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编辑]破窗效应的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编辑]破窗效应的案例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辅助管理活动,目标是提高企业现场环境、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可以引用管理顾问迈金塔的话来形容它的产生背景:“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日本企业的“红牌作战”通过详细的5S方法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编辑]破窗效应的应用实践
应用破窗效应不仅仅是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只是吸取教训,非常肤浅,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行为经济。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当管理者面对各种不良现象时,层出不穷,这个时候谈防微杜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像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和“红牌效应”那样,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保持持续改进和优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题。
基本上,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大事。在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小事”就是环境卫生,要把一个地方搞干净1天、2天并不难,但是要一个地方持续1年365天都很干净,那就只有顶尖的企业才能做到。这些事情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编辑]破窗效应的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编辑]破窗效应的案例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辅助管理活动,目标是提高企业现场环境、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可以引用管理顾问迈金塔的话来形容它的产生背景:“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加快,只能使你的寻找时间加倍;你必须分析考虑怎样才能拿取物品更快捷,并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方案,遵照执行。”
日本企业的“红牌作战”通过详细的5S方法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etsu(清洁)和Shitsuke(素养)】,将不清洁的设备、办公室和车间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也将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于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编辑]破窗效应的应用实践
应用破窗效应不仅仅是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只是吸取教训,非常肤浅,而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行为经济。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当管理者面对各种不良现象时,层出不穷,这个时候谈防微杜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像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和“红牌效应”那样,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保持持续改进和优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题。
基本上,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大事。在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小事”就是环境卫生,要把一个地方搞干净1天、2天并不难,但是要一个地方持续1年365天都很干净,那就只有顶尖的企业才能做到。这些事情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定期更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