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陷阱
沉锚(Anchoring)陷阱指的是人的大脑在考虑某一项决策时,往往对所得到的第一项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这种信息可能来自某件事的历史先例、某个问题的表述方法、他人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或者其他一些随机出现的事情。
笔者认识的个人外汇投资者中有不少都是在1999至2002年间入市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并无任何国际金融方面的基础,对各国经济、货币的情况一无所知。当他们决定要买入某个非美货币时,其依据要么是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要么就是报纸或别的地方分析人士的一句评论。由于那个时期日本央行经常代表财务省入市干预,压制日圆升势,日本政府的干预行为成了大家在进入汇市後最先接触到的信息。纵使後来针对这种情况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且了解到很多新的信息,但一些投资者对日本央行的恐惧已经根深蒂固了,由此也错失了很多在日圆上获利的机会。
说到每年3月、9月日圆的走势,恐怕很多投资者最先接触、最先想到的信息就是日本海外资金的回流。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但这种所谓的历史先例所引发的投资者的关注经常会盖过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2005年的日圆可谓命运多舛,在与美国利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日圆一路走贬,即使人民币升值这样的特大利好也只是对日圆形成了短暂的提振。在美国升息看不到尽头的情况下,日圆疲势明显,但仍有分析师滔滔不绝地讲什么9月底半个财政年度截止前日本资金回流的提振作用。事实证明不过是笑谈而已。
统计显示,在全部16个3月或9月中,有7次出现日圆上涨的情况,另外9次日圆则当月下跌。在日圆上涨的7次中,有3次涨幅不超过1%;在日圆下跌的9次中,有3次跌幅不超过1%。7次上涨的平均涨幅为2.85%;7次下跌的平均跌幅为2.23%。由此看出,在所谓资金回流日本的3月和9月,日圆并无显着趋势。
既然认清了沉锚陷阱的危害,就要努力避免过分看重决策时最先得到的信息。虽然人们对信息的获知有先後之分,但各种信息自身重要程度以及客观影响力的排序却与人们的认知顺序毫不相干。好比一个投资者在获得了很多其他信息之後才了解到利率对汇率的作用,虽然他有可能因为沉锚陷阱而最为重视其最先获取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该信息对汇率走势影响最大,也不代表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力最弱。因此,投资者就要有意识地去打破头脑中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先”与“後”接收到的信息一视同仁。
现状(Status Quo)陷阱令人们倾向于维持当前状态,即使有更好的选择存在。打破现状就意味着要采取行动和承担责任,从各令我们自己暴露于批评和遗憾之中。维持现状实际上是维持一种心理的安全感。
有的投资者因为亏损次数多了,丧失了信心,但又不愿彻底离开市场,于是就被动地采取了“拖”的策略。他们害怕进行交易,总担心会有新的损失出现,从而招致更多的指责,于是就开始麻痹自己,用维持现状的方式换取零风险下的心理安全感。对于这类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离开市场,放松心态。什么时候心态平稳了,什么时候再战。
沉没成本(Sunk Cost)陷阱指的是人们往往会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是为了证明过去的选择是正确的,纵使这些过去的选择似乎不再正确。经济学家定义这些过去的决定为沉没成本――那些无法被取消的过去的投资。虽然知道沉没成本与当前的决定无关,关注于心理或经济意义上的沉没成本会损及当前的选择,但人们却很难抵御住它的影响。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的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个陷阱恐怕所有投资者都钻过。假定一投资者卖出美元、买进瑞郎,瑞郎因各种原因非但没有上涨,反而持续下滑。可以说,该投资者看多瑞郎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现在面临新的选择,是继续追加买入瑞郎,还是将已买入的瑞郎止损。当然,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但我知道一些投资者肯定会想都不想就继续买入瑞郎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充足的继续看多的理由,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看多瑞郎是错误的,因此就要用再跌再买这一继续看多的方式来努力向自己和他人证明其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类似情况是很多的,比如有的人为了圆上自己前面一个谎言,就采取继续撒谎而非承认错误的方式,于是谎言就越来越多,直至无法收十。中国人是要面子的,外国人也不能免俗。有人曾研究发现,之所以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能力弱于幼儿,并非智力上的问题,而是其不愿象幼儿一样经常地重复犯错和改错的过程。
笔者的一个朋友旅居日本,在中日两国间做进出口生意,赚了一些钱。2004年开始经人介绍在日本的一家外汇公司从事保证金交易。这位朋友最初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模拟交易,感觉不错,利润滚滚而来,于是迫不及待地以70万美元入市,加入到真刀真枪的拼杀中。4月,因听从分析师意见认定日圆将突破100大关而在103.XX买入日圆,其後美元开始走升。尽管事先设定了止损位,但这位朋友并没有断然止损,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从而使得部位浮亏越来越大。幸好初期保证金比较充裕,才免于很快暴仓之苦。为了捞回损失,他放弃了进出口生意,专职炒汇。
此後,美元突破了110日圆关口,最高达到114日圆,这位朋友眼见大势已去,开始在112.XX大举做空日圆,以锁仓方式拒绝认赔。尽管两笔单的水准都很差,但当时他对家人和朋友讲得全都是自己没有亏,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之後几个月,美元兑日圆都在112-103之间波动,两笔单均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其在112放的空单数量很大,随着美元兑日圆跌向102,其再也无力追加保证金了。
实际上,其锁仓的动机就是为了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最初的选择并不全错,只是时机不是非常好,只要等一等就能成功。但实际上,他很快就不得已而退市了。虽然国内外汇投资者中参与灰色保证金交易的还是少数,大多仍是实盘交易,但这种为了颜面而以更多的错误来掩饰最初错误的做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利证据(Confirming-Evidence)陷阱意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那些支持其直觉或最初观点的信息或证据,而忽略与之相反的信息。这种偏见影响到人们去搜寻什么样的证据,以及一旦获得这些证据後如何去解读。人们会过分关注那些支持性的信息,而有意无意地躲避与之相冲突的信息。
有些投资者不是在多掌握信息後进行科学决策,而是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後再按照这种观念去寻找相应的证据。也就是先有论点,然後为再去找论据。找到支持的信息,则加以利用,若“不幸”找到自相矛盾的信息,则忽略之。对“中性”信息,则故意按照有利自己观点的方式去解读。这是非常有害的一种做法。投资者必须全面的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陷阱表明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和预估的准确性过分自信。虽然对自身能力和判断的信心对于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是必要的,但过分自信则导致我们给自己设定了太过狭窄的可能性区间,并忽视可能的结果。
有人曾做过试验,让受调查的人评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诸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驾驶机动车的能力等等。然後让他们根据“高于平均水平”、“符合平均水平”和“低于平均水平”这三项标准来对照自己。由于是匿名操作,因此不存在人们维护自己面子的问题。结果发现,在所有能力的自我评估中,选择“高于平均水平”的比例都要超过一半。这显然有违客观规律。现实中,符合平均水平的人肯定是三项中最多的,不可能出现大多数人都超越平均水平的现象。这就表明,人们往往下意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能力过于自信。而这在市场中是很危险的。
对市场的敏锐感觉是需要长期磨练的,在这一过程中,失败和错误不可避免。投资者一方面要相信自己,不要轻言放弃,但同时切忌盲目自大,不要炒汇时间久一点儿就把自己摆在“专家”或者“老师”的位置上。针对个人外汇投资而言,笔者一贯不鼓励高学历者参与。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机会成功,而是因为他们成功的几率绝不会比低学历者高,甚至会更低。
过分自信往往会令投资者一意孤行,错过最佳的止损或获利机会。术业有专攻,在本领域内做得出色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别的领域会同样出色。但投机市场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在这里比较的是投资者分析的水平,但更是人的心理素质。学历高不代表心理素质一定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高学历的人心理更加脆弱。直白地说,越是有学历、有素质,往往就越“输不起”,越不能接受亏损带来的挫折感。但在需要不断向市场认错的投机活动中,心理上“输得起”往往是最终成为赢家的基本条件之一。
谨慎(Prudence)陷阱令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做出预估时过分小心。在与一些个人投资者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诸如“我当初想到了,就是没去做”“如果我按照当初的计划执行,早就赚好几百点了”等等後悔的言论。对操作保持谨慎态度当然是必要的,但过分谨慎并由此导致自己谨小慎微,不敢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则谨慎就成了贬义词了。如果不想承担风险,不想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就不必参与到外汇投资中来,去买国债好了。所谓“胆大心细”,才是一个成功投资者所必备的素质。
外汇投资时间久了,很多人都会开始认同止损是一门艺术的说法。之所以说它是艺术,就在于并没有绝对的准则去遵守,没有准确的公式去计算出止损位。现实中,很多止损位的设定都是参照各种分析所判断出的支撑位和阻力位来确定的。几乎所有的外汇教育类书籍都会要求投资者严格遵守止损规则。但依笔者个人之见,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首先,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方式有根本性区别。第一、银行等大型机构的交易金额较大,由此所承受的风险亦很大。个人投资者相对来讲交易数量不大。第二、银行的交易员每日都有盈亏总结和报告,很多人当日结清部位不隔夜。个人投资者(在国内点差较大的情况下)无需也不大可能总是当日结清部位。
其次,保证金交易与实盘交易有很大不同。若从事保证金外汇交易,不严格设置止损位意味着“暴仓”几率大大增加。可以说,不严格执行止损操作的投资者肯定会被市场清除出去。但实盘交易不存在追加保证金的问题,因而能够接受较长时间的等待。
再次,个人投资者没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在缺乏足够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的情况下,要相对合理地设置止损位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设置得不合理,就很容易出现打完止损就反向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不止一次刚刚止完损汇率就回头的尴尬情况。
那么是不是说就不需要设置止损了呢?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简单的。正相反,投资者一定要建立止损的观念,毕竟金融资产的价格与实物资产不同。实物资产的价格终究有“使用价值”作为支撑,但金融资产的价格可以说是“虚”的。在1:250时做多美元/日圆的投资者若不果断止损,恐怕是永无出头之日了。正因如此,金融资产的投机风险更大,也就更需要止损的保护。
然而,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做保证金的投资者,必须从入市之初就牢牢树立限制潜在风险的观念,否则可能连敌人的面还没见到自己就先“牺牲”了。对于做实盘的投资者,如果交易策略是以短线为主且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水平,应设立止损保护。但若是以中长线为主,则应在细致分析後理性入市,一旦入市就不要再理会市场的短期波动。当然,这是要建立在投资者对主要经济体运行趋势、利率走向等重要因素有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刚入市的投资者,由于根本掌握不了止损这门艺术,如果恰逢是牛皮市,不合理设置止损位往往会造成“上面一个耳光,下面一个耳光”,入市没几天就连续出现损失,直至信心尽失。笔者的一位朋友2001年入市,初期以操作欧元/美元为主。由于看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和文章,每笔交易都设置止损。结果入市的第一个月,虽然欧元兑美元在月初和月末的水准大体相当,但他却亏损了5%。几乎每次止损後欧元都会掉头向上。他于是非常沮丧,且开始怀疑止损的必要性,问到笔者,笔者当时是这么说的:“止损当然有必要,但对于你,完全多馀。”笔者的意思是,在当时往复震荡的牛皮市中,止损位一定要设得宽一些,但对于没有足够研究分析能力的实盘初入市者而言,既然设不好会导致出现损失且心态变坏情绪沮丧,还不如不设。多做做模拟,多尝试一点小金额的压注,慢慢积累知识以及对市场的感觉,逐渐摸索设置止损位的方法,最终过渡到比较专业的操作手法上。在这方面,急于求成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笔者知道一位比较成功的外汇实盘投资者,其从来不设置止损,但这是建立在他非常强的研究分析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资金调度上的。当然,这只是个例,没有普遍意义,而且我也不建议其把这套办法移植到保证金的操作中。
笔者过去的一位同事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位美联储官员讲话强调美元基本面疲弱後,他立刻卖出美元,买入欧元,但之後却惊奇的发现,市场竟然毫无反映,纹丝不动。他感到很奇怪,这高官的话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为什么市场连一点儿浪花都不泛起呢?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到底该怎样看待高层官员的讲话呢?根据笔者的经验,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政治环境不同。
美联储相对较为独立,这种地位是法律所赋予的,政治人士很少能够影响到央行的决策。由于美国利率对汇率有很大的影响,投资者需要密切留意理事会以及各个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的讲话,以观察他们对经济前景的分析,从而判断未来利率的走向。曾有人做过量化的分析,美联储主席在利率权策中的权力比重大概占到45%,其他理事和地区储备银行总裁也各有自己的权重。虽然这只是粗略的估算,但恐怕每个人都知道格林斯潘(贝南克)讲话的分量。至于其他央行官员的观点,投资者还要注意其是否为利率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投票委员。由于投票权实行轮换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除外),显然那些拥有投票权的总裁讲话的分量要更大一些。
欧元区虽然因为欧洲央行(ECB)的存在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却没有集权化的财政部去执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一些欧元区国家不履行一体化时有关预算赤字方面的承诺就是在这方面不协调的一个例子。由于各国的财政部或经济部依然在本国发挥作用,且欧洲的政治家们因选举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对货币政策指手画脚,欧洲央行的决策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除了央行官员以外,还要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一些主要官员,乃至高层政治人士的相关讲话保持警惕。
日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央行的独立性是受到日本央行法保障的,但同时法律也要求央行与政府配合。虽然政府不会直接对央行的决策公开说三道四,但实际上政府总是希望央行的决策与自己的政策目标相一致。央行虽然时常会与政府发生分歧,例如在是否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问题上甚至会闹到政府方面人士威胁修改央行法的地步,但央行其实也不希望把关系弄僵,最终往往会妥协一步。另外,负责日圆汇率的是财务省,央行对日圆汇率的干预是在财务省的指令下进行的。投资者除了关注央行总裁的讲话以外,还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向财务省大臣以及负责国际事务的次官。
第二,投资者对官员的信用度要连续观察。
一些高层经济官员比较有信誉,观点清晰且具有连贯性,实际行动亦与其言论大体相符。参照这些官员的讲话来判断未来的经济前景和利率走势往往比较准确,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较为可靠。然而,有一些官员在讲话时要么空洞无物、老调重弹,要么之前与之後的讲话自相矛盾,要么容易信口开河(之後由他人再做解释、打消影响),甚至言论与行动并不吻合。这就需要投资者进行连贯的追踪,以探求这些官员讲话的信用度。既要看讲的内容,看讲话人的身份,也要看其信誉度。
记得前两年,日本的财务省官员几乎每天都出来发表讲话,以“喊低”日圆。到最後,无论日圆当天是否大跌都要向记者说点儿什么。这时,他们的讲话内容已经毫无意义,站出来喊话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市场产生误解,以为其一天不站出来就表示立场可能有所松动。总之,投资者要有选择地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某个官员的讲话作为自己做交易的依据。
笔者记得一位国外期货交易所的高管在一次论坛上曾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总是能够准确预测走势的话,分析师就不会靠做分析师这项工作来养家糊口了。”举例而言,在2005年1月路透对53家银行分析师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值预估为欧元在2005年底达到1.33,日圆达到99。实际上,欧元和日圆当年却分别下跌了12%和15%。然而如果有投资者按此操作的话,不会有分析师来为你埋单。
先说说日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感召下,在日本经济复苏的激励下,无数的分析师认定日圆会突破100大关。没想到日圆不但不涨,反而在05年一路下行,一举跌破120日圆。再说说澳元。澳元自2004年2月突破0.80水准并回落之後,几乎所有的分析师和研究报告都预测澳元将在整固後再度上破0.80,但直至两年後今日也没有出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他人不如靠自己。投资者可以参考分析师的思路,但切不可把他人的预测直接拿过来作为自己交易决策的依据。对于有研究能力、有充足时间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前提是你要有坚强的神经和强健的体魄)。但对于多数没有深厚数理功底的个人投资者而言,象很多资深外汇交易员那样整日去维护和改良自己复杂的交易系统是不现实的。正如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原则所要表达的那样,未必越复杂的东西就越好,简单的却可能是有效的。多数投资者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理会那些复杂的交易系统、深奥的技术分析工具、高深的数理统计手段。历史上最伟大投资者巴菲特都不使用的东西,普通投资者又何必在意呢?
美军士兵人手一本的作战手册上有一句话,“如果一个笨办法有效的话,那它就不是笨办法”。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找出一短一长两根均线,短期均线上破长期均线就买,短期均线下破长期均线就卖;不猜顶、不猜底,突破关键技术水准就追买。可以去试验一下,类似这样并不玄妙的“笨”办法是不是比辛辛苦苦整日研究来分析去有更好的回报。
下面以两位外汇投资者的真实交易案例来具体分析一下技术分析中指标的作用,这里并不涉及非常复杂的分析工具,而仅仅涉及在普通投资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MACD和RSI指标。
在分析这两位投资者的交易纪录时,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其下单时的背後原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技术指标尝试以第三者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出入市位置。
以上这位投资者无疑是以短线交易为主,就从以上的交易来看,单子在一天左右便平仓。在第一个交易中,这位客户其实可以在更底的位置买入英镑(即位置1),因为当时MACD已经发出买入的讯号,不过,客户在位置2的时候才入市,主要是等待MACD升破中线後才下单,因为MACD在中线以下只能代表一个调整的信号,并不能视作一个强烈的买入信号。而一般技术分析人士容易忽略这一点,认为MACD交叉便一定是入市的讯号。而客户在数个小时之後,当MACD向下交叉时平仓,因为这个讯号表示市场可能会出现调整向下。他在这一次的交易中,盈利有七十多点,可说是捕捉了一个完整的短线波幅。
而在第二个交易中,他仍然是以MACD为入市的指标,当MACD在位置一交叉时,他坚守MACD的交易原则,就是等待升上中线以上才入市买入英镑。跟第一个交易一样,当MACD出现调整的讯号後,便平掉手上的单。在第二个交易当中,他平仓的位置亦差不多是当RSI由超买区回落至正常区间後的位置,这亦配合RSI的交易原则,就是在超买(或超卖)时不作交易,待RSI回到正常水平後才做反向交易。
跟刚才一位投资者不同,以下这位投资者可以说是中线的交易者,持仓有可能一星期左右,不过中线交易同样可以有可观的盈利。
一般来说,当市况走势是单边时,我们大多会做顺势交易,而有很多人会尝试找一个低位(或高位)去做交易,目的是找出一个调整波浪,在回到原来走势前平仓。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易手法,不过怎样才叫一个低位呢?要谨记没有所谓的最高或最低,历史新高之後可以有另一个新高,这就是「低处未算低」的概念。
如果趋势是走低,我们可以预期每一个低位都会比前一个低位低,如果交易是针对一个调整浪,我们就要找出有没有创出新低(或新高)的位置,当未能出现以上的条件,证明市场很有可能出现一个调整浪,当价格未能造出新低或新高时,我们可以假设走势可能出现调整,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机会入市作反向的交易。除了入市方法类似以外,平仓手法亦差不多,就是待调整浪结束前,找出之前一天的最高价位来作平仓指标。不论是大趋势或者是调整浪,我们都会预期每一个高位(或低位)都要比之前的高位(或低位)高(低)。当未能符合以上的条件时,趋势可能改变,这亦是出入市的讯号。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