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理论   
[0] 评论[0] 编辑

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







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
  作 者: 韦森 著
  出 版 社: 格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 数: 23.25
  版 次: 1
  页 数: 36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321550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韦森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收入这部文集的文章,大都是作者近几年的新作。第一篇的一组文章,主要是讲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论问题,并从中对中国经济学的现状和前景做了笔者的一些评估和预期,尤其是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谈了作者的一些看法。第二篇的一组文章探讨了“经济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对道德与理性、道德与制度,以及道德与市场惯例之间的关系做了梳理和辨析。第三篇的文章是一些书序和书评,从文化与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视角探究了文化精神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篇的文章集中评述和分析了哈耶克与诺思在制度形成以及制度变迁问题上的观点,并比较了二人学术见解的异同在第五篇,作者从纯粹理论经济学探讨,走向了较现实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问题,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探讨一个良序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政制条件和制度环境。
  作者简介
  韦森,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澳洲国立大学硕士,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并对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神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学术专著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文化与制序》、《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经济学随笔集有《难得糊涂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如诗》和《思辨的经济学》。目录
  第一篇 经济学的性质与方法
  经济学的性质与哲学视角审视下的经济学
  ——一个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能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经济学之产生的三个“W”
  ——读林毅夫教授的《论经济学方法》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
  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与交易费用经济学范式的
  未来发展:一个偶然的理论猜测
  第二篇 理性、道德、惯例与市场
  在思想中对话
  ——读汪丁丁教授的新著《在市场里交谈》
  游走于理性与道德之间
  ——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中译本序
  从合作的演化到合作的复杂性
  ——评阿克斯罗德关于人类合作生成机制的博弈论试验及其相关研究
  人类的道德禀赋与社会惯例的自发生成
  ——罗伯特·萨格登《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中译本序
  第三篇 文化精神与经济增长
  可怕的文化与制度均衡
  ——拉尔《印度均衡》中译本序
  全球化引发的经济学争议
  ——评斯蒂格利茨的新著《全球化及其不满》
  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
  ——评格林菲尔德的《资本主义精神》
  从传统齐鲁农耕文化到现代商业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鲁苏浙粤沪五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代序
  第四篇 理解良序市场秩序的制度条件与制度变迁过程
  从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到诺思的“制度变迁”
  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一200
  再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一226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新中译本代译序
  第五篇 未来中国社会的法治化与政制建设之路
  信用和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法治化道路
  ——评张维迎教授的《信息、信任与法律》
  中国当前需要什么样的宪政经济学?
  ——王小卫博士《宪政经济学:探寻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序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法制与市场: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周期兴衰的法制原因
  跋书摘插图
  第一篇 经济学的性质与方法
  能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经济学之产生的三个“W”——读林毅夫教授的《论经济学方法》
  读完了林毅夫教授的新著《论经济学方法》,我陷入了沉思,想写一点读后感,觉得下笔甚难。实话说来,这本文集所收的几篇文章,对笔者来说,已读过不止一次了。记得2004年初,毅夫就曾把他与学生们关于经济学方法对话的电子文稿发给我,嘱咐我要“提提意见”。现在也仍然记得,收到这篇长文后我即回复,曾“promise”毅夫,看后一定把“拙见奉上”。但是,直到今天,笔者竟然仍有违“自己的言约”,以致忘了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L.Austin)以及其师普理查德(H.A.Prichard)的“以言行事”(do thing with words)哲学:直到如今,一个字也还没写出来。毅夫的这部文集出版后,我又记起了自己的“promise”,又一字字地啃读了一遍,但现在仍然觉得很难下笔做点书评。
  笔者笔涩,并不是因为最近被复旦经院的行政事务忙昏了头,而主要原因是,多次研读这篇论经济学方法论长文,竟然找不出一个观点和一句话不同意。为朋友的书写书评,如果全是写赞同的话——这也对,那也好,那还有什么意思?!我说这话,绝非奉承。这里不是海口,如果哪位读者发现林毅夫教授这部论方法论的长文中有观点不在理,大可不必挑战毅夫,可直接来问我。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经济热点面对面    下一篇 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