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金融危机   
[0] 评论[0] 编辑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作者:(美国)乔治.索罗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11254386
  ·开本:16
  ·英语:英语
  ·外文书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内容简介
  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一开篇,索罗斯就来了一个下马威:“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作者简介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长, 全球金融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中国的影响力尤其深远,曾任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移居英国,并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1956年,索罗斯前往美国,开始建立

和管理国际投资资金。历经几次动荡和危机,他以自己成功的预测和业绩、独一无二的投资风格著称于世。著有《金融炼金术》、《易犯错的年代》、《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等书。编辑推荐
  不论人们认为乔治·索罗斯是乱世英雄还是枭雄,他都毫无疑问是当今全球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洗耳恭听。这次,索罗斯说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它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往美国打一个喷嚏,全世界都会感冒,以后不再如此了。
  本书既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更加通俗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自反性理论,并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解读了本次危机的来龙去脉、与历次危机的异同、对未来的影响。索罗斯认为,正是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范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监管部门也必须在市场中快速反应并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和全球金融界的重视。专业书评
  这是一本索罗斯非常想写的书,但其内容可能不是很多读者愿意读到的书。这本书表明,在对市场运行的深层次思考中,索罗斯领先了他的时代好几十年。.
  ——《金融时报》
  整部金融发展史的两个主旋律就是繁荣与衰败,而索罗斯对二者都了如指掌。
  ——《经济学家》
  下一代的经济学家将不得不了解金融泡沫,而不是像格林斯潘和他的中央银行家们那样对其视而不见。对他们来说,认真地考虑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一种明智之举。
  ——《泰晤士报》
  “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管理人索罗斯星期三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说,目前的股市反弹只是一个熊市中的反弹,因为金融主管部门不可能有能力解决目前的信贷危机。”
  ——路透社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
  背景
  第1篇 我的观点
  第1章 核心理念
  第2章 一个失败哲学家的自传
  第3章 自反性理论
  第4章 金融市场的自反性
  第2篇 当前的危机和政策建议
  第5章 超级泡沫假说
  第6章 一个成功投机者的自传
  第7章 我对2008年的展望
  第8章 政策建议
  总结
  致谢
  ……书摘
  第一篇 我的观点
  第1章 核心理念
  我阐述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赖以生存的世界缺乏正确和完整的认识,原因在于,我们试图去认识世界,但是我们自身又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诚然,妨碍我们了解世界的因素并不止于此,但当你去理解人间诸般言行事物时,我们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便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存在认知缺陷的人类与真实的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类冀望了解所生存的世界,我称之为认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另一方面,人类企图影响世界并谋求生存状态的改善,我曾经称其为参与功能(participating function),但出于某种目的,我觉得在这里称其为操控功能(manipulative function)更合适。两种功能如果可以彻底分开,就可以分别达到各自的理想效果:参与者的认识变为知识,其行动亦可达到预想目的。因此,人们很容易断言:这两种功能的确能各自发挥作用。这种假设也的确大行其道,尤其是在经济学理论界。但这一假设并未经过证明,事实上只在极个别的情况下,经过参与者(participants)的特殊努力才能使这两种功能分开,这很像是一些头脑简单又一门心思追求知识的社会科学家们所做的事情。但如果社会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话,结果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往往对这个事实不加理睬,其原因我在后面会有所涉及。
  当认知功能和操控功能同时运行时,二者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在经由认知功能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把各种社会现象看做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只有这样,现象才会被当做事实,观察者才会对事实做出相应的判断。类似地,决策也需要基于知识才能产生理想的结果。然而,当两种功能同时作用时,现象就不仅仅包括事实了,其中还含有对未来的目标和预期。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唯一确定的,但未来如何则要看参与者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因此,参与者无法把其决策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要考虑当前和过去,还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对未来抱有的目标和预期会在参与者的思维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一个双向的连接通道,而这对思维和环境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既把不确定性糅入了事实过程,又使参与者的观点无法形成知识。
  在函数唯一性的确定问题上,因变量的值要由自变量决定。在认知功能函数中,实际事态(actual state of affairs)可视为自变量,参与者的观点则是因变量。在操控功能函数中,情况正好相反。在交互影响下,每种功能都因对方的存在而丧失了用于求解的自变量。我把这种交互影响命名为“反身性”(reflexivity)。参与者的观点和实际事态之间如果缺乏共性(Lack of correspondence),那么自反情形就会出现。以股票市场为例,人们基于对未来股价的预期而买卖股票,但股价的涨跌却要看投资者有什么样的预期。这种预期不能形成知识。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参与者必须在其决策过程中引入主观判断或倾向性意见,其结果很可能与预期相左。
  经济学理论一直竭力把反身性排除在学科体系之外。起初,古典经济学家简单假定市场参与者的决策是基于对事实的完全认知:完全竞争理论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对事实的完全认知。基于这些假设,经济学家构建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声称参与者的决策取决于这两条曲线。当这一说法面临攻击时,他们就说这是历来公认的方法论,以此作为挡箭牌。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时的教授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认为,经济学只关心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而不管需求和供给是如何形成的。他把需求和供给视为给定的常量,这样就不存在二者之间的反身性互动问题了。这种提法后来在理性预期理论那里发展到极致。理性预期学派想方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未来市场价格的决定是可以不受其他变量支配的,也不为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和错判所左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托马斯·伍兹    下一篇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