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   
[0] 评论[0] 编辑

绝对成本论


绝对成本论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历史背景
  在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圈地运动大大加快,仅1760~1790年间,被圈占的土地就高达298万英亩。大约在18世纪中叶,英国的小农基本被消灭,农业生产普遍采取了资本主义方式,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逐渐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让位于资本主义的积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已经难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以一系列的发明为标志,如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伊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车,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随着产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其他西欧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古典学派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触及了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因此,古典学派的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道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理论核心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的动物,是“经济人”,即人首先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人类经济活动的动力是人类的利己心,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认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国家应该尽量少过问经济,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应该听任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只要不违背社会利益,就可以为所欲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如果牵涉到别人利益,就应予以补偿,这叫做“等价交换”,认为这种等价交换可以使双方利益都不受损失。因此,等价交换成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原则。?
  斯密这种理论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这种主张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突破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是建立在对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批判基础上的。他批判的主要内容:首先,关于什么是财富的问题。他认为,重商主义把金银财富和真实财富混为一谈了,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的利益不是金银量的增加,而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交换价值的增加,或是一国居民年收入的增加。”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增加一国财富的方法应是增加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发展生产,而不是单纯的货币财富的积累。其次,重商主义关于增强国家干预力量的论点。重商主义强调,为了增强国家力量,必须管制经济;而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最后,关于重商主义的持续积累金银财富的政策。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价格上涨,商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也会减少。另一方面,外国货在本国国内的价格会相对便宜(与相对较贵的本国货相比),进口因而增加,这将使本国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于是须用金银来偿付差额,导致金银外流。所以,力图以保持贸易顺差来增进本国的金银拥有量是枉费心机的。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亚当·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论。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
  斯密这里所说的优势包括自然优势和获得优势。所谓自然优势,是指一国先天所具有的气候、土壤、矿产和其他相对固定的状态的优势。所谓获得优势,是指一国后天所获得的优势,比如发展某种产品生产的特殊技术和设备以及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生产资金。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这种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显然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二是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三是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及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阶段。国家之间进行分工能够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成本降低,劳动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通过自由贸易用较小的花费换回较多产品,这样就增加了国民财富。斯密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从国外进口而不要自己生产这种产品。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斯密主张,各国都应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用本国的优势产品去交换别国的优势产品,这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斯密这里所说的优势指的是绝对优势。?应用案例

概述

  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因而商品价值所决定的商品价格也有所不同。某些商品的价格国内比国外便宜,就可以出口卖高价,换回外国比本国便宜的商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更多和更便宜的商品,既节约了本国的劳动力,又增加了使用价值。同时,贸易的开展使两国的资本和劳动力都从生产率低的行业转移到发达兴旺的出口行业中来,这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其结果是,商品产量增加了,消费水平也提高了。?
  下面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简要方法分析一下依据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组织社会生产所带来的商品产量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变化。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产品上的绝对优势。?
  分工之前,英国生产每吨生铁需要50个劳动日,比法国少50个劳动日,而生产每吨小麦需要100个劳动日,比法国多50个劳动日。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产品总产量增加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
  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在分工之前,两国共生产2吨生铁和2吨小麦,分工后各增加了1吨,成为3吨生铁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双方都有利

  (3)英法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在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英法两国进行产品的等价交换,即英国用1吨生铁交换法国的1吨小麦。这种交换是公平的,因为分工生产后的1吨生铁和1吨小麦都是花费50天的劳动,价值相等。这种交换对两国都有利,因为此前在英国国内1吨生铁只能交换0.5吨小麦,在法国国内1吨小麦只能交换0.5吨生铁。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后,英国得2吨生铁和1吨小麦,比分工前多得1吨生铁。法国得2吨小麦和1吨生铁,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可见,在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英法两国的产品产量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
  以上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意义评价

自由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他指出了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到利益,这也是十分正确的。?

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

  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他把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的真实尺度。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它可以是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也可以是交换中所购得的劳动。这些都成为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

  3、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有了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了以专业化生产为纽带的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斯密受时代的局限,未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理论还有其局限性

  4、这个理论还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么,这类经济落后的国家是否应该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如果参加,它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依据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对这种问题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这就成为了绝对成本理论的最主要的缺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绝对优势理论    下一篇 绩效计划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