系可能会在政策变化时不发生变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在70年代,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已替代货币学派而成为正统凯恩斯主义最主要的挑战者,然而到了80年代,该模型同时陷人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绝境。在理论上,人们不断地对它的假设和结论提出疑问,认为模型中关于信息混乱假说是难以置信的,价格变动过程中的信息滞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桑迪·格罗斯曼),而且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使信息不完全的作用大大减小。在考虑名义利率后的货币量自回归中,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消失,引起了对货币作用的怀疑,并进一步探索货币的内在性(托宾),认为大多数货币供给量是内在货币,它们的实际量适应经济活动的水平。另外,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又无法对消费和闲暇在经济周期的反向运动作出解释(格罗斯曼,1973; 罗伯特·巴罗,1984)。而在经济上,支持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这一主张的证据并非那么有力(巴罗,1993),价格冲击与产出就业量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表现得很弱或根本不存在(萨金特,1976; 费雪尔,1979)。另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也推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转变,首先,与70年代期间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注意到了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其次,纳尔逊和普罗索(1982)在解释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时发现,真实的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来得重要。由于以上的一些因素,使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自80年代以来,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实际因素,开始从物质环境、关键产品价格、技术进步中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而闻名的。
1.特征与假说
巴罗(1980)在文章中,试图将经济波动的实际冲击与标准的新古典模型结合起来,结果开创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先河。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抛弃了货币冲击对经济波动的作用,认为经济波动是完全信息下实际均衡的变动,而变动的推动则为察赋、技术和偏好的波动,也就是说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虽然是在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除货币对产量的影响,只是认为这种影响是非常小的。同时,它在本质上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特色:一经济波动被认为是竞争性的均衡变动,经济当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形成理性预期,而价格的灵活变动确保了所有市场的持续出清,货币是中性的,生产函数仍然是古典的。当然,重要的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吸收了这些假说和结论之后,提出了一些根本不同的观点:
供给冲击替代了货币冲击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而供给冲击则主要以技术变化的形式出现。技术冲击是持久性的随机过程,生产函数则同样是技术冲击随机干扰的生产函数。产量的变动也就是随机游走的。传播机制不仅仅只是信息障碍,而是多元的,并提出了跨时期的劳动替代假说,作为主要的传播机制。货币不仅是中性,更是内在性的。将经济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结合,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长期与短期分析的二分法。
(l)产量波动的随机过程:通过对产量时间序列的统计,传统观点认为当期的产量依赖于前一期的产量,这样,一个对产量外在的暂时随机冲击,将在时间上向后传播,形成序列相关,但由于这种依赖性并不是完全的,因此,冲击对产量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产量也就将回归到自然水平上来,这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所引起的产量波动是一致的。然而,纳尔逊和普罗索(1982)在对美国的GNP数据研究时发现,GNP在受冲击之后,不存在朝自然回归的倾向,而是一个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动可以说是一个随机游走的过程,当期的产量仍然依赖于前一期的产量,但依赖程度是完全的,这样,任何一个对产量的随机冲击都将永久性地被保持,而根据货币中性假说,新古典GNP的持久变动不可能是货币冲击的结果。因此,这一表现表明,造成GNP波动的主要力量是真实冲击,是变量中的实际因素。
(2)供给冲击和技术冲击:经济的周期波动,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变化来解释。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强调了需求的变动,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是从供给方面来考虑的。
这种带来供给变化的冲击主要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关键产品的价格变化:人为性灾害;政府法规的变化和生产力冲击。其中,生产力冲击被统一归纳为技术变化。并进一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引起经济波动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技术冲击。而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则可以用古典的分析法来描述。
(3)跨时期替代假说:由于冲击并不是来自劳动供给函数本身,因此,均衡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周期模式应该是由实际工资的周期行为所确定的。而技术冲击的短暂变化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较小变化和就业量的较大变化,必须有一个跨时期的劳动供给替代来支持。卢卡斯和拉平在1969年的论文中,对此作了研究。他们考察了一个在两个时期里既工作又消费的人,通过研究他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得出结论,认为在两个时期中劳动投人的比率是由这两个时期的相对工资所决定的,而一个时期的较小工资增长可以引起个人在那个时期提供相对较大的劳动量。同时,他们还指出,个人可能对实际工资的暂时变化反应敏感,而对永久变化根本不反应。这个结果说明,个人对有时可能在实际工资上被觉察到的、小的并按照周期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而这种变化,则可能是由技术冲击所引起的。
(4)货币内在性:传统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和产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f这在西姆斯(1972)的文章中被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货币的不稳定是真实量不稳定的核心。然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也许只是表明货币供给是对经济活动作出反应,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对未来产量增长的预期导致了目前货币供给的增长,例如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这在货币当局盯住利率时尤为如此(巴罗,1993),这种情况下,货币是内生的中性假说在短期和长期都将适用。金和普罗索(1984)在模型中已经把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历史联系解释成货币对产量的内在反应。
2.基本模型
芬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最早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没有货币特征,只包括能够扩充到名义变量的真实变量。以后,经济学家通过实际的统计检验,对基一普模型作了一些修改,得到下面的一个以实际经济为基础的实际周期的基本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由大量公认的、无限期界的家庭组成,每个家庭追求下式达到最大化:
其中,Ct和Lt,代表家庭在t时期的消费和闲暇,β(0<β3<1)为贴现因子。Lt = 1 − nt,nt为家庭提供的劳动。每个家庭面临如下生成函数:
和代表家庭在t时期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数量,zt反映技术状况的随机变动。每期资本以的δ比率折旧。
考虑到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每个家庭的约束条件:
其中,wt和qt分别为工资率和租赁率。由于市场总是均衡的,所以必定有艺和,而每个家庭又都是相似的,这样就有和。另外,还存在一个家庭长期计划的横截性条件:
λt + j为上述方程最大化的一个拉格朗日乘子。这样,根据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以及横截性条件,可以得到关于资本量、消费量和劳动供给量的最优解:kt + 1 = k(kt,zt)ct = c(kt,zt)nt = n(kt,zt),这个最优解表明,资本投人量、劳动供给量从而总产量是关于技术冲击随机波动的。这个结论虽然只适用于很少几种的函数形式,但对于对数性形式的u和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f是成立的,因此,它的适用性仍然是很广泛的。
为什么人们在繁荣时期比在萧条时期工作得更多,消费得也更多,即消费和闲暇为什么呈反向运动,对于这个问题,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无法作出解释,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提出了两种可选择的标准系统阐述。在基德兰德一普雷斯科特的模型中,考虑到了效用函数中的习惯形成或疲劳,并通过用在闲暇上的分配时延来代替效用函数中的闲暇说法。在罗杰斯一汉森模型中,“工资”或消费在时间上的易变性被认为不取决于在闲暇功能效用下的性质,更确切地说,工资的周期模式反映的是消费功能的边际效用的性质,而不是闲暇功能的边际效用。
3.政策含义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者提出了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者并不满足于此,它将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财政政策分析,从而得出了财政政策无效的命题。另外新一代的新古典学者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结合分析,认为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的任何政策都是会降低社会福利的。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通过向公众借债的方法扩大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从而扩大产量和就业量。然而巴罗在70年代通过复兴李嘉图曾经提出的一个命题,即在理论上赋税和债务融资是等价的,从而否定了正统观点。巴罗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指出,在给定政府支出路径的条件下,有两方面的条件可使巴罗一李嘉图定理成立。
第一,每期的政府预算约束表明预算赤字只改变了征税的时间,而没有改变征税的贴现值。
第二,每个家庭作出消费、劳动供给等决策时,关心的只是税收的贴现值,而不是赋税的时间安排。
因而,巴罗得出结论,个人的跨时期最优消费决策会完全抵消政府赤字财政的影响,从而财政政策无效。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不稳定会减少社会福利,因此非常重视经济的稳定,并企图通过各种政府政策来维持。然而纳尔逊和普博采(1982)以及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通过将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结合在一起分析的方法表明,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产量和就业的较大波动正是“标准的新古典理论所预言的”。由于经济的不稳定是理性预期当事人对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人们所观察到的经济不稳定是理性预期当事人对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人们所观察到的经济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是不可避免的,经济波动也不应被认为是对最优福利的偏离。相反,任何企图减少这种不稳定的政府政策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因此,政府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最近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数学工具与古典理论的结合,不仅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也开拓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更可贵的是它一直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然而,现在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在模型中为形成经济周期所需要的技术冲击规模和频率是否可信(萨默斯大林,1986),经济周期中所观察到的就业变动难以用跨时期的替代来解释(曼丘,1989),在经验检验中,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缺乏有力的证据(费尔,莱德勒,1992)。另外,对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刚性的现实存在以及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这一挑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正是在这些批评与挑战中慢慢地发展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者在研究美国GNP的随机游走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认为将增长理论与经济波动分析相隔离是不合逻辑的。通过消除趋势与周期之间的区别,结合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金,1988;普罗索,1989),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长期与短期分析的二分法,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也越来越热衷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巴罗说道:“可以肯定的是,增长理论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罗默(1989)在他的文章中具体讨论了各种最近的经济增长模型。
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重视博弈论(对策论)在实际政策中的运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最早在分析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时指出,假设政府制定了它所认为的最优政策,然后将它宣布给私人部门,如果该项政策被相信了,那么在随后的时间里,它也许已不再停留在最优状态,因为在新的情况下,政府会发现存在着私人部门背弃诺言或在从前所宣布的政策上做手脚的激励,这样就导致了政府部门与私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策略博弈。这些研究现在已经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工资的调节等方面有了广泛的运用。
">编辑]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实行某种政策以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就不能在经济政策上对社会搞突然袭击,而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这样,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无效的了。
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宏观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批评看法:
(1)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表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产量、就业或其他经济总量方面不会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场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经济生活,但他们不可能克服经济周期。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明确的告诉人们经济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结果确定性越小,实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项错误的政策都会将事情弄得很糟。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就是不确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从容不迫,加倍小心,决不能用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措施去刺激经济。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他们的结果,也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根据凯恩斯主义方法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人,无法让经济中的个人去选择自己认为有良好结果的政策。他们是被迫选择这些政策的。其结果是,除非人们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规定相配合,否则,这些经济政策很有可能是人们的处境普遍的变得更糟。
参考文献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CM或NC),又称作“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Ⅱ”,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这个学派的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这种经济理论认为:
(l)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
(2)人们的预期遵循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是政策无效性定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论述的命题
具体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Ⅰ与货币主义Ⅱ的主要区别。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编辑]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时代: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由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演化而来,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理论,但它的确是作为正统货币主义的不同学派而存在与发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是非均衡的经济学,认为均衡只是一种特殊状态,而非均衡才是常态,因此,经济的波动也就是这种非均衡的变动。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在依据几个微观假说之后,认为经济波动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均衡变动,引起均衡变动的原因,则是未能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所以,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又被称作货币意外模型或货币幻觉模型。
1.微观基础(假说)
(l)理性预期假说:在《通论》中,凯恩斯充分强调了预期在影响投资中的作用,但他却忽略了预期在经济政策上的影响,而理性预期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它在这一方面的生命力。根据穆斯(1961)对理性预期的强假设认为,理性预期就是指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采纳和接受的正是这一强假设形式。但应该指出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能十分准确地预见未来,由于得不到完整的信息,预见往往是错误的,这正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2)持续市场出清假说:这是一个最有争议的假说,它隐含着价格可以自由地、迅速地得到调整以出清市场,从而也就否认了价格粘性,而价格粘性却是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非均衡理论的基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按理性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佳消费量,生产者则按理性预它也只能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预期决定自己的最优生产量,而在交易中,所有可能的获益就已经被穷尽(巴罗,1979),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结果经济就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短期和长期)。
(3)信息混乱假说: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顶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信息混乱假说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传导机制的基本要素,也是造成货币的货币扰动引起了一般价格水平为,只要让公众相信货币非中性的源泉。
(4)总供给假说:卢卡斯(1972,1973)认为工人/厂商的劳而对其他市场价格变动信息滞费相关的产量和就业成本的情况动/产量的供给取决于相对价格。假设厂商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别的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了解在时间上滞后,这样,厂商的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就会发生偏离,而这种偏离又会直接导致实际产量对它的自水平。这就是卢卡斯“意外”供给函数的表述。
2.货币冲击的经济周期变动
对于经济周期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是一个非均衡现象,而不可能得到一个均衡理论,然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正是对总量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一个均衡解释。它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其二是经济波动传导机制是什么。这一理论将货币冲击分为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波动没有影响,而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则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使理性预期产生错误,使一部分影响整个经济的货币冲击未能预见,这样就产生相对价格的偏差。而根据取决于相对价格的总供给假说,经济总产量和就业量就会随之发生偏差。在这个波动过程中,信息障碍是偏差的传导机制。由于劳动者和厂商都拥有不完全信息,他们错误地把一般价格变化当成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分别变动劳动和产出的供给。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假定起初产量和就业量处在自然水平下,而未预见到的货币扰动引起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根据总供给假说,厂商仅仅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其他市场价格变动信息获得滞后,如果单个厂商把一般价格上升误认为是自己产品的需求上升,他们就会作出提高产量的反应,同样,单个劳动者则会做出提高劳动供给价格的反应。结果是总产量和就业量都将暂时高于自然水平。短期中,经济总量由于未预见的货币冲击,可能偏离自然水平产生波动,但就长期而言,一旦经济当事人意识到价格的变动只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时,产出和就业量就会被调整到初始的自然水平。
3.政策主张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有效需求的变化,从而经济总量的变化。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经济总量,而未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也只有在短期内会影响总量的变化,在长期内,它也只能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劝,对总量变化是不起作用的。同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次为,货币当局实施系统性货币玫策所采用的一些货币规则,往注会被经济当事人预见到,并将其考虑到自己的理性预期中,因比,系统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货币在这里是超中性均(萨金特,1975;华莱士,1976),而非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或随机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增大产量和就业量的偏差范围。对于治理通货膨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要让公众相信货币当局将言出必行地贯彻它所宣布的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就可以在没有花费相关的产量和就业成本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因为这样将会使理性的当事人立即向下校正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当然如果政策缺乏可信性,通货膨胀预期就不会充分下降,经济也就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产量一就业成本。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进一步认为,增加总产量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必须在供给方面寻找,只有那些能激励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动的政策才会有效。
卢卡斯(1976)在“卢卡斯批判”这篇论文中提出,政策的变化会使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因此,依据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评价不同的政策效果,这一做法是无效的。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不可能不变,而且,政策制定者又无法预期到在新的和不同的经济政策条件下其经济模型的参数。按照卢卡斯的观点,在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模型中,模型参数对政策变化的不变性难以得到保证,而在均衡理论分析中,模型的结构关系可能会在政策变化时不发生变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在70年代,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已替代货币学派而成为正统凯恩斯主义最主要的挑战者,然而到了80年代,该模型同时陷人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绝境。在理论上,人们不断地对它的假设和结论提出疑问,认为模型中关于信息混乱假说是难以置信的,价格变动过程中的信息滞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桑迪·格罗斯曼),而且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使信息不完全的作用大大减小。在考虑名义利率后的货币量自回归中,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消失,引起了对货币作用的怀疑,并进一步探索货币的内在性(托宾),认为大多数货币供给量是内在货币,它们的实际量适应经济活动的水平。另外,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又无法对消费和闲暇在经济周期的反向运动作出解释(格罗斯曼,1973; 罗伯特·巴罗,1984)。而在经济上,支持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这一主张的证据并非那么有力(巴罗,1993),价格冲击与产出就业量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表现得很弱或根本不存在(萨金特,1976; 费雪尔,1979)。另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也推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转变,首先,与70年代期间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注意到了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其次,纳尔逊和普罗索(1982)在解释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时发现,真实的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来得重要。由于以上的一些因素,使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自80年代以来,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实际因素,开始从物质环境、关键产品价格、技术进步中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而闻名的。
1.特征与假说
巴罗(1980)在文章中,试图将经济波动的实际冲击与标准的新古典模型结合起来,结果开创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先河。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抛弃了货币冲击对经济波动的作用,认为经济波动是完全信息下实际均衡的变动,而变动的推动则为察赋、技术和偏好的波动,也就是说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虽然是在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除货币对产量的影响,只是认为这种影响是非常小的。同时,它在本质上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特色:一经济波动被认为是竞争性的均衡变动,经济当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形成理性预期,而价格的灵活变动确保了所有市场的持续出清,货币是中性的,生产函数仍然是古典的。当然,重要的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吸收了这些假说和结论之后,提出了一些根本不同的观点:
供给冲击替代了货币冲击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而供给冲击则主要以技术变化的形式出现。技术冲击是持久性的随机过程,生产函数则同样是技术冲击随机干扰的生产函数。产量的变动也就是随机游走的。传播机制不仅仅只是信息障碍,而是多元的,并提出了跨时期的劳动替代假说,作为主要的传播机制。货币不仅是中性,更是内在性的。将经济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结合,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长期与短期分析的二分法。
(l)产量波动的随机过程:通过对产量时间序列的统计,传统观点认为当期的产量依赖于前一期的产量,这样,一个对产量外在的暂时随机冲击,将在时间上向后传播,形成序列相关,但由于这种依赖性并不是完全的,因此,冲击对产量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产量也就将回归到自然水平上来,这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所引起的产量波动是一致的。然而,纳尔逊和普罗索(1982)在对美国的GNP数据研究时发现,GNP在受冲击之后,不存在朝自然回归的倾向,而是一个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动可以说是一个随机游走的过程,当期的产量仍然依赖于前一期的产量,但依赖程度是完全的,这样,任何一个对产量的随机冲击都将永久性地被保持,而根据货币中性假说,新古典GNP的持久变动不可能是货币冲击的结果。因此,这一表现表明,造成GNP波动的主要力量是真实冲击,是变量中的实际因素。
(2)供给冲击和技术冲击:经济的周期波动,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变化来解释。正统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强调了需求的变动,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是从供给方面来考虑的。
这种带来供给变化的冲击主要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关键产品的价格变化:人为性灾害;政府法规的变化和生产力冲击。其中,生产力冲击被统一归纳为技术变化。并进一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引起经济波动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技术冲击。而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则可以用古典的分析法来描述。
(3)跨时期替代假说:由于冲击并不是来自劳动供给函数本身,因此,均衡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周期模式应该是由实际工资的周期行为所确定的。而技术冲击的短暂变化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较小变化和就业量的较大变化,必须有一个跨时期的劳动供给替代来支持。卢卡斯和拉平在1969年的论文中,对此作了研究。他们考察了一个在两个时期里既工作又消费的人,通过研究他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得出结论,认为在两个时期中劳动投人的比率是由这两个时期的相对工资所决定的,而一个时期的较小工资增长可以引起个人在那个时期提供相对较大的劳动量。同时,他们还指出,个人可能对实际工资的暂时变化反应敏感,而对永久变化根本不反应。这个结果说明,个人对有时可能在实际工资上被觉察到的、小的并按照周期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而这种变化,则可能是由技术冲击所引起的。
(4)货币内在性:传统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和产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f这在西姆斯(1972)的文章中被称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货币的不稳定是真实量不稳定的核心。然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却认为,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也许只是表明货币供给是对经济活动作出反应,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对未来产量增长的预期导致了目前货币供给的增长,例如在经济扩张期间,对货币的需求会扩张,并诱导货币供给的调整反应,这在货币当局盯住利率时尤为如此(巴罗,1993),这种情况下,货币是内生的中性假说在短期和长期都将适用。金和普罗索(1984)在模型中已经把货币与产量之间的历史联系解释成货币对产量的内在反应。
2.基本模型
芬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最早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在该模型中,没有货币特征,只包括能够扩充到名义变量的真实变量。以后,经济学家通过实际的统计检验,对基一普模型作了一些修改,得到下面的一个以实际经济为基础的实际周期的基本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由大量公认的、无限期界的家庭组成,每个家庭追求下式达到最大化:
其中,Ct和Lt,代表家庭在t时期的消费和闲暇,β(0<β3<1)为贴现因子。Lt = 1 − nt,nt为家庭提供的劳动。每个家庭面临如下生成函数:
和代表家庭在t时期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数量,zt反映技术状况的随机变动。每期资本以的δ比率折旧。
考虑到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每个家庭的约束条件:
其中,wt和qt分别为工资率和租赁率。由于市场总是均衡的,所以必定有艺和,而每个家庭又都是相似的,这样就有和。另外,还存在一个家庭长期计划的横截性条件:
λt + j为上述方程最大化的一个拉格朗日乘子。这样,根据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以及横截性条件,可以得到关于资本量、消费量和劳动供给量的最优解:kt + 1 = k(kt,zt)ct = c(kt,zt)nt = n(kt,zt),这个最优解表明,资本投人量、劳动供给量从而总产量是关于技术冲击随机波动的。这个结论虽然只适用于很少几种的函数形式,但对于对数性形式的u和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f是成立的,因此,它的适用性仍然是很广泛的。
为什么人们在繁荣时期比在萧条时期工作得更多,消费得也更多,即消费和闲暇为什么呈反向运动,对于这个问题,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无法作出解释,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则提出了两种可选择的标准系统阐述。在基德兰德一普雷斯科特的模型中,考虑到了效用函数中的习惯形成或疲劳,并通过用在闲暇上的分配时延来代替效用函数中的闲暇说法。在罗杰斯一汉森模型中,“工资”或消费在时间上的易变性被认为不取决于在闲暇功能效用下的性质,更确切地说,工资的周期模式反映的是消费功能的边际效用的性质,而不是闲暇功能的边际效用。
3.政策含义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者提出了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者并不满足于此,它将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财政政策分析,从而得出了财政政策无效的命题。另外新一代的新古典学者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结合分析,认为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的任何政策都是会降低社会福利的。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通过向公众借债的方法扩大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从而扩大产量和就业量。然而巴罗在70年代通过复兴李嘉图曾经提出的一个命题,即在理论上赋税和债务融资是等价的,从而否定了正统观点。巴罗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指出,在给定政府支出路径的条件下,有两方面的条件可使巴罗一李嘉图定理成立。
第一,每期的政府预算约束表明预算赤字只改变了征税的时间,而没有改变征税的贴现值。
第二,每个家庭作出消费、劳动供给等决策时,关心的只是税收的贴现值,而不是赋税的时间安排。
因而,巴罗得出结论,个人的跨时期最优消费决策会完全抵消政府赤字财政的影响,从而财政政策无效。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不稳定会减少社会福利,因此非常重视经济的稳定,并企图通过各种政府政策来维持。然而纳尔逊和普博采(1982)以及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通过将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结合在一起分析的方法表明,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产量和就业的较大波动正是“标准的新古典理论所预言的”。由于经济的不稳定是理性预期当事人对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人们所观察到的经济不稳定是理性预期当事人对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最优反应的结果,人们所观察到的经济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是不可避免的,经济波动也不应被认为是对最优福利的偏离。相反,任何企图减少这种不稳定的政府政策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因此,政府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最近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数学工具与古典理论的结合,不仅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也开拓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更可贵的是它一直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然而,现在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在模型中为形成经济周期所需要的技术冲击规模和频率是否可信(萨默斯大林,1986),经济周期中所观察到的就业变动难以用跨时期的替代来解释(曼丘,1989),在经验检验中,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缺乏有力的证据(费尔,莱德勒,1992)。另外,对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刚性的现实存在以及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这一挑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正是在这些批评与挑战中慢慢地发展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者在研究美国GNP的随机游走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认为将增长理论与经济波动分析相隔离是不合逻辑的。通过消除趋势与周期之间的区别,结合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金,1988;普罗索,1989),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长期与短期分析的二分法,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也越来越热衷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巴罗说道:“可以肯定的是,增长理论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罗默(1989)在他的文章中具体讨论了各种最近的经济增长模型。
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重视博弈论(对策论)在实际政策中的运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最早在分析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时指出,假设政府制定了它所认为的最优政策,然后将它宣布给私人部门,如果该项政策被相信了,那么在随后的时间里,它也许已不再停留在最优状态,因为在新的情况下,政府会发现存在着私人部门背弃诺言或在从前所宣布的政策上做手脚的激励,这样就导致了政府部门与私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策略博弈。这些研究现在已经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工资的调节等方面有了广泛的运用。
">编辑]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实行某种政策以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就不能在经济政策上对社会搞突然袭击,而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这样,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无效的了。
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宏观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批评看法:
(1)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表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产量、就业或其他经济总量方面不会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场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经济生活,但他们不可能克服经济周期。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明确的告诉人们经济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结果确定性越小,实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项错误的政策都会将事情弄得很糟。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就是不确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从容不迫,加倍小心,决不能用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措施去刺激经济。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他们的结果,也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根据凯恩斯主义方法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人,无法让经济中的个人去选择自己认为有良好结果的政策。他们是被迫选择这些政策的。其结果是,除非人们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规定相配合,否则,这些经济政策很有可能是人们的处境普遍的变得更糟。
参考文献
- ↑ 袁东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研究.1999(12)
- ↑ 黄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其政策意义.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