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平衡
什么是供求平衡
供求平衡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
实现供求平衡的意义
供求平衡的实质是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及其构成与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及其构成之间保持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持供求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流通部门安排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使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合理组织流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供求平衡的状况下,生产者的物质消耗才能得到补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而商品供求不平衡的任何一种状况,对于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都是不利的。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库存不合理的增加,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生产资金周转的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使生产不能按原有规模进行,甚至迫使生产停顿;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则会使一部分购买力不能实现,影响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削弱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监督,不利于社会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增加花色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借助于货币通过商品交换形式实现的,劳动者按照劳动所得获得的货币收入,只有通过市场买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才能使按劳分配得到最终实现。如果商品供求不平衡,尤其是供不应求,就无法保证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顺利地转化为商品,无法保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进而就无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必然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会引起市场物价的波动,引起城镇居民货币收入出现不正常的再分配。商品供过于求,会造成货币回笼的困难;商品供不应求,会造成货币贬值。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有利于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和币值的稳定。
实现供求平衡,有利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意味着国民经济基本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于各类商品的生产上,整个社会生产以合理的劳动耗费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的任何一种状况的存在,都会给社会造成浪费和损失。例如,某种商品出现全局性的供过于求,说明投入该商品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超过了社会需要,造成商品积压,使得超过部分的产品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社会承认,因而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也会出现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例如,由于商品产不足销,供应制约需求,往往造成生产企业不注意提高产品质量,粗制滥造,不注意劳动耗费的节约。同时,商品供不应求,还会削弱群众对商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影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这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又损害社会的利益。
供求平衡的内容
组织供求平衡就是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商品供给量与商品购买力之间出现差额(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起符合客观实际的市场商品供求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内容十分广泛。按地区划分,有全国市场的供求平衡和地区市场的供求平衡。按商品划分,有社会商品供求总额的平衡,有分类商品的供求平衡和商品构成的平衡。其中社会商品供求总额的平衡是供求平衡的主体。总额不平衡,分类和构成也不可能达到平衡,因此,总额的平衡是分类和构成达到平衡的前提。然而在供求总额平衡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某一类商品或某些主要商品的供求不平衡,这就是分类和构成的不平衡。虽然这些属于局部的不平衡,但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因为总额的平衡是以分类的平衡和构成的以,在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时,必须搞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平衡。
实现供求平衡的要求
市场商品供给总量和商品购买力总额之间的平衡是前提,主要商品供求额之间的平衡是基础。主要商品虽然品种不多,但消费量很大,如果主要商品供求不平衡,供求总额的平衡就难以实现。
实现全国范围的平衡是组织商品供求平衡的总体目标,全国供求平衡了,才能保持全国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在组织全国供求平衡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地区之间和地区范围内的平衡,特别要照顾重点地区,如工矿林区、农产品出售和调出较多的地区、侨汇集中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等。对于城乡间的商品供求关系,要继续坚持“两个优先”的原则,保持供求平衡。
实现供求平衡应处理好的关系
要实现供求平衡,必须处理好下述几方面的关系:
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区平衡是全国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时,应当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只有全局的平衡得到妥善安排,局部的平衡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当然,强调全局,强调局部服从全局,这绝不是说可以放弃局部,不照顾局部。必须在安排好全局平衡的同时安排好局部平衡。在考虑全局利益的同时兼顾局部利益,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在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时,总会有重点问题需要解决。列为重点的,有的是某些地区,有的是某种商品,等等。当然,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重点也会转化,原来的重点转化为一般,原来的一般转化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所以,要保证重点,照顾重点,优先解决关系到全国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商品和主要地区的供求平衡。优先解决重点问题,决不能因此而排斥一般,不照顾一般,如果不适当地保证重点,就会损害一般的利益,重点就会孤立,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同时照顾一般,在兼顾一般中保证重点。
在组织商品供求平衡时,要瞻前顾后,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平衡,而且要看到今后的平衡。从全局和整体来看,当前利益应当服从长远利益,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奋斗当标。但是必须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如果不顾当前利益而只考虑长远利益,也会由于当前利益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损害长远利益。所以,照顾到当前利益,安排好当前的市场商品供应,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对解决好以后的商品供求矛盾也是有利的。
总之,在组织商品供求平衡时,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等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出发,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使各方面的利益都能获得比较妥善的安排。
实现供求平衡的措施
市场商品的供求平衡,是整个经济结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的反映,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是否适应的标志。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1)安排并组织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综合平衡。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与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的综合平衡是组织实现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按需组织社会生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对能否实现供求平衡,至关重要。
首先,要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食物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我国市场商品供应状况如何,最终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发展农业生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只有把农业搞上去,才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使农副业更多地为市场提供商品货源,有利于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相互适应。
其次,要大力促进轻纺工业生产的发展。轻纺工业是提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发展轻纺工业,不仅可以为城乡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食品、纺织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还能为发展农业、重工业积累资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轻纺工业要压缩长线产品,增加短线产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瞻前顾后,调整好内部生产结构,使得各种产品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与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相适应,达到供求平衡。
(3)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科学搞好商品购销。科学组织流通也是缓和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供求平衡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
实现供求平衡的意义
供求平衡的实质是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及其构成与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及其构成之间保持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持供求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流通部门安排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使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合理组织流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供求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商品供求平衡的状况下,生产者的物质消耗才能得到补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而商品供求不平衡的任何一种状况,对于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都是不利的。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库存不合理的增加,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生产资金周转的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使生产不能按原有规模进行,甚至迫使生产停顿;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则会使一部分购买力不能实现,影响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削弱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监督,不利于社会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增加花色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
- (2)供求平衡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借助于货币通过商品交换形式实现的,劳动者按照劳动所得获得的货币收入,只有通过市场买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才能使按劳分配得到最终实现。如果商品供求不平衡,尤其是供不应求,就无法保证城乡居民的货币收入顺利地转化为商品,无法保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进而就无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必然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3)供求平衡是稳定物价稳定币值的重要条件。
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会引起市场物价的波动,引起城镇居民货币收入出现不正常的再分配。商品供过于求,会造成货币回笼的困难;商品供不应求,会造成货币贬值。因此,有计划地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有利于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和币值的稳定。
- (4)供求平衡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
实现供求平衡,有利于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意味着国民经济基本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照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于各类商品的生产上,整个社会生产以合理的劳动耗费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的任何一种状况的存在,都会给社会造成浪费和损失。例如,某种商品出现全局性的供过于求,说明投入该商品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超过了社会需要,造成商品积压,使得超过部分的产品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社会承认,因而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也会出现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例如,由于商品产不足销,供应制约需求,往往造成生产企业不注意提高产品质量,粗制滥造,不注意劳动耗费的节约。同时,商品供不应求,还会削弱群众对商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影响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这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又损害社会的利益。
供求平衡的内容
组织供求平衡就是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商品供给量与商品购买力之间出现差额(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起符合客观实际的市场商品供求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内容十分广泛。按地区划分,有全国市场的供求平衡和地区市场的供求平衡。按商品划分,有社会商品供求总额的平衡,有分类商品的供求平衡和商品构成的平衡。其中社会商品供求总额的平衡是供求平衡的主体。总额不平衡,分类和构成也不可能达到平衡,因此,总额的平衡是分类和构成达到平衡的前提。然而在供求总额平衡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某一类商品或某些主要商品的供求不平衡,这就是分类和构成的不平衡。虽然这些属于局部的不平衡,但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因为总额的平衡是以分类的平衡和构成的以,在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时,必须搞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平衡。
实现供求平衡的要求
- (1)既要求得到市场商品供给总量和商品购买力总额之间的平衡,又要求得到主要商品供求额之间的平衡。
市场商品供给总量和商品购买力总额之间的平衡是前提,主要商品供求额之间的平衡是基础。主要商品虽然品种不多,但消费量很大,如果主要商品供求不平衡,供求总额的平衡就难以实现。
- (2)既要在全国范围组织好供求平衡,又要在各地区组织好供求平衡。
实现全国范围的平衡是组织商品供求平衡的总体目标,全国供求平衡了,才能保持全国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在组织全国供求平衡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地区之间和地区范围内的平衡,特别要照顾重点地区,如工矿林区、农产品出售和调出较多的地区、侨汇集中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等。对于城乡间的商品供求关系,要继续坚持“两个优先”的原则,保持供求平衡。
实现供求平衡应处理好的关系
要实现供求平衡,必须处理好下述几方面的关系:
- (1)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区平衡是全国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时,应当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只有全局的平衡得到妥善安排,局部的平衡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当然,强调全局,强调局部服从全局,这绝不是说可以放弃局部,不照顾局部。必须在安排好全局平衡的同时安排好局部平衡。在考虑全局利益的同时兼顾局部利益,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
- (2)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在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时,总会有重点问题需要解决。列为重点的,有的是某些地区,有的是某种商品,等等。当然,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重点也会转化,原来的重点转化为一般,原来的一般转化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所以,要保证重点,照顾重点,优先解决关系到全国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商品和主要地区的供求平衡。优先解决重点问题,决不能因此而排斥一般,不照顾一般,如果不适当地保证重点,就会损害一般的利益,重点就会孤立,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同时照顾一般,在兼顾一般中保证重点。
- (3)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
在组织商品供求平衡时,要瞻前顾后,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平衡,而且要看到今后的平衡。从全局和整体来看,当前利益应当服从长远利益,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奋斗当标。但是必须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如果不顾当前利益而只考虑长远利益,也会由于当前利益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损害长远利益。所以,照顾到当前利益,安排好当前的市场商品供应,也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这对解决好以后的商品供求矛盾也是有利的。
总之,在组织商品供求平衡时,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等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出发,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使各方面的利益都能获得比较妥善的安排。
实现供求平衡的措施
市场商品的供求平衡,是整个经济结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的反映,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是否适应的标志。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1)安排并组织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综合平衡。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与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的综合平衡是组织实现市场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按需组织社会生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对能否实现供求平衡,至关重要。
首先,要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食物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我国市场商品供应状况如何,最终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发展农业生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问题。只有把农业搞上去,才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使农副业更多地为市场提供商品货源,有利于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相互适应。
其次,要大力促进轻纺工业生产的发展。轻纺工业是提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发展轻纺工业,不仅可以为城乡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食品、纺织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还能为发展农业、重工业积累资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轻纺工业要压缩长线产品,增加短线产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瞻前顾后,调整好内部生产结构,使得各种产品在数量上和结构上与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相适应,达到供求平衡。
(3)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科学搞好商品购销。科学组织流通也是缓和市场商品供求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