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资本
发展概况
1969年
由于目前对于智慧是否可被定义为资产仍有争议。智慧资本一词和其本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不会改变,但也可能其意义转变,并跟其他的词汇结合,如品牌资本。1969年,首位呼吁社会重视智慧资本的学者,是加拿大经济学者Galbraith。他在写给同济Michal Kalecki 的文章里表示:“我不晓得你有多了解我们现今的这个社会,是由过去数十年来,你所贡献的智慧资本而形成如今的风貌。”
1990年代
1990年代,智慧资本一词,在管理学领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名词。当时,智慧资本管理成为知识长的管辖范围。1991年,智慧资本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Fortune magazine编辑Thomas Stewart在杂志里讨论与智慧资本相关的议题,使得Thomas Stewart成为智慧资本的先驱者,而Fortune magazine也扮演着智慧资本的重要推手。从1991年之后,他陆续汇集、整理有关智慧资本的资料,并于1997年发表著作《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在此著作中,Thomas Stewart对智慧资本一词进行解释,提供组织和管理智慧资本的分类架构。Thomas Stewart 定义智慧资本如同智慧物件,包含知识、资讯、智慧财产权和经验,而且这些元素若能适当地使用,发挥综效,可进而创造财富。
至此,之后的研究,多依循着Thomas Stewart所提供的分类架构,进一步阐述、调整与研究。举例来说,GartnerGroup在2001年到2002年间所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及Nick Bontis 的学术论文,其后发表在 《Intellectual Capital》。他们参考Thomas Stewart的方法论,而稍作调整:智慧资本包含:“人力资本”—指员工的能力与素质;“结构资本”— Bontis 认为结构资本是非人力资讯的结合体,而 GartnerGroup 则扩大该词的意义,将组织知识也纳入结构资本里;“关系资本”—镶嵌在商业网络中的知识。量测指标
Leibowitz 和 Wright 认为,知识价值的分类,应该包含四类: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制程资本和创新资本。而衡量的指标应包含财务和非财务两种面向。
Skandia 是全球第一个尝试针对内部的智慧资本进行测量的大企业。推手是 L. Edvinsson 和 MIT 的 M. Malone。 而研究结果,称为斯堪地亚智慧资本导航者。其研究目的是希望提供一个管理框架,将组织内部的智慧资产可以被分类被测量。研究结果是将智慧资本分成两大类,一为人力资本、二为结构资本,其中结构资本包含,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包含创新资本和制程资本。此外,Skandia Navigator 还提出五个构面:财务焦点、客户焦点、流程焦点、更新与发展焦点和人力焦点,再加上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的面向,总共产出112个测量指标。斯堪地亚智慧资本导航者的方法,优点是提供一个分类架构以及测量的标准,并且指出顾客资本的重要性。缺点是其过程太过复杂且耗时。企业智慧资本管理体系的构筑
重要性
在认同智慧资本对于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性之后,企业紧接着必须迅速制定实际可行的计划与策略,构建有效的智慧资本管理体系,以提高绩效。本质上,智能资本是一种对知识、实务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事业技能的掌握,让企业或组织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所谓知识,不限于高科技,而是泛指企业经营的知识。知识是企业可以用来创造竞争优势的东西,而智慧只有从随机性流动的脑力中,得出某种有用的秩序后,才算得上是资产,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像数据库、议程表等具体外貌,必须是可以描述、可以分享、可以利用的样子,智慧资本,未必见于高深的地方。
构成有机体
智慧资本是由人力、结构和顾客资本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有机体。通过有效的知识流动渠道,三种资本彼此分享、促进、成长,产生综合效用越大,则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也越大。因此,在具体管理体系的构建上,建议采用互动管理模式:1.借助员工的创新、发明及高素质能力,以人力资本提升顾客、与结构资本。
2.藉由优异的KM文化制度与科技(例如ES,CRM),以结构资本提升人力、与顾客资本。
3.藉由良好创新的顾客资本来了解市场,教育人力、结构资本,以顾客资本提升人力,结构资本。
此外,最关键的是,公司还必须努力提高知识分享的技术,支持企业知识的整体性与可使用性,智慧资本不是企业老板个人拥有的,它是企业主、员工、顾客、供货商所共有的,应共同使用分享的成果。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