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价格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概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货币供给作用于总需求,第二个环节是总需求作用于产出。在第二个环节中,需求的变化能否引起产出的调整取决于名义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名义粘性包括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而价格粘性又分为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论的内容
名义价格粘性论包括:
1、菜单成本论
菜单成本论又称有成本的价格调整理论。该理论是通过调整价格的实际成本或风险成本来说明价格粘性。早期菜单成本论从格调整的实际成本出发解释价格粘性和经济周期。菜单成本论的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经济周期论和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交错调整价格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名义价格粘性的经验分析
需求能够作用于供给的原因是,在总需求冲击之后名义价格不能迅速调整至新的市场水平。不管总需求变动的方式如何,产生真实产量波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工资粘性,而是价格粘性。因此,我们只探讨中国的名义价格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尽管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名义价格粘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还是不成熟市场经济,都会存在因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粘性,故仅仅从市场的不完全性无法看到中国的名义价格粘性的特殊性。中国商品市场不仅是不完全竞争的,而且具有一些特质,所以名义价格粘性很强,并且成因很特别。
1、名义工资粘性引致的名义价格粘性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较普遍的名义工资粘性。它有助于解释产品市场的名义价格粘性。这是因为企业给产品定价时基本上是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尽管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原材料成本、折旧、运输成本等,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工资。因而,企业产品的定价公式可表示为:
P是产品价格,W是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收入,u是利润加成。
根据以上公式,如果劳动力市场工资影响产品市场的价格,那么价格变化曲线与工资变化曲线的走势一致;如果工资不影响价格,那么此二者变化率的曲线形状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工资的变化可以解释物价的变化,而且名义工资具有粘性,那么名义价格也具有粘性。
2、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的价格粘性
在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上,厂商为了保证产品适销、减少库存、降低成本,避免盲目生产,一般根据订单组织生产。订单中往往注明数量、价格、预付金和违约责任。 买卖双方到期按订单价格进行付款和交货。订单就是一分合同,价格一旦确定,在合同期内不能随意变更,于是造成名义价格粘性。因此,当期价格的变化并非是对当期市场供求的反应,而是供求双方根据上期市场状况博弈的结果,是对上期的反应。这种价格的滞后变动正是粘性的一种表现。不仅如此,各种合同的确立和期限还是交错的。
各种产品的生产性质和企业的生产进度决定着交货期,即合同期限;有的产品如农产品生产周期为一年,合同期限一般也是一年;工业品的合同期限差别较大,有半个月、几个月、一年各不相同;劳务合同的期限较长,大型工程一般是几年,甚至十年。合同期限的差异导致合同订立时间不能同步,从而形成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的交错合同。如果合同是交错的,那么在冲击面前,与现有合同同时重新谈判以适应新信息的情形相比,名义价格将表现更大的惰性。
3、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价格粘性
根据价格判断质量导致名义价格粘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对消费者而言的选择效应,另一种是对厂商而言的激励效应。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购买商品时,力争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但由于搜寻成本和学习成本的存在,消费者无法清楚地掌握商品质量及价格的全部信息。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他们是非专家购买,对商品的性能、品质、质地、规格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是对一些使用时间长、需要维修和生产复杂的商品以及资本品的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商品质量的信息,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且被众多企业广泛运用的就是“优价高质”策略。对一些名牌企业尤为如此。该策略的精髓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相匹配:高价优质,低价低质。在信息不完全时,消费者不能较全面地判断商品质量,但可以依据价格的高低加以识别,这种信念使得商品价格具有选择效应。价格的调整容易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因而价格具有向下的刚性。同样也是基于这种信念,厂商会有一种动力去生产高质量商品,以维护自己的销售声誉,这便是商品价格具有的激励效应。由于存在着商品价格的激励效应,厂商降低商品价格会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品质量的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因此减少而不是增加。所以厂商总是愿意采取一种高质高价的做法。
4、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粘性
垄断竞争企业的加成定价方程表明,边际成本对产量变动的低敏感性和顺周期的需求弹性有助于形成价格粘性。利润最大化要求在企业选择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P是价格,Ed是需求价格弹性。因而利润最大化要求:
这个关系为定价提供了简单法则。等式左边的( P – MC ) / P为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占价格的百分比,该关系说明它应等于需求弹性倒数的相反数。上式也可以重新整理一下,将价格表示为对边际成本的加成。加成方程为:
式中括号内的项表示加成,其大小随需求价格弹性反向变化。该式表明,价格P的变动取决于边际成本MC和需求价格弹性Ed 。当边际成本不随产量而变动且需求价格弹性具有顺周期的特性时,价格就难以调整,具有粘性。罗默对此问题的实质总结如下:“因此如果古典的两分法失效的话,那必然是由于随着需求驱动的产量的收缩,边际成本不能迅速下降,或边际收益不能迅速下降,或二者的某种结合”。需求弹性的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大,边际成本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小,价格粘性就越大。
5、政府管制价格粘性
所谓政府管制价格就是价格的决定和调整不是通过市场而是由政府来决定。由于政府管制的价格不会也不能及时地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这些价格就出现了粘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管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存在自然垄断产业。对于非自然垄断产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是自然垄断产业很特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产品平均成本持续下降,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一直不上升。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成本持续下降的特点,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因此,从社会利益的角度考虑,这种产业只能由一家企业垄断全部生产,社会需要多少,该企业就生产多少,以便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一般认为电力、煤气、自来水、邮电通讯等都是自然垄断产业。但是,在这些自然垄断产业中,如果允许企业自由定价和调价,则完全垄断企业就可能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并维持垄断价格,同时降低服务质量。结果,垄断者获得垄断利润,但资源配置效率则因此而下降,消费者利益也受到损害。
因此,既要获取规模经济又要反对垄断,政府就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直接管制,以规范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直接管制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水平进行管制,由政府决定和调整价格。另外,在非常时期,如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以及战争时期,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将不得不对一些商品实行临时性的价格管制,这是特殊情况。政府对自然垄断和特殊时期的价格管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扩大管制的范围、延长时间、加大力度,造成价格的较大扭曲。由于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从计划价格到双轨制价格再到单一市场价格的转变缓慢,以至于在某些部门、行业、产品依然存在指令价格、指导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现象。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货币供给作用于总需求,第二个环节是总需求作用于产出。在第二个环节中,需求的变化能否引起产出的调整取决于名义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名义粘性包括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而价格粘性又分为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论的内容
名义价格粘性论包括:
1、菜单成本论
菜单成本论又称有成本的价格调整理论。该理论是通过调整价格的实际成本或风险成本来说明价格粘性。早期菜单成本论从格调整的实际成本出发解释价格粘性和经济周期。菜单成本论的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经济周期论和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交错调整价格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名义价格粘性的经验分析
需求能够作用于供给的原因是,在总需求冲击之后名义价格不能迅速调整至新的市场水平。不管总需求变动的方式如何,产生真实产量波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工资粘性,而是价格粘性。因此,我们只探讨中国的名义价格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强弱。尽管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名义价格粘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还是不成熟市场经济,都会存在因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导致的粘性,故仅仅从市场的不完全性无法看到中国的名义价格粘性的特殊性。中国商品市场不仅是不完全竞争的,而且具有一些特质,所以名义价格粘性很强,并且成因很特别。
1、名义工资粘性引致的名义价格粘性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较普遍的名义工资粘性。它有助于解释产品市场的名义价格粘性。这是因为企业给产品定价时基本上是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尽管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原材料成本、折旧、运输成本等,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工资。因而,企业产品的定价公式可表示为:
P是产品价格,W是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收入,u是利润加成。
根据以上公式,如果劳动力市场工资影响产品市场的价格,那么价格变化曲线与工资变化曲线的走势一致;如果工资不影响价格,那么此二者变化率的曲线形状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工资的变化可以解释物价的变化,而且名义工资具有粘性,那么名义价格也具有粘性。
2、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的价格粘性
在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上,厂商为了保证产品适销、减少库存、降低成本,避免盲目生产,一般根据订单组织生产。订单中往往注明数量、价格、预付金和违约责任。 买卖双方到期按订单价格进行付款和交货。订单就是一分合同,价格一旦确定,在合同期内不能随意变更,于是造成名义价格粘性。因此,当期价格的变化并非是对当期市场供求的反应,而是供求双方根据上期市场状况博弈的结果,是对上期的反应。这种价格的滞后变动正是粘性的一种表现。不仅如此,各种合同的确立和期限还是交错的。
各种产品的生产性质和企业的生产进度决定着交货期,即合同期限;有的产品如农产品生产周期为一年,合同期限一般也是一年;工业品的合同期限差别较大,有半个月、几个月、一年各不相同;劳务合同的期限较长,大型工程一般是几年,甚至十年。合同期限的差异导致合同订立时间不能同步,从而形成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的交错合同。如果合同是交错的,那么在冲击面前,与现有合同同时重新谈判以适应新信息的情形相比,名义价格将表现更大的惰性。
3、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价格粘性
根据价格判断质量导致名义价格粘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具有两种效应,一种是对消费者而言的选择效应,另一种是对厂商而言的激励效应。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购买商品时,力争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但由于搜寻成本和学习成本的存在,消费者无法清楚地掌握商品质量及价格的全部信息。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他们是非专家购买,对商品的性能、品质、质地、规格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是对一些使用时间长、需要维修和生产复杂的商品以及资本品的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商品质量的信息,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且被众多企业广泛运用的就是“优价高质”策略。对一些名牌企业尤为如此。该策略的精髓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相匹配:高价优质,低价低质。在信息不完全时,消费者不能较全面地判断商品质量,但可以依据价格的高低加以识别,这种信念使得商品价格具有选择效应。价格的调整容易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因而价格具有向下的刚性。同样也是基于这种信念,厂商会有一种动力去生产高质量商品,以维护自己的销售声誉,这便是商品价格具有的激励效应。由于存在着商品价格的激励效应,厂商降低商品价格会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品质量的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因此减少而不是增加。所以厂商总是愿意采取一种高质高价的做法。
4、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粘性
垄断竞争企业的加成定价方程表明,边际成本对产量变动的低敏感性和顺周期的需求弹性有助于形成价格粘性。利润最大化要求在企业选择的产量水平上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P是价格,Ed是需求价格弹性。因而利润最大化要求:
这个关系为定价提供了简单法则。等式左边的( P – MC ) / P为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占价格的百分比,该关系说明它应等于需求弹性倒数的相反数。上式也可以重新整理一下,将价格表示为对边际成本的加成。加成方程为:
式中括号内的项表示加成,其大小随需求价格弹性反向变化。该式表明,价格P的变动取决于边际成本MC和需求价格弹性Ed 。当边际成本不随产量而变动且需求价格弹性具有顺周期的特性时,价格就难以调整,具有粘性。罗默对此问题的实质总结如下:“因此如果古典的两分法失效的话,那必然是由于随着需求驱动的产量的收缩,边际成本不能迅速下降,或边际收益不能迅速下降,或二者的某种结合”。需求弹性的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大,边际成本周期性敏感程度越小,价格粘性就越大。
5、政府管制价格粘性
所谓政府管制价格就是价格的决定和调整不是通过市场而是由政府来决定。由于政府管制的价格不会也不能及时地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这些价格就出现了粘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管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存在自然垄断产业。对于非自然垄断产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是自然垄断产业很特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产品平均成本持续下降,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一直不上升。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成本持续下降的特点,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因此,从社会利益的角度考虑,这种产业只能由一家企业垄断全部生产,社会需要多少,该企业就生产多少,以便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一般认为电力、煤气、自来水、邮电通讯等都是自然垄断产业。但是,在这些自然垄断产业中,如果允许企业自由定价和调价,则完全垄断企业就可能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并维持垄断价格,同时降低服务质量。结果,垄断者获得垄断利润,但资源配置效率则因此而下降,消费者利益也受到损害。
因此,既要获取规模经济又要反对垄断,政府就必须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直接管制,以规范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直接管制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水平进行管制,由政府决定和调整价格。另外,在非常时期,如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以及战争时期,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将不得不对一些商品实行临时性的价格管制,这是特殊情况。政府对自然垄断和特殊时期的价格管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扩大管制的范围、延长时间、加大力度,造成价格的较大扭曲。由于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从计划价格到双轨制价格再到单一市场价格的转变缓慢,以至于在某些部门、行业、产品依然存在指令价格、指导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现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