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
简介
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即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 它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面对巨大的机遇和生存的压力,信用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外部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最根本的作用是就证券的信用状况独立发表意见,信用状况表述出来就是投资者按时获取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可能性。 程序一般情况下,信用评级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信用评级机构
(一)接受委托。包括评估预约、正式接受委托、交纳评级费用等。(二)前期准备。包括移送资料、资料整理、组成评估项目组、确定评级方案等。
(三)现场调研。评估项目组根据实地调查制度要求深入现场了解、核实被评对象情况。
(四)分析论证。评估项目组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资信等级初评报告书,经审核后提交信用评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五)专家评审。包括评审准备、专家评审、确定资信等级、发出《信用等级通知书》。
(六)信息发布。向被评对象出具《信用等级证书》,告知评级结果。
(七)跟踪监测。在信用等级有效期内,评估项目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被评对象的财务信息,关注与被评对象相关的变动事项,并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和回访工作制度。 信用评级机构-重要性
国际著名的投资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曾表示,对资本市场来说,建立一个独立、有效、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的话,就会导致低效率,而且还会伴随腐败现象的发生。
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管理行业中的重要中介机构,它在经营中要遵循真实性、一致性、独立性、稳健性的基本原则,向资本市场上的授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各种基本信息和附加信息,履行管理信用的职能。评级机构组织专业力量搜集、整理、分析并提供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及资信状况、储备企业或个人资信方面的信息,比如欠有恶性债务的记录、破产诉讼的记录、不履行义务的记录、不能执行法院判决的记录等等。这种信用评级行为逐渐促成了对经济实体及个人的信用约束与监督机制的形成。 面临问题
中国信用评级业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评级公信力不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成熟度紧密相关,中国金融市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使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从而影响其公信力的建立。同时,信用评级行业和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发展也处于初期,评级质量的提高需要时间,评级结果的检验也需要时间。当前中国信用评级业不是简单的个别评级机构的公信力不强,而是整体行业的公信力不强。
2、核心竞争力不足。业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信用评级业同样如此。例如在美国,穆迪、标准普尔的业务集中在资本市场中的债项评级,A.M.Best公司对保险公司评级独树一帜,Lace金融服务公司专长于金融机构评级,Egan-Jones公司则专为机构投资者服务,这种差异化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各个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评级机构则是“通用型”的,不管什么评级业务,传统的或者新推出的,几乎所有的评级机构都表示愿意并且能够承接该项业务,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评级机构缺乏真正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没有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某种产品的评级方法。在实务中,甚至出现过将信贷企业评级指标体系略加修改后即用来评价债券、短期融资券的情况,不同评级产品之间的差异化被抹煞,这显然不利于评级机构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评级机构市场声誉的建立。
3、评级增值服务缺乏。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为增强其生命力,已经从最初的鉴证服务,逐步发展到“3E”、“5E”审计,注册会计师通过与管理层的沟通、提供管理建议书等多种途径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增值服务。评级业也一样,例如安然事件之后,国际评级机构分别开发出新的产品,以提供增值服务,如惠誉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推出的挽回率评级、公司治理评级等,穆迪公司推出的财务报告评价、流动性风险评价、风险管理评估、表外评估等改进服务产品。相比之下,中国评级业目前的产品还比较单一。评级机构囿于数据库、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在增值服务上还进展缓慢,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状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一、我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的资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二、美国评级机构对我国评级市场的掌控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我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过度开放的主要原因
对信用评级缺乏了解
信用评级是事关金融产品定价的高端产品,但多数人不了解信用评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评级是什么。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基础使得信用评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重要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的认识,信用评级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盲目迷信外国技术
认为美国评级机构比中国的好。由于对信用评级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国人认为信用评级就是一般中介服务,甚至认为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人给中国企业评级更公正、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根本瞧不起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而对美国机构却频频安排高规格高级别接待,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政府部门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明确首选国外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国家尚无明确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评级市场。迄今为止,中国没有法规明确评级机构归口哪个政府部门管理,有关部门仅依据其业务需要选择用谁的评级结果,是选中资还是外资也无法规和政策依据。中国政府在入世承诺中未包括信用评级业,面对美国机构的凌厉攻势,政府部门找不到政策依据,特别在对评级业对国家的战略影响作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实际上形成了对美国全面开放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局面。持续进行政府高层公关
美国评级机构利用中国人对信用评级不完全了解、崇洋心理以及政府的监管缺位,持续进行政府高层公关,引导高层对外国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原则表态,以此形成对具体业务部门的心理压力,并向公众传递一种中国政府支持他们进入国内市场的信息。中外评级机构与中国政府决策层接触交流机会的不对等,使得中国政府官员对美国评级业的了解程度远胜于本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资评级机构没有一家在美国境内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在亚洲和欧美评级市场上没有中国的评级声音,中国在世界评级界的“话语权”很弱。这种开放的不对等性使得我国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我国评级业的长远发展。 发展建议
中国评级市场外部法律环境日益完善,评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评级机构应抓住发展机遇,练好内功,迅速提升评级服务水平。信用评级机构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创新服务产品,增强服务意识
信用评级的服务对象为投资者、受评企业、管理者三类。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提高各类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满意度来赢得顾客,增强竞争力。对不同的投资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如:对投资者来说,评级机构应当本着“三公与诚实信用”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科学、客观地为投资者提供受评企业的信誉等级,并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和公布资信等级的变化,最大限度的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受评企业来说,可根据企业评级的不同目的设计相应的评级版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另外,可通过对受评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提供的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和财务建议、行业分析报告等。
对管理者来说,主要是为他们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对不同的管理部门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证券主管部门,可根据受评证券的特点,恰当的设计出特定评级方法,提高评级结果的可靠性。对商业银行来说,当信用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时,可与商业银行进行联合评审,共同控制风险。
加强同行业的协作与交流
信用评级行业是目前国内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小的行业,从业人数少、机构杂、主管机构不明确、缺乏行业管理体系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国内各信用评级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就规范行业秩序、完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业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以及加强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进行磋商,共同维护和培养这个特殊行业。此外,还应加强同国外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借鉴他们优秀的做法,学习先进的评级理论和评级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
无论是证券评级,还是企业评级,亦或特定信用关系评价,其依据都是一整套评级制度,包括评级对象、评级内容、评级的方法、手段与程序,评级的指标体系与信用级别设置等。其中评级的指标体系是整个评级制度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信用评级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直接影响信用评级活动的生命力。搞好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的关键问题之一。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必须富有系统性、全面性。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其涉及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指标。另外,评级内容应尽可能多的考察影响受评企业的因素,把每一因素按影响程度区别开来,使其在指标体系中权重不同,做到既全面、系统,又有一定科学性。
科学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借鉴国际惯例做法,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由于国际优秀的评级机构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通过多年的评级活动,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引用他们的指标评级的体系,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所有制和财务体制不同,会计核算制度亦不一致,这就必须根据中国具体的情况,对国外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改造,科学地设计评级指标体系,恰如其分地评价受评对象。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地员工队伍是评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更是提高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由于评级工作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全面地考察受评对象,因而要求评级人员具备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评级人员的知识面越广,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把握受评企业的真实情况,评级结果就能正确反应受评企业的信誉状况。作为以知识服务为主的信用评级机构,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吸收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并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交流,造就一支过得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评级质量
随着信用意识的增加,社会对信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如何,是关系到中国信用评级业兴衰的关键,也是决定信用评级机构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加强评级工作质量控制,提高评级质量是任何评级机构的头等大事。首先,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制定工作管理规范,从信用评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提高评级质量。如:在评级准备阶段,要求评级人员了解受评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在抓住对该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基础上,提出受评企业应提供的资料,列出实地调研需了解的问题等准备工作。在现场调研阶段,通过对企业有关人员的访谈和实地取证,把握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度和经营管理情况,尤其是对定性问题的判断也要十分关注。此外,必要时还要走访与该企业有业务关系的银行、其它企业等。在撰写报告阶段,可规定统一的格式,对评级标准尽量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对事实的认定要尽可能提供依据,避免主观任意推测,保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评价。
其次,建立评、审分离,多级审核制度。如评级人员进行评级后,交由部门经理进行初审,初审主要审核基础资料和评级报告本身情况,审核内容主要是评级报告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格式是否标准等。通过初审的报告,再提交给评审委员会,主要是审查内容和确定资信等级。
再次,要将评级报告质量与评级人员考核相结合。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考评体系,促使评级人员能认真地开展评级工作。为了得到好的考评业绩,他们也会努力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评级报告的质量不断上台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