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超调理论
汇率超调理论概述
1976 年,多恩布什(Dornbusch) 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的著作《期望和汇率动态学》(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Rate Dynamics) 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政策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是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文章之一,超调模型还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它的精致和清晰,同时具有很强的政策相关性,使它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模型。汇率超调理论基本假设
①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
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
③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
④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汇率超调理论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汇率超调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用汇率超调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县一级的基层单位构成了我国的经济基础。因此,我国商品市场仍然是一个分割程度相当高的市场,分割走向统一需要较长的历程。在分割的市场中,信息的流动不是充分的,且是有成本的,一价定律不成立。这样商品价格的调整速度就具有更大的滞后性和迟缓性。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其生成和发育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更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目前,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竞价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虽然整个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但信息的流动相对充分,且成本较小,一价定律基本满足,价格的调整也就相当迅速。所以,在统一市场中资产价格的调整速度要大于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可能产生汇率超调。当前我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利差,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供给持续增加,市场预期人民币将保持小幅升值 。国内金融市场为套利资本流入所提供的风险报酬是本、外币利差扣除汇率预期变动的那部分,导致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随着热钱的内流,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进一步增加,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利率尚未市场化,而人民币升值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采取措施进行抑制,致使人民币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在瞬间实现充分的升值以令市场形成对人民币汇率将要贬值的预期,来抵消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所形成的风险报酬。
汇率超调模型说明,均衡汇率的形成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和升值幅度的讨论同样可以认为升值幅度可以由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决定。从长期看,均衡汇率的决定取决于相对经济实力。而我国GDP 虽然稳步增长,但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由人民币随预期浮动升值为时尚早。可见,多恩布什的标准汇率超调理论并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情况。但其揭示的汇率超调并不是源于市场中的群体效应,而是由于国内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因此在我们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时,多恩布什关于汇率超调和商品市场价格粘性,资本市场价格弹性的思想仍然在起作用,并且对我国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中短期应对策略: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浮动汇率制,而是政府根据市场变动状况相机抉择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机制虽考虑了市场因素,但最终决定汇率的过程非常复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机制。1、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逐步过渡到自由结售汇制
3、慎重处理好各种关系
4、稳定市场环境
5、健全金融体系
长期规划:一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二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