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社中译本

南海图书公司版本

jiù yè 、lì xī hé huò bì tōnɡ lùn
  英国" />
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理论   
[0] 评论[0] 编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基本信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北京出版社中译本

南海图书公司版本

jiù yè 、lì xī hé huò bì tōnɡ lùn
  英国凯恩斯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

在分析方法上,侧重于对全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投资和消费等总量的分析。此书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及各国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作者简介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西方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6月5日 - 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缔造者之一。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凯恩斯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其他著作有《货币改革论》、《通向繁荣之路》、《怎样筹措战费》等。
  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凯恩斯的父亲曾任剑桥大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大学部注册科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母亲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者。
  凯恩斯的父母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凯恩斯接受教育的时间很早,7岁时进入波斯学校,两年后便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1894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这位伟大的天才开始崭露头角。1895年,凯恩斯考取了著名的伊顿公学,并于1899年和1900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1902年,凯恩斯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大学毕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在英国外交部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凯恩斯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后来应马歇尔邀请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凯恩斯去世)。1909年,凯恩斯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以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年,凯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13年至1914年,凯恩斯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英国财政部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1929年至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0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顾问。1942年,凯恩斯被晋封为勋爵。
  1944年,凯恩斯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在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复兴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37年之前,凯恩斯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经营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创建过国家投资公司,做过外汇投机生意。凯恩斯在投资上胆子很大,有赚钱的时候,也有赔钱的时候。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由于心脏病突发而在家中去世。内容介绍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他极力攻击恢复俄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20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仍是以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不过,面临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冒出“凯恩斯革命”的火花。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基本观点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主要观点

  一、凯恩斯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概念。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然而,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的,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环境下,政府应该追求充分就业,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看来,充分就业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1)当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不会引起就业量进一步增加时的就业水平;(2)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这些生产要素为维持一定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时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但是,大萧条使他意识到:经济现实中还往往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这是指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当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意味着传统就业理论的失效,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凯恩斯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就业水平的决定理论。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乘数原理和有效需求原理。这一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决定的。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是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因此,就业量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来决定,又因为短期内的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所以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与总供给相均衡的社会有效需求的大小。
  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方法,假定总供给是既定的,因而收入和就业水平完全由总需求来决定。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变动:总需求越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也越高;总需求越低,收入和就业水平越低。而总需求是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消费需求由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决定。如果消费倾向不变,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化;如果收入水平不变,消费同消费倾向也是同方向变化。投资需求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利率的高低则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量。当流动性偏好一定时,利率与货币供给量成反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利率与流动性偏好成同向变动。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人们对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心理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从而使得经济运行常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失业。
  四、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由于基本的心理法则,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这是以递减的幅度进行的,造成了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是:一方面,它使得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决定。凯恩斯认为,在决定投资需求的两因素中,资本边际效率是比利率更重要的因素。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预期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新增利润之比,深受投资者的心理和利率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使得投资很难随储蓄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下去,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二个原因。3.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动机。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中又是稳定的,前两种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市场利率与投机者的预期利率。投机动机使得人们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利率足够高时,能够把人们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吸收;利率足够低时,人们会无限制地持有货币,利率也无法继续下降,经济将出现“流动性陷阱”。
  五、乘数理论。凯恩斯认为,初始的投资增加可以引发诱致性投资增加,通过连锁式效应,最终可以带来数倍于初始投资的社会有效需求扩张;同样,初始投资的减少也最终会造成数倍于它的社会有效需求的缩减。凯恩斯把投资需求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乘数效应”或乘数理论。乘数的大小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越小。乘数理论实际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国民收入的增加常常会大于初始需求的增加。同时,凯恩斯也指出了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它们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关联度高。即使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闲置资源,但由于某些关键部门的资源“瓶颈”制约,也使得乘数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六、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萧条、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这是由于投资率波动引起的,而投资率的波动又主要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当繁荣趋向顶点时,资本品巨大需求压力使得它的重置成本的提高,构成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的一个原因。同时,资本边际效率还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当前预期。但是,这种预期的基础是靠不住的。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所以它面临的是突然和剧烈的变动,成为降低资本边际效率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萧条。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复苏主要依赖资本边际效率的回升。为了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凯恩斯赞成双管齐下的政策组合:1.在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时,由社会控制投资量;2.实施增加消费倾向的各种政策。不过,他更倾向于采用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来缓解波动。
  七、物价理论。凯恩斯研究一般物价水平如何决定。他认为应该把经济学分为:一方面适用于厂商或单个行业的价格决定理论,研究如何把既定数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及其报酬大小;另一方面则适用于社会总体的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进而,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一般物价水平部分取决于边际成本中的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部分取决于生产规模;而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来决定的。总的来看,凯恩斯认为:一方面,在短期中,一般物价水平由工资单位和就业量决定,货币数量变动是通过影响它们才对物价发生作用的;充分就业之前的货币数量变化既会引起物价变化,又会引起产量改变,充分就业后的货币数量变动则仅仅影响物价。另一方面,在长期中,国民收入和货币数量的关系取决于流动性偏好,价格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则取决于工资单位上涨速度与生产率增加速度的对比。
  八、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这一工资水平高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此,劳资双方关于货币工资的争执,主要是决定个人的相对实际工资,而不在于决定平均的实际工资。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通过对有效需求的作用来间接地影响就业。但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所以他强调在短期中不宜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应当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工资稳定、物价上升,通过物价上升来降低实际工资,以此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凯恩斯认为,在长期内仍有两种政策选择:一种是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而允许价格的缓慢下降,同时保持工资稳定;另一种是允许工资缓慢上升,同时保持物价稳定。不过,他本人偏向于后一种的政策选择。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靠贸易顺差。因为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损失。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

作品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I.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II.主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作品评价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如果说《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圣经的话,那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便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宝典。《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干预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从而突出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新阶段之时,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此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现了,并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使得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与之前的经济手段相比主要是干预的手段不同:凯恩斯倡导以财政政策为主,而不是货币政策为主,提出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减少税收和发行公债。同时,凯恩斯认为国家干预要控制投资,以消除投资对经济造成的波动性;要推进收入均等化以增加消费需求。国家干预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这才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政策主张方面革命的最主要特色。这一转变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对整个经济理论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凯恩斯的代表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通论》修正了传统西方就业理论的核心——萨伊定律,凯恩斯试图推翻传统的有关就业理论赖以组成的劳动市场论、利息论和货币论组成的三个部分并且提出治理危机的对策。
  书中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
  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出版信息
  首次出版:1936年,简称《通论》
  全书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迄今为止各种文字翻译版及重译版流传,仅中文版不下10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尤格拉周期    下一篇 层次论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