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经济   
[0] 评论[0] 编辑

劣币驱良币

劣币驱良币汉朝五铢钱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古老原理。指的是在铸币流通时代,成色好与成色不好的铸币在市场上一起流通,久而久之,成色好的良币逐步退出流通转为储藏,而留在市场上流通的都是成色不好的劣币,这样,劣币把良币赶出了市场。

格雷欣法则

著名的经济学定律(也称格雷欣法则),是英国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的,指的是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称币值(重量或成色)高的货币为良币,币值低的货币为劣币,则二者并行流通时,良币功能将转化为收藏而退出流通领域。久而久之,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劣币。

李约瑟考证,在格雷欣之前,创立了日心说的哥白尼(公元1473-1543)曾经在所写的重要论文《论铸币》中,论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上古时代的“奸钱”和“细物”

劣币驱良币唐朝开元通宝
早在公元2世纪的西汉,思想家贾谊就指出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所指“奸钱”就是劣币,正钱就是良币,实际上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

南北朝时颜竣也经指出“细物”之类的不良铸币驱逐五铢钱、半两钱等良币的事实。

唐朝的“钱荒”与“乾元大钱”

劣币驱良币唐朝乾元重宝
唐朝的“钱荒”是贯穿王朝始终的财政困惑。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采用了御史中丞第五琦(“第五”是姓氏)的建议发行虚价大钱,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颁诏施行。

第五琦建议的理论依据是“货币名目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运用货币名目主义使货币贬值来为政府服务的个案。

乾元大钱发行之后,很快导致通货膨胀,斗米升至7000钱。于是人们竞相盗铸新钱,致使乾元大钱这种不足值的劣币充斥市场,而足值的开元通宝等良币被收藏,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不到半个世纪,大文学家韩愈又企图发行虚价大钱来解决“钱荒”。韩愈的货币名目主义可谓登峰造极。他主张凭借国家权力,改变货币的名义价值,“使一当五”,而不必增加铸钱的铜含量。

威廉·配第的嘲笑

威廉·配第曾对那些主张任意由政府规定货币价值的人进行批评。他说:“如果一国的富,可由一张布告增加十倍,那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不早些出这样的布告了。”

现代社会现象

现代社会主要自我推销。素质较低的人往往重视自我推销,素质良好的人却容易自恃才干,不屑于自我推销。其结果是,高素质人才却竞争不过低素质人才,类似于金融领域的“劣币驱良币”现象。

国企低素质员工的实际薪水(价格)高于他的市场价值,而国企高素质员工的实际薪水(价格)低于他的市场价值。高素质的人才拿了较低的收入,低素质人力资源获得了较高收入,其后果是国企人才流失。过去国企流走的主要是技术人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优秀管理人才出现新的流失高潮。人才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国企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

参考资料

《李约瑟文集》第249页,哥白尼《铸币论》提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宋书》《颜竣传》中记载了颜竣的有关论述。

《旧唐书》《食货志上》

威廉·配第《货币问答》,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0页注,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唐朝经济思想研究》,唐任伍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加工贸易    下一篇 动产信托

相关标签

热门标签