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

理解" />
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商品   
[0] 评论[0] 编辑

竞争优势


基本解释

理解一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

理解二

  所谓的竞争优势无非是利用多种多样的IS以及其他的Business 工具去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当然这是costly的,也就是说不是大公司很难建立起完善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所以对于大公司来说,保持CA是一个非常重要的business goals;对于其它竞争者,努力获取CA是一个目标。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理解三

  相较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可持续性优势:优势资源、先进的运作模式、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某个领域或者是多个领域相互作用形成优于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等,如石油、矿产。
  运作模式包括: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力等,如阿里巴巴开创性商业模式
  产品和服务包括:高价值、优势价格、独特性等,如茅台,麦肯锡咨询。英文解释
  Competitive advantageis a position of a company in a competitive landscape that allows the company earning return on investments higher than the cost of investmen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uld be relevant, unique, and sustainable.原文注解
  A set of unique features of a company and its products that are preceived by the target market as significant and superior to the competition.
  英文: competitive advantage
  分类:1. cost competitive advantage
  从下面几方面减少:Experience curves 经验曲线
  Efficient labor 有效率的劳动者
  No-frills goods and services 减少包装
  Government subsidies 政府补助
  Product design 产品设计
  Reengineering 业务流程再设计
  Production innovations 产品改良
  New methods of service delivery 新的服务传送方式
  2. product/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3. niche strageg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theory that seeks to address some of the criticism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Michael Porter proposed the theory in 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suggests that states and businesses should pursue policies that create high-quality goods to sell at high prices in the market. Porter emphasizes productivity growth as the focus of national strateg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cheap labor is ubiquitous and 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necessary for a good economy. The other theo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lead countries to specialize in exporting primary goods and raw materials that trap countries in low-wage economies due to terms of tra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tempts to correct for this issue by stressing maximizing scale economies in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garner premium prices (Stutz and Warf 2009).
  Competitive advantage occurs when an organization acquires or develops an attribute or combination of attributes that allows it to outperform its competitors. These attributes can include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high grade ores or inexpensive power, or access to highly trained and skilled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s.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robo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ither to be included as a part of the product, or to assist making it. The 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he ability gained through attributes and resources to perform at a higher level than others in the same industry or market (Christensen and Fahey 1984, Kay 1994, Porter 1980 cited by Chacarbaghi and Lynch 1999, p. 45). The study of such advantage has attracted profound research interest due to contemporary issues regard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levels of firms in the present competitive market conditions. “A firm is said to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en it is implementing a value creating strategy not simultaneously being implemented by any current or potential player” (Barney 1991 cited by Clulow et al.2003, p. 221).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strategies will lift a firm to superior performance by facilitating the firm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outperform current or potential players (Passemard and Calantone 2000, p. 18).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business strategy of a firm manipulates the various resources over which it has direct control and these resources have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ed and Fillippi 1990 cited by Rijamampianina 2003, p. 362). Superior performance outcomes and superiority in production resources reflec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ay and Wesley 1988 cited by Lau 2002, p. 125).
  Above writings signify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the ability to stay ahead of present or potential competition, thus superior performance reached through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ll ensure market leadership. Also it provide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resources held by a firm and the business strategy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gener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Powell (2001, p. 132) views business strategy as the tool that manipulates the resources and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hence, viable business strategy may not be adequate unless it possess control over unique resources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create such a unique advantage. Summarizing the view poin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it will ensure survival and prominent placing in the market. Superior performance being the ultimate desired goal of a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omes the foundation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develop same.基本要素

简介

  (1)先前或已获得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是独特的、竞争对手不具备的资源,并且竞争对手难以复制这种资源。
  (2)革新能力。一些公司在革新方面比其他公司有更强的能力,这些公司理所当然具备竞争优势。革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常常能够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真正突破点,而使竞争者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真正的竞争差距。实际上,任何资源相对于竞争者来说,都存在真正的优势。仅仅强调识别出存在真正强势的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比对手的更具竞争力。比如,仅仅拥有“低成本,高质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成本比竞争者的更低,质量比竞争者的更高。
  (4)替代能力。如果资源不能被替代,那么它通常就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有时独特的资源能够被全新发明的资源所代替,这种情形一旦出现,竞争优势就会消失。
  (5)合适性。任何一种资源,都必须能够把它本身的优势传递给公司,而且尽量不能让竞争对手及他人获得。资源具备优势,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者将会获得这一优势,这就是合适性问题,拥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拥有而且合适。
  (6)经久力。有用的资源以及其他竞争优势,必须能够持续一定的时期。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资源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未来时期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通常是不可再生的竞争优势,比如,柯达所拥有的商标优势就具有持久力,并且是不可再生的。
  (7)模仿力。资源如果具备竞争优势,就不易被模仿。尽管许多资源最终都会被复制,但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延迟被模仿的过程:
  ①有形的特色。一些特殊形式的差异,例如一种商标,或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得到专利的保护,这都将延迟被模仿的过程。
  ②因果关系的模糊性。模糊性即不让竞争者了解是哪种资源创造了竞争力,它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很难学到或者不易获得的。
  ③投资障碍。当市场很有限或增长前景不明朗时,如果公司实施的新战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就能够很好的阻止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尤其是当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需要大量资本或重大的营销活动时。

应用

  该工具主要应用于下列五种情形:
  (1)培育竞争优势时。
  (2)研究现有竞争态势时。
  (3)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势时。
  (4)制定进攻型战略时。
  (5)制定防卫型战略时。战略类型
  1、成本领先战略(Cost Leadership)
  2、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3、通过扩大或收缩这两项战略,则形成第三个竞争优势战略 - 聚焦集中战略(Focus)
  竞争优势第一战略: 成本领先(低成本优势)
  * 实现成本领先,意味着企业成为行业内的低成本制造者。
  * 尽管成本领袖依靠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但它在价格上也要达到平价水平,至少也应该结合使用差异化战略。
  * 如果超过一个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内的成本领导者,那将是一场灾难。
  * 价格领导优势往往通过经济规模来实现。
  竞争优势第二战略: 差异化
  * 实现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行业内占据独一无二、无人取代的地位,并且广泛地被顾客接受和欣赏。
  * 差异化企业也不能忽视其成本地位, 在不影响差异化战略的情况下, 企业应该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差异化领域,产品成本应该至少低于企业从买方手中收取的价格溢价。
  * 可以实现差异化的领域有: 产品、渠道、销售、市场、服务、企业形象,等等。
  竞争优势第三战略: 聚焦集中
  * 实现聚焦集中,意味着企业成为某一细分市场或行业中的最佳企业。
  * 两个变形: 集中成本和集中差异化。
  * 力争中游
  o 对于那些利润绩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来说,这个方子是开给他们的。
  o 只要行业整体水平表现不错,即便是中游企业的利润回报也是比较诱人的。
  o 企业选择余地很小。
  o 对那些运用聚焦战略的企业来说,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成功之后开始忽视他们所聚焦的对象。 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聚焦对象, 而不是放任他们的聚焦战略效能减弱。同名图书

图书信息

  

《竞争优势》

作 者: (美)波特 著,陈小悦 译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519
  印刷时间: 2005-8-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035109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管理学
  定价:¥38.00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名牌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著名三部曲之一,是本领域的又一圣经。他的每一部书都成为国内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在读研究生的必读书目。他的所有理论都建立在全面细致的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极富操作性。
  本书阐述企业在实践中将这些普遍理论付诸实施的问题。本书研究的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这些成果源于作者在过去十年中在竞争战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本书反映了作者日益深化的信念,即许多公司战略的失败是由于不能将广泛的竞争战略转化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实施步骤。本书的这种思想旨在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沟通起来,而不是像该领域中许多著作那样将二者割裂开来。

作者简介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学院的C.RolandChristensen教授。1983年,他被任命为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委员,开始引发美国的竞争力讨论。他曾为各州首脑、州长、市长和世界各国的CEO们作过咨询,并曾获得威尔斯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三项迈肯锡奖,以及斯德哥尔摩和其他6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业位。波特教授有14本著作,其中包括:《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案例》,所有著作均由自由出版社出版。波特教授现住在麻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

基本观点

  

《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它论述了竞争优势的不同类型——成本和歧异——与企业活动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于判定竞争优势和寻找方法以增强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它将企业划分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分销等互相分离的活动。企业活动的空间,称之为竞争景枢,通过其对价值链的影响面对竞争优势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闸述狭窄的景框(目标集聚)如何通过调整其价值链来创造竞争优势,宽广的景框如何通过开发利用服务于不同细分市场、产业或地理区域的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增强竞争优势本书在论述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增强了实干家分折产丛和竞争时手的能力。

结构框架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竞争优势的类型和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它们。第二部分讨论了产业内的竞争景框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或者说公司战略如何对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第四部分拓展了竞争战略全面的含义,包括处理不确定性和改善或保护竞争地位的方法。
  第二章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旦表示出它如何被作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该章阐述了如何将企业分解为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活动,并确定对竞争优势起核心作用的活动之间的联系它也表明竞争景框在影响价值链方面的作用,以及与其它企业的联合如何替代价值链内部的活动。该章也简要叙述了价值链在设汁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企业如何获得持久的成本优势。它表明如何运用价值链来认识成本行为及其对战略的意义。对成本行为的认识不仅对于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是必要的,而且对干揭示建立经营歧异性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必要的。
  第四章闸述了一个企业如何使它自己有别干竞争对手而标歧立异。价值链提供了确认企业歧异性根源的一种方法以及推动它的决定因素。客户的价值链是认识经营歧异性根本基础的关键——通过降低客户费用或改善客户效用来为客户创造价值。经营歧异性来源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实际独特性和将这种价值传达给客户使之接受的能力。
  第五章探讨了技术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技术遍布整个价值链,并对决定成本和歧异的竞争优势发挥有力的作用。该章展示了技术变革如何影响竞争优势以及产业结构。阐述了形成产业内技术变革途径的各种变量。然后,该章阐述了企业如何选取一种枝术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包含是否应成为技术领先音和技术许可证的战略用途。该章发展了率先行动的优势与劣势的思想,以突出在企业竞争方式方面首先进行变革的潜在风险和报酬。
  本书的第四部分吸取了本书和《竞争战略》的思想,发展了进攻型和防御型

《竞争优势》

战咯的广义原则。第十三章讨论了面临明确不确定性时制定竞争战略的问题。它阐述了产业图景的思想,显示出这些图景如何用来勾勒出可能发生的未来产业结构的范围。接着,该章列举了企业处理战略选择中的下确定性的备选方案。如果明确考虑到一个可能发生的产业图景的范围.并且认识到处理不同图景的战略相互一致或相互抵触的程度,那么竞争战略将更加有效。
  《竞争优势》以论述防御型和进攻型战略为结尾。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将其它很多章的内容进行综述。论述防御囚战略的第十四章论述了企业地位受到挑战以及防御型战略用来制止和妨碍竞争者的过程。该章提出这些思想对防御型战略的意义。第十五章指出如何对产业领先者发动攻击。它列举了企业在向领先者进行挑战时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为取得成功而改变竞争规律的方法。攻击领先者所用的原则同样也适用千对付任何竞争对手的防御型战略。

理论思想

  迈克尔·波特针对一些企业不连贯的行为状态提出质疑,管理者怎样来衡量自己企业在竞争中的位置以及怎么样用明确的有条理的步骤使企业改进提高。本书从竞争优势的原理、产业中的竞争范围、企业的策略、竞争中暗含的攻击和防御这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在波特看来,一个企业若想获取竞争优势,除了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竞争战略外,还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具体实施步骤,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的许多企业在经 过几十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之后,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角色经营的过程之中,却逐渐地将竞争优势抛在了脑后。这些企业的竞争战略之所以失败,其关键原因就在 于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竞争战略无法转化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具体实施步骤。因此,波特在前著《竞争战略》的基础上,试图解决好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将竞争战 略付诸实施的问题,包括:企业如何获取持久的成本优势?如何使自己与对手相比标歧立异?如何选择细分市场,以便通过企业的集中化战略创造竞争优势?何时以 及如何在相关产业中通过战略协调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如何保护其竞争地位?
  1.价值链(Value Chain)与竞争优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他称之为价值链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直接存在于产品流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有进货后勤(包括接收货物,贮存货物等)、生产作业(或改造)、发货后勤(包括定单处理,实物分配等)、营销、服务(包括安装、维修等)。辅助活动的存在可以支持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包括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基础设施的供应(包括财务、会计和全面管理等)。
  除了企业基础设施之外,所有的辅助活动与每一种基本活动有着直接联系,并支持着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应用于整个价值 链的,而不是价值链的某一部分。在波特看来,价值链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来审视企业的所有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但是必须以波特的观点从总体上考虑整个价值 链,例如:如果营销与生产作业配合得不好,那么营销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成为一项战略优势。
  因此,价值链被波特视为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
  2.成本优势
  波特认为,成本优势与标歧立异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如何获取成本优势与如何标歧立异呢?首先,在波特看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主要两种方法:
  第一,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例,若能控制好成本驱动因素,企业就能比竞争者更好地获取成本优势。需要控制的成本驱动因 素包括: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波特针对上述十种成本驱动因素,提出了若干 控制方法,以便带来成本优势,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拓展产品种类,扩大市场或营销活动来增大规模,降低成本;可以保持学习专有,保护专门知识的后向整 合,如自己制造或改造生产设备等取得成本优势;可以运用一些不同的方式均衡产量,如在需求高峰期让出市场份额,在需求低落期再重新夺回,来提高平均生产能 力利用率;可以与姐妹业务单元共享价值活动或进入有着共享机会的新的经营领域,降低其相对成本;可以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合作利用纵向联系,优化各自的价值 链而从中获益;可以通过修改无助于标歧立异且代价高昂的政策,根据企业的偏好进行技术投资来扭转成本驱动因素,如将更多资金用于开发低成本工艺、推进自动 化、设计低成本产品方面,取得低成本技术上的优势,等等。
  第二,重构价值链。波特认为,企业相对成本地位的变动,最常见的来源是与竞争对手所采用的价值链有显著差异。因此,企业可以采用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 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即重构价值链以获取成本优势。重构价值链的若干来源包括:不同的生产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差异;直接上门推销而不是间接推销; 新分销渠道;新型原材料;前向、后向或纵向整合的重大差异;与供应商和顾客有关的厂房设施的地点迁移;新的广告宣传媒介等等。
  波特又进一步指出,重构价值链能带来成本优势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与满足于零零散散的改善相比,价值链重构经常能提供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的机会;二 是重构价值链可能依据企业的偏好而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从而通过利用企业优势的办法改变了竞争基础。另外,波特特别强调企业成本优势的持久性,认为那 些奉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方法若不能持久,其所能改善的只能是相对成本地位,只能使企业保持成本等价或成本近似,因此,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 势的持久性来源。而在波特的眼中,持久性来源莫过于前面所提出的成本驱动因素,其中主要是:
  规模。规模是一个关键的入侵/移动壁垒。仿效规模的代价通常是巨大的,因为竞争对手必须购买市场份额。
  相互关系。同姐妹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迫使一个竞争对手进行多角化经营,以求与一种成本优势相匹配。如果相关产业的入侵壁垒越高,持久性就越高。
  联系常常是企业所难以察觉的,并且需要进行各部门之间或者与独立供应商和销售渠*学习的专有。如果学习能保持独有,那么竞争对手要想迎头赶上也是相当困难的。 创造独有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如果创造的产品或工艺技术被作为专利或机密保护起来,那么竞争对手要模仿创新产品或新生产工艺,往往困难重重。
  时机的选择和整合。因为它们通常很难被仿效。 创造一个新的或重构的价值链。竞争对手要与重构的价值链相匹敌,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高昂的代价,业已立足的竞争者尤为如此。 当然,波特还善意地提醒那些奉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在采取行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最常见的错误,包括:只注重降低生产活动的成本,而忽视诸如市场营销、 销售、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的成本;忽视采购;忽视间接的或小的活动;对成本驱动因素的错误认识;无法利用联系;在成本削减中相互矛盾;损害经 营歧异性,等等。
  3.标歧立异
  至于企业如何标歧立异,波特给出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可以通过正在开展的价值活动使企业更具独特性;一条是用某些方法重构企业价值链而增进独特性。具体讲,包含有以下几种途径:
  ·增加独特性来源。包括在价值链中增加经营歧异性的来源;使产品的实际使用与使用意向一致;用价值信号加强使用标准的歧异性;将产品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强经营的歧异性。
  ·变歧异成本为优势。包括发掘经营歧异性所有廉价的来源;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将经营歧异性的成本最小化;
  ·重视经营歧异性的形式,应用具有成本优势的方法形成经营歧异性;在不影响买方价值的活动中减少成本。
  ·改变规则以创造独特性。包括提高决策者的作用,使企业独特性更有价值;揭示未被认识的购买标准;优先对买方和销售渠道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
  ·以全新方式重构独特价值链。设想新价值链是一个过程,一般需要涉及的领域有:一种新的分销渠道和销售方法;向前结合以替代买方功能或销售渠道;向后结合以控制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采用全新程序的技术。
  同样,标歧立异也涉及一个持久性问题。波特认为,标歧立异的持久性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歧异性的买方连续可见价值;二是竞争对手不模仿。换言之,在以下条件下,经营歧异性就可以维持长久:
  ·企业独特性来源具有壁垒。
  ·企业在经营歧异性方面具有成本优势。
  ·标歧立异具有多重来源。
  ·企业在形成经营歧异性过程中,创造了转换成本。
  波特也没有忘记提醒企业在构建歧异性过程中易犯的几个错误:无价值独特性;过分歧异;溢价太高;忽视信号价值需要;不了解经营歧异性成本;只重视产品而忽视整个价值链;不能正确认识买方细分市场。
  4.竞争景框与竞争优势
  企业活动的空间,被波特称之为竞争景框。竞争景框通过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而对竞争优势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竞争景框分为两种:产业内 竞争景框和相关产业的竞争景框。对前者,着重阐述产业细分和产品替代问题;对后者,则着重阐述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问题。
  关于产业细分问题。“产业细分”是波特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即把产业划分成各级次单元,包括产品细分市场、买方细分市场、工业和商业买方 细分市场、消费品买方细分市场、销售渠道细分市场、地理位置细分市场等。波特认为,制定竞争战略必须细化产业,其原因在于:产业中的产品、买方或双方,在 内在吸引力方面或在企业通过提供它们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是不同的。产业的产品和买方在结构吸引力上的不同和在竞争优势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产业的细分市场。在该问题上,波特试图解决两个关键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竞业限制    下一篇 竞争者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