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筹资理论
等级筹资理论概述
等级筹资理论是由梅耶斯提出的,该理论指出认为:
(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编辑]等级筹资理论中心思想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
(1)偏好内部资金;
(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增加就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敢应。负债比率较小时,第一种效应大;负债比率较大时,第二种效应大。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所以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负债。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但是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未必如此。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上企业股票筹资增长迅速,虽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比之于成熟市场严重得多,但是企业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企业筹资秩序的选择几乎与等级筹资模型是背道而驰的。例如,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法律环境不完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服东的监控较薄弱,大多数企业的筹资偏好顺序是:内部筹资(多留存收益)优于发行股票,而前两种筹资方式(即多留存收益和内部筹资)又都优于举债筹资;如果可能(股票发行与上市条件宽松),肯定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目前,全国在创业板市场排队等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数千家企业就是明证;即使是上市公司,也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手段拼命“圈钱”。
股票筹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前提下,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企业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很低,经理们有较多的私人信息和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第二,代理人认为企业股权筹资的成本是以股利来衡量的,而股利的发放似乎是按代理人的计划分配的,从而使他们认为股票筹资的成本是廉价的c第三,经理利用股权筹资可使他们承担较小的破产风险。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很低,使代理人错误地认为股权筹资的成本很低。另外,在我国的财务实务中,有相当多的代理人还没有把最优债务比理论和筹资优序理论应用到企业筹资中去,多半是以简单的直观判断和表面的资本成本来选择筹资方式,这无疑走进了股权筹资偏好的误区。实际上,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票筹资的成本是较高的,远远高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对于处于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讲,股票筹资并不经济。
由此可得如下启示:股票筹资的成本并不低,也不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筹资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筹资的最优策略选择应是发行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或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借贷更为合理。无理性地进行大规模的股票筹资,不仅带来资本成本的提高,而且其经营业绩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举债筹资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因此,股票筹资并不是企业筹资策略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等级筹资理论是由梅耶斯提出的,该理论指出认为:
(1)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
(2)债务筹资优于股权筹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由于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
(3)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编辑]等级筹资理论中心思想
等级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
(1)偏好内部资金;
(2)如筹集外部资金时,先债务资金,后股权资金。
因此,公司融资的合理顺序是:留存收益、折旧(内部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务资金)发行股票(权益资金)。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明显资本结构。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的价值增加就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敢应。负债比率较小时,第一种效应大;负债比率较大时,第二种效应大。上述两种效应相抵消,企业应适度负债,所以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应有一定数量的负债。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太高的成本发行新股。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但是对于新兴证券市场来说未必如此。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上企业股票筹资增长迅速,虽然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比之于成熟市场严重得多,但是企业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企业筹资秩序的选择几乎与等级筹资模型是背道而驰的。例如,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法律环境不完善、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服东的监控较薄弱,大多数企业的筹资偏好顺序是:内部筹资(多留存收益)优于发行股票,而前两种筹资方式(即多留存收益和内部筹资)又都优于举债筹资;如果可能(股票发行与上市条件宽松),肯定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目前,全国在创业板市场排队等待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数千家企业就是明证;即使是上市公司,也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手段拼命“圈钱”。
股票筹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前提下,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企业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效率很低,经理们有较多的私人信息和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第二,代理人认为企业股权筹资的成本是以股利来衡量的,而股利的发放似乎是按代理人的计划分配的,从而使他们认为股票筹资的成本是廉价的c第三,经理利用股权筹资可使他们承担较小的破产风险。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很低,使代理人错误地认为股权筹资的成本很低。另外,在我国的财务实务中,有相当多的代理人还没有把最优债务比理论和筹资优序理论应用到企业筹资中去,多半是以简单的直观判断和表面的资本成本来选择筹资方式,这无疑走进了股权筹资偏好的误区。实际上,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票筹资的成本是较高的,远远高于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对于处于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讲,股票筹资并不经济。
由此可得如下启示:股票筹资的成本并不低,也不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筹资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说,其筹资的最优策略选择应是发行债券及可转换债券,或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借贷更为合理。无理性地进行大规模的股票筹资,不仅带来资本成本的提高,而且其经营业绩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举债筹资回购股票的主要原因。因此,股票筹资并不是企业筹资策略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 ↑ 王景新 马秀萍.第六章 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管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