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会计   
[0] 评论[0] 编辑

利息支付倍数


基本信息
  术语中文名称:利息支付倍数
  术 语 拼 音:Lìxī zhīfù Bèishù
  术语英文名称:Interest Coverage Ratio
  术语中文别称:利息保障倍数
  术语英文别称: Times Interest Earned
  术语台湾别称:利息赚得倍数术语概述

术语定义

  利息支付倍数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不过现在已经取消了。

术语原理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公司以营业利润支付债息的能力,其计算方式是以公司通常为一年期间的税前、息前净利,除以同期的利息费用而得,故也称为利息赚得倍数。
  这一倍数越低便代表公司的债务压力越大,如果倍数低于1倍,便意味这家公司赚取的利润根本不足以支付利息的要求,因此在信用评等上,这家公司会被视为具有债务高风险的对象,而比较理想的倍数则是 1.5 倍以上。
  反过来说,此一倍数越高便意味该公司的债务安全性越高,但是太高的倍数则象征该公司没有活用财务杠杆原理。分析师另一个常用的类似指标是公司现金流量相对于债息的倍数,而所有这类指标可在经济衰退期对景气循环性的公司透露出重要的财务健全度信息。计算公式
  利息支付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支付倍数=税息前利润 /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进行预测
  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支付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利息支付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利息备付率    下一篇 利息支出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