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定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规模内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和聚集经济。其中,聚集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具体来说,其包括:
(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2)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阿罗(Arrow)所说的“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直观地看,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这样便可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一).模型假设
1. 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例如,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2.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3.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二)模型分析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而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有两个:(1)要素密集度,(2)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前者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后者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厚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 。
1. 在封闭条件下
在一般均衡点上,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且社会福利由通过均衡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见图1)。
图1
由于两国所有条件均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2. 在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即发现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例如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各自将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都会获益(见图2)。
图2
3.贸易结果
(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是相同的。
(2) 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两国的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的中点。
模型结论
1. 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
2. 在两国情况完全相同条件下,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其主要决定于各个国家所面临偶然或历史因素。
3. 在一定条件下,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唯一,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5. 鉴于上述分析,一个政策上的推论为一些小国也可能会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实质影响。在以上模型里,如果允许两国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它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相关条目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结构规模经济内在经济
定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规模内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和聚集经济。其中,聚集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具体来说,其包括:
(1)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2)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阿罗(Arrow)所说的“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直观地看,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这样便可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一).模型假设
1. 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例如,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2.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3.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二)模型分析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而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有两个:(1)要素密集度,(2)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前者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后者则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厚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 。
1. 在封闭条件下
在一般均衡点上,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且社会福利由通过均衡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见图1)。
图1
由于两国所有条件均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
2. 在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即发现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例如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各自将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都会获益(见图2)。
图2
3.贸易结果
(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是相同的。
(2) 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两国的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的中点。
模型结论
1. 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
2. 在两国情况完全相同条件下,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其主要决定于各个国家所面临偶然或历史因素。
3. 在一定条件下,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唯一,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5. 鉴于上述分析,一个政策上的推论为一些小国也可能会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实质影响。在以上模型里,如果允许两国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它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相关条目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结构规模经济内在经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