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理论   
[0] 评论[0] 编辑

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版权信息
  作 者: 孔令锋 著
  出 版 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
  字 数: 241000
  页 数: 286
  开 本: 大32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6420098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定价:¥20.00内容简介
  本书在理论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历史与现状,明确指出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所引发的利益格局的变动、利益矛盾的丛生,以及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是可持续发展难以顺利实施的根本症结所在。第二,在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系统回顾和精确提炼的基础上,对人口、资源、环境这些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反思和客观分析,指出这三大问题只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而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肇因是隐藏于这三个问题背后的利益矛盾,进而揭示了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特征及其类型,并从利己利他的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利益矛盾解决的可能性,从经济增长与代际公平的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现实途径。第三,通过对市场与政府基本功能的考察,指出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自发地对利益矛盾进行初始协调的机制,而政府则是一种人为地对利益矛盾进行再次协调的机制,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协调利益矛盾的社会工具。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市场、政府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市场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与冲突性,阐明了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并对在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从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角度,首创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理论,阐述了治理机制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特征,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是将市场与政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克服两者的内在缺陷、更好地协调利益矛盾的关键,并就如何构建这一机制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第五,根据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构成要素的类型划分,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条件进行了分析;从继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环境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矛盾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矛盾分析
  第二章 市场与政府——利益矛盾协调的两种工具
  第一节 市场——“看不见的手”
  第二节 政府——“看得见的手”
  第三节 发展进程中的市场与政府
  第三章 市场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市场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二节 市场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市场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第四节 市场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实现
  第五节 全面认识市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政府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定位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现过程中政府的职能
  第三节 政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
  第一节 治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概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及其应用
  第四节 治理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条件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环境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构建要点
  参考文献
  后记书摘
  导论
  一、本书研究的理论价值
  1987年,联合国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发展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环发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也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两大战略之一,并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制定中。但是尽管如此,无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实践推进方面,“可持续发展”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十分需要更为成熟的思考和更加深入的探索。
  从溯源角度,《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原著”性定义,具有简洁性优点,但同时也容易引起争议,“后代”、“需求”、“发展能力”、“损害”等都是令人难以准确把握的概念。因此,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人口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解或需要出发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据不完全统计,在环发大会以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表达达到了170多种。①对一个概念存在多重理解这一现象本身就反映了概念的不成熟,也必然会引发在具体问题上更多的分歧。事实也的确如此。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战略重点、实现途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论之声不绝于耳。而且,各种争议目前已经不单纯局限在学术领域,而是扩展和集中到了政治领域。
  ①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38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口红效应    下一篇 合作博弈论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